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瓦尔特·本雅明
【参考】纪念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十论其对批判理论的贡献(迈克尔·勒维(Michael Löwy),2020年11月15日)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参考文献】 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1981)[英]特里·伊格尔顿 1892年7月15日生于柏林,1940年9月27日在西班牙布港逝世。
本杰明可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最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生前并不出名,他的影响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广泛传播。可是,关于他的著述的确切含义是一直有争论的,有一些人把他看作是超脱凡世以至赋有堪称异才的悲剧性人物,另一些人则把他誉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本杰明的最早作品中贯穿着对神学的深刻的兴趣。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本杰明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问题进行研究。从1925到1933年间,本杰明开始跟布莱希特以及当时其它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密切交往。尽管他决定不参加共产党,然而他在1926—1927年之交对莫斯科的访问,确立并加深了他对新苏维埃国家的文化生活的兴趣。这反映在他这个时期写的生动而带有论战性的文章(主要是评论)中。纳粹的上台迫使本杰明离开柏林。他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那里获得一些研究任务,依靠这项报酬以及其它小额的收入,得以在巴黎重新开始创作。他在研究所的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法国作家的目前社会状况》。他替研究所完成其它作品,则大都跟他以形象的方式、即所谓“连拱廊式”复合结构的方式来阐述的法国19世纪思想意识形态史有关。其中包括著名的《机械再生产时代的艺术作品》,它阐明了这样一种思想,即“艺术”是不能跟它的技术和社会阶级环境分割开来的。本杰明这篇文章和论爱德华·富克斯一文中对技术(Technik)理论所作的发展,对于了解他所理解的关于思想和文化没有独立的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很关键的。他所写的关于鲍德莱尔的两篇文章,则把他对阶级、技术和文化的理解融为一体,对法西斯主义和一般的反动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广泛的批判。本杰明在他晚期创作的这些非常杰出的文章中,大量地引用了弗洛伊德和法西斯人类学家路德维希·克拉格斯的著述。
在他逝世以后,出现了一股很大的压力要把他从比较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和布莱希特的立场(这是他很容易被归并入的)中分离出来。本杰明的一些朋友,例如阿多尔诺和热尔肖姆·肖勒姆,主要利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文中的一些费解的地方,以及主要是他早期创作的未发表的作品的章节,来把他说成是一位犹太神秘哲学家,说他的政治始终从属于一种空想的弥赛亚主义。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不过,本杰明的最后一篇作品——《哲学史提纲》,确实很难把它解释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见解。这篇文章是他在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条约后在精神上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写成,它对参加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完全抱悲观的态度,把人的智力活动想象成为一种魔术般的回忆,并且把革命看作是在时间上的一种空想主义的停顿。然而,在本杰明的著作中出现的任何矛盾,都不能够排除在其成熟时期的主要著作中所确立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文化进行分析的基本原则。
在土星的标志下(论本雅明)(苏珊·桑塔格,1978年)
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1921年) 译作者的任务——波德莱尔《巴黎风光》译者导言(1921年) 评歌德的《亲合力》(1924—1925) 国家对色情文学的垄断(1927年12月) 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1929年) 普鲁斯特的形象(1929年) 克尔凯郭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终结(1933年4月)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年4月在巴黎法西斯主义研究学院的讲话 与布莱希特的对话(1934年7-8月) 一种别样的乌托邦意志(1935年12月末-1936年2月初)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1936年) 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1936) 【另一译本】讲故事的人——论尼古拉·列斯克夫(1936) 论趣味(1938年) 评斯滕贝尔格的《全景》(1938) 什么是史诗剧?(1939年) 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初) 《历史哲学论纲》补遗(1940年) PDF文献 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 本雅明文选(1999年大陆选本) 单行道(随笔集,1923-26年) 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 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