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法〕米歇尔·于松《资本主义十讲》(2012)

引 言



  用“资本主义”这一个词就能给人贴上标签或让人名誉扫地的时代距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20世纪60年代,雷京·巴尔在他那本《政治经济学》[1]中就刻意回避了这个词,而是羞答答地用了“分权经济”(économie décentraliée)这一说法。直到不久前,人们终于下决心在公开讨论中实话实说。对于反全球化人士来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如今已取代昔日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今天,一系列著作——其中不一定全是激进的——在提到资本主义及其缺陷[2]时不会再有任何的犹豫。
  这是一本旨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性分析的抛砖引玉之作,其目的简单明确。首先,是通过把资本主义与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区分开来,从而明确什么是资本主义。例如:货币与市场这些东西是早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要想弄清这一点,就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历史作一回顾。此外,还必须对资本主义的一些主流理论进行介绍,从而说明这些理论是多么缺乏严谨性,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想把社会组织模式简化成为一整套与物理法则相类似的那种必然规律,这一愿望本身就是行不通的。
  其次,必须对资本主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共性进行思考。如果每个国家所具有的特性超过了共同机制间的共性,那么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就成了一个空壳。同理,如果当代资本主义真的与19世纪的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一概念同样也只是个空壳而已。因此,既要厘清资本主义的不同种类,同时也要认清其实际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而资本主义最近的历史就能使人们完成这一严苛的任务。它可以被简单地分成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是“辉煌三十年”,二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时期,而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点。这两个时代所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但其运行方式却不尽相同。这一历史分期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有助于人们看清当前的危机,并能证明这场危机从本质上看正是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所开出的危机化解方案所引发的。这一命题要求人们对“危机”这个词的词义作更精确的阐释。但它也有这样一个好处:人们将因此而认清当前资本主义所处的死胡同——由于找不到一种替代方案,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胡乱调整”期。最后,这种历史分期法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形态的演变过程。资本主义已经征服了全球各个角落,这种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结构。
  本书的主要思路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收益递减”的时代,尽管可能因此而被扣上“为恶人辩解”的帽子,但我们仍要重申这样一个事实:资本主义曾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一点也是资本主义能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在社会斗争的压力下,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才得以被分享,才得以转化成为人类的进步。今天,这种再分配越来越受到日益增大的不平等关系的制约:劳动的地位在下降,资本的地位在上升。然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当代资本主义己越来越无力把满足人类的需求纳入自己的逻辑当中。相反,它所采用的方法是将世界商品化,而某些基本需求在这一过程势必会被排除在外:如果赢利率太低,就干脆不要生产或投资。最后,那些唯一符合资本主义逻辑的商品化解决方案显然不足以应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大威胁。基于上述原因,当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正在丧失。与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相比,资本主义的效率原则今天看来已经过于狭隘,甚至是不合理的。接下来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写成一部或几部专著,而且这方面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本书尽可能以一种严谨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的不同层面串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本书将采取一种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书中将会引用许多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对于说明材料的出处、佐证相关论点或作为旁征博引的线索都是必不可缺的。有关本书的参考文献以及网站链接,请参阅以下网址:http://hussonet.free.fr/capibib.htm




[1] Raymond BARRE, Économie politique, Paris, PUF, “Thémis”, 1re éd., 1959

[2] Jean-Luc GRÉAU, L’Avenir du capitalisme, Paris, Gallimard, janvier 2005, suivien octobre d'une véritable salve: Jean PEYRELEVADE, Le Capitalisme total, Paris, Seuil, 2005; Patrick ARTUS et Marie-Paule VIRARD, Le capitalisme est en train des’autodétruiré,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5; Élie COHEN, Le Nouvel Âge du capitalism: bulles, krachs et rebonds, Paris, Fayard, 2005.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