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埃里希·弗洛姆 -> 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1976年)

第八章 人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和新人的主要特征


· 新人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性格结构,抵制重占有的价值取向和发扬重生存的价值取向,才能避免一场精神上和经济上的灾难降临,如果说,这一前提是正确的,那么问题是:从性格学上讲,这样大范围的深刻变革可能吗?
  我坚信,如果具备了以下四个条件.那人的性格实际上是能够改变的:
  1.我们有病而且意识到这一点,
  2.我们找出了病态的原因,
  3.我们认识到这种病态是有办法克服的,
  4.我们明自,为了战胜这种病态,必须树立起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必须改变我们现在这种生活实践。
  这四点跟佛教中所说的四圣谛相仿,四圣谛是佛教处世哲学的核心。
  佛教义中的一个主要原理就是“无常”。马克思的解脱概念也是以这样一个原理为基础的。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在他台己看来,并不是终极的目标,而是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从种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限制下解放出来,因为这些条件使人成为非人:成为物、机器和他自己欲念的俘虏。
  马克思所做的第一步工作是让他那个时代的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的苦难,他认为,工人阶级最为贫穷,异化的程度也最为严重。他试图去打破种种蒙蔽工人、使他们看不见自己贫苦处境的假象和错觉。他的第二步是指出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是什么。他认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造就出来的性格结构——贪婪、占有欲和依附性马克思把他对工人(不仅仅是工人)受苦受难的原因的分析看做是自己主要工作——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的一部分。他的第三步是告诉人们,这种苦难是能够消灭的,办法是消除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他的第四步是对新的生活实践的种种原则进行描述。新的生活实践会把人从旧社会必然造成的那种贫困状态中解放出来。
  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大体上也是这样。病人去找他看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病。但是,他们通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病。精神分析学家的首要任务,通常是帮助病人丢掉他关于自己疾病的种种错觉和认识自己疾病的其正原因。对于个人或者社会病态的诊断往往是一种解释,不同解释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子诊断来说,病人自己对疾病的想象是最靠不住的。心理分析过程的关键一点,就是让病人意识到自己疾病的原因。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精神分析的对象就可进行下一步:他知道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前提是要消除病因。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要解除某些童年经万对病人的压抑。传统的心理分析往往过低估计第四点的必要性。许多心理分析学家认为,知道了受何种事物的压抑本身就有治疗作用。实际情况往往也正是这样。尤其当病人的症状是明峡的、易于区别时,比如说具有明显的歇斯底里或强迫型症状,那么,知道自己的病因确实有治疗作用。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普遍感到不适、其性格应加以改变的人来说,如果在改变性格的同时不去相应改变他们的生活实践,那决不会取得持久的治疗欢果。比如说,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依附性进行分析,直至世界的宋日到来,但是,如果他的生活环境仍然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改变,那么,他所获得任何对自己的认识都无济于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妇女患者,她的病因在于她对其父亲的依从性,她虽然对这种深层关系有所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自己,只要她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放,也就是说,只要她仍然接受父亲的宠爱和害怕在独立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风险和痛苦,那她就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与实践相脱离的自知力是无效的。


新人


  新社会的功能是促进新入的形成,新入的性格结构有以下特征:
  1.为了全面地生存,堰意改弃一切形式的占有;
  2.具有安全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且这三者都是以对现存自我的信念、要求与周围世界紧密联系、对这个世界的兴趣、爱和与其团结在一起这样一些需要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占有、据为己有一和控制世界的欲望(以致于成为自己封产的奴隶)之上;
  3.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我们自己,任何人、任何物都不能赋予生活某种意义,而这种彻底的独立性和无,又是以奉献和分享为己任地充分发挥那种积极性的先决条件;
  4.不论在哪里,都有充分展现自身和参与的能力;
  5.以奉献、分享为乐,而不是把快乐建筑在积攒和对他人的剥削的基础之上;
  6.爱和敬畏任何形式的生命,能够意识到,物、强力和任何死的东西都不是神圣的,神圣的是生命和能促进生命成长的一切;
  7.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减低到最低程度;
  8.不靠幻想、不靠偶像也能生活,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再需要任何幻想的发展阶段;
  9.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爱的能力以及批判的、非感情用事的思维能力;
  10.能够克服个人的自恋心理,接受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这一令人悲伤的现实;
  11,觉悟到自己和别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生最高目标;
  12.知道为了达此目标必须承认现实和有纪律;
  13.知道只有在一种结构中的成长才是健康的成长,简时又能认识到作为生命的一个属性的“结构”与作为无生命、死的事物的属性的“制度”之间的区别;
  14.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但这不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状况,而是对种种消除这种状况的现实可能性的预想;
  15.不欺骗别人,也不受别人欺骗,一个人可以是无辜的,但不应是幼稚的;
  16.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那个已知的自我,而且也要认识未知的自我,每个人对这种无知的自我都有一种潜在的知;
  17.与所有生物共处一体,有这种整体感,因此,不应去征服、奴役、剥削、强迫和毁坏自然界,而应去理解它和与它合作;
  18.自由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自由不是种种无约束的欲华,而是一种巧妙加以平衡的结构,这一结构时时刻刻都处在成长或者没落、生或者死这种选择的关头;
  19.认识到,恶和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展的必然结果;
  20.认识到,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完全具备所有这些特征,但是不要有“一定要达到这一目标”的雄心,要知道,这种雄心不过是贪欲和重占有价值取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1.幸福地生活在自身活力不断增长的进程中,不管命运所允许我们达到的至远点在何处,因为我们尽可能地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因而是那样地满足,以致于我们根本不考虑能达到或不能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为了告诉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崇拜控制论的、官僚主义的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的”或者“社会主义的”)中的人们能做些什么,为了使他们与重占肩的价值取向决裂和发展重生存的生存方式,需要有一本专著来谈这个问题,本书的名字可以叫做《生存的艺术》。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走向幸福生活之路的书籍,其中有的书对读者很有帮助,而另外一些则是有害的,因为书的作者企图通过欺骗的方法来剥削那些新的、想摆脱自身困境的购书人。对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可选择一些有价道的书来读,会大有裨益。例如:A.奥厄尔《乌托邦、技术和生活质量》,巴霍芬《母权与原始宗教》,E·布洛赫《基督教中的无神论》,E·弗罗姆《马克思的人的观念》、《人的破坏性剖析》,马哈泰拉·尼阿纳波尼卡《佛教冥想的精髓》,等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