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凡西 -> 《电影漫谈》(1956)

日本电影管窥



××兄:

  你要我写点关于日本电影界的事情,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知道得太少了。十分残缺的一些知识是从人家的评论(大多是英文)里看来的,亲眼看过的日本战后影片,又只限于《罗生门》、《雨月物语》、《美女与盗贼》、《金色夜叉》、《浅草妖姬》这几张。要凭这样一点见闻来写日本电影,实在不够得很。

  我不愿意强作解人,拿鳞爪的印象来肆意妄谈。因此我不想写成正式文章,就在信里和你谈谈,只算是我个人看了上述那些影片以后的感想吧。

  上述诸影片,当不能代表日本电影的全貌。它们是从数百部出品中选拔出来的。或者,竟是专为争取“国际荣誉”而特制的。所以要想知道日本影片的真的亦即平均的水准,大概得从我们看过的影片打一个重大折头。我们不满意香港电影界的制片方针,对于他们的粗滥精神,常常深致慨叹。可是比之于过去的日本,仿佛还是算好的。不晓得你知不知道这个事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电影在世界影艺圈中的直不算存在的时候,它的年产量却已经占了世界第一位。在一九三七到三八那个年度中,日本生产的影片是五百七十五部;而同一年度内的美国产量却只有五百四十五,苏联五十一,我们中国是三十三!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想,数量上占世界第一位的电影,难道质量上连一张值得看看的都没有?那时上海,有一家电影院是专映日本片的,还有两家则间或映出,但没有一次吸引过中国人去看,甚至没有一张在日本侨民中轰动过。在当时上海出版的日文报上,也不曾见有任何一次热烈推荐过某一张“巨片”的评论。我每从乍浦路或海宁路的日本影戏院门口经过偶尔望望墙上的剧照,总是千篇一律的横眉拔刀的武士相,也就兴趣索然,决不想进去欣赏一下了。日本电影的生产在战后曾经低落,但不久又蓬勃起来。去年一年中,故事长片的总产量已达到三百七十三部了。大量生产中速度最惊人的据说是东映,它平均每星期要拍摄两部片子。这样高速度的制片,当然是成本轻,准备草率,剧本随便,演出临时应付。这些片子的面貌大致可分为两种:时装的多数是美国片与法国片的翻版,古装片则是历来武士影片的重复。就日本电影的主流看,一九五五年快要回复到一九三八年了。

  不过经历了如此深刻的一次战争激荡之后,日本终究已经不同,正像它的许多事物之不能回复旧观一样,它的电影也是不能完全回到老路的。第一,观众多少已经进了步;第二,观众中与影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前进的“少数派”,他们无论在电影的形式与内容上都要求有全新的、严肃的、真正够得上艺术水准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的东西。这种要求,不仅表现于民间社团制片、电影工作者独立制片、艺人俱乐部制片这些运动上,而且也表现于各大公司对这些要求的多少迎合上。

  战争刚刚结束,日本人那种反战反专制的民主斗争,便是在《罗生门》导演黑泽明的各张影片上,也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从停战一直至《罗生门》,即从一九四五至一九五〇年那段时间中,黑泽明导制了六张影片,其中比较为人注意的是《创造明天的人》、《年青人没有后悔》,以及《醉天使》(这三个名字都是从英文重译过来的,与日文的原名多半不一样)。在那几张影片里,以不同的程度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时代。《创造明天的人》描写了日本电影公司的民主化;《年青人没有后悔》叙述了一个反军国主义的老教授,如何受到他女儿和学生的支持,进行了为学术自由的斗争;《醉天使》被许多影评家推荐为有很高成就的影片,主题是反对那战败了的人民的腐败与堕落,并且通过了一个贫民区老医生和一个年青女工,多少指出了未来的希望。

  上述电影的题材和主题,在那个时候的日本,我相信不是黑泽明一人作品的特征,甚至不是所谓“前进运动”的特征,而是相当普遍的,形成了当时日本电影界的一种风气。

  慢慢地,情势逐渐不同了。尤其当中国的大变局业已确定,朝鲜方面又发生了战事之后,日本在一切方面的气压降低了。这影响当然要达到神经十分敏感的电影界。究竟这个影响如何,我当然无从说起,不过有一点我相信与此大有关系,那就是编导和制片人的眼光,恰好在这个时期从火热的当前题材游离开来,又转回到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武士去了。诚然,在一九五〇年以前,日本早就拍了好多古装片。就拿黑泽明说,他在一九四六年拍的那张《踩虎尾的人》,是古装的。(这张片子被占领当局没收禁映,可惜我们不清楚禁映的原因)不过那时的古装片,据说并不占多大比重,制作者与观赏者都属于较落后一层。而从一九五〇年前后开始,情形就不同了。古装的、神怪的、幻想性的片子,越来越被郑重的处理了。

  毋须说,这是一种反拨,是逃避。所以有些外国影评人,对于日本影艺工作者的此一倾向,曾经轻蔑地加以非难。对于黑泽明责备得尤其苛刻(这自然是“春秋之义”),有人说他堕落到了“是非不分的相对主义与暗澹的神秘主义”。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责备并非“平心之论”。

  我没有看过黑泽明“未堕落”时期的作品,也没有看过他《罗生门》以后的《生之欲》与《七武士》。不过仅仅根据了看《罗生门》的印象,以及读了他二部近作的故事之后,我却不愿意附和这样的责备。对黑泽明如此,对《雨月物语》的沟口健二亦是一样。

  问题得分开来看的。同样是拍古装电影,而态度和用意可能有很大不同。利用封建的武士题材不一定是歌颂武士道,间接鼓吹军国主义。主要得看你怎样利用它。《罗生门》虽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但《雨月物语》里反对战争,嘲笑武士的态度却十分鲜明。

  《罗生门》以后,黑泽明拍了《生之欲》。这是部时装片,而且是自己编的(他是三位编剧之一)。主人公是一个生了癌症的小官吏(在东京某一区的卫生局中任科长)。平素,此人办事是一味敷衍的。例行的工作做完,决不管一点闲事;所有公文,他都是盖章如仪,让它们继续旅行。因此他从来无功无过,博得橡皮图章的绰号。他的世界很小,就只有他的儿子和儿媳,他是一心为这二人的幸福打算的。可是,当他偶尔窃听到自己犯了绝症,并发现儿子和媳妇从来对他的爱和尊敬均属虚伪以后,他变了,他变得很多,而其中之一是工作态度:他决心要利用自己有限的一点寿命来切切实实做点事。他居然在他盖章之前读起公文来了!这其间,他发现了一封信,是从贫民区的一位母亲写来的,要求卫生局在她的区里办座儿童游戏场。他在这上面发见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决心不盖章就算,他竟由自己将这件工作拿起手来,促其实现。接着,影片无情地揭穿了各级政府机关中的官僚习气,而结果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办起了儿童游戏场。揭幕之日,此人也到了,他很欢喜,兴奋,坐在秋千架上荡,而正在这时候,他的生命的日子也完结了。

  戏据说还很长,有主人公的出殡情景,以及送殡人中各人对他所说的不同印象。(这情景据说和《罗生门》中的处理颇相似)

  从《生之欲》的故事看,黑泽明纵然说不上什么上进,但至少不能算是堕落。

  黑泽明的最近作品《七武士》,在思想方面又受到了攻击。不过据这期《视与声》上一位日本作者的话说:“他们(指批评者)不懂得贯穿着整个故事的那个思想,即:团结是为任何进步所必需的。”究竟谁是谁非,且待将来看到影片再说吧。

※     ※     ※


  糟糕,野马跑得太远了,远远地离开了我最初申明的立场,这儿竟大发起议论来了。打住吧,还是来谈谈我看过的上述那几张影片的印象。

  总括说,现代题材的(《金色夜叉》、《浅草妖姬》)远不及古代题材的(《罗生门》、《雨月物语》、《美女与盗贼》)。无论从导与演,从思想和感情的深度,或从整个的艺术风格说,都是如此。日本的现代题材影片,我以为至今还不会脱离好莱坞影片的模仿抄袭阶段。《浅草妖姬》虽然由大名鼎鼎的京町子主演,可是戏真不成东西,主题不能成立,情节是最恶劣的拼凑;该戏即使以香港标准说,也只好算是二三流货。《金色夜叉》的制作颇具野心,鲜艳色彩,又大量搬出了日本风味的东西:浪歌古琴、东洋情调的屋内布置、节日礼仪以及名胜风景等等。制作人显然想由此来造成日本风格,在国际上竞胜,可是结果失败了。故事太不结实,对今日日本的问题接触得太浅,三角的恋爱方式太旧,性格转变不分明,情节的编织又松散无力,以致一切视觉上的美都无法引起情绪上的反应,看了只令人有眼花撩乱之感。

  从上述两张日本时装片的“代表作”看,日本片在这方面确还不曾造成自己的风格。不过听说某些独立制片人曾经有过较好成绩,譬如在卡罗维发利影展上得奖的《蟹工船》,据说很好,该片导演山村聪给“日活”导演的《黑潮》,那是一张关于新闻记者设法暴露冤狱的片子,据说也好,可惜我们无法看到。《原爆之子》最近在英国放映,评价相当好,但据英国一位影评人看了以后说:“他还没有获得一种风格”。这评语,我相信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罗生门》、《美女与盗贼》与《雨月物语》却给了我不同的印象,主要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但让我们在影片一开头就呼吸到古日本的气息,而且,仿佛也让我们进入到今天日本人的精神中去。原因我尚在思索,而其中顶顶直接的一个,可能是所谓传统艺术的基础吧。我说过,战前的日本电影,人物多半是些武士。这里原因虽然很多,而日本民众喜爱传统的戏剧(歌舞伎与能),有如我们中国人民喜欢京戏与其他地方戏一样,多半是最重要的。在过去,这些戏没有变成过好电影;但这是另一问题,并不能据此否定那种题材可以做成好电影。同时长时间的实验(虽然是失败的),总给了后继者以许多教训。在战后,电影工作者又转向了这些戏,可是这一回,至少某些有才能的编导(如黑泽明与沟口健二)已经接受过去失败的教训了,他们不再生吞活剥地将旧戏搬上银幕,而是吸取这些数百年来经优秀艺人磨炼过的演技,提炼出旧戏中隐没于程序之下的诗样的格调,使它们和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并进而创造新而更好的影艺,以此造成了日本电影的特有风格。

  这样说,我自然没有坚实的证据,不过是想当然耳。但虽如此,这个解释,即使有错,我相信也只在人的方面,而非在事理方面。

  日本电影(更正确些应该说是影艺志士)今后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努力,多半是要把古装电影上所已获得的成就,推广到现代题材的时装片去吧。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