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凡西 -> 《电影漫谈》(1956)

什么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电影散场,在戏院门口,我们有时会见到某些人伸着懒腰,叹一口长气,对同伴们说道:“呵,闷死人,我睡了一大觉。”看电影看到叫人睡觉,可想而知,那是一张不高明的片子。相反,有些片子,人们毫不吃力地看着,整个心让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给吸引了,一点不感觉时间过去的慢,不但不觉得慢,而且当银幕上出现了“剧终”或“The End”的时候,仍恋恋不忍离去,还似乎抱怨那部戏“太短”了的,这样的片子,至少在某一方面,定有其可取之处。

  这两种不同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些片子能够催眠,有些片子却令人醒目?说到原因,人们大多能指出来吧:故事情节的是否动人是一;演员演技的好坏是二。这两个原因当然都对。

  但是,这里至多说出了事理的一半。另有一半在于:这些情节是否被编排得精彩,这些演员是否被调度得很巧妙。

  一个平凡的故事与不出名的演员,经过精彩的编排与巧妙的处理会做成相当好的戏,反之,一个出色的故事和大堆头的明星,由于蹩脚与笨拙的安排,会搞成糟不堪言的影片——这都是常有的事。

  那末,怎么样才算是精彩的安排?有没有方法和法则能使人安排得精彩呢?

  许多人倾向于用抽象否定的语气来答复这两个问题,他们认为:只是编导者的天才的神秘发挥,以及他们的学养的微妙作用,才能确定精彩的标准,才能实际做出精彩的安排。在电影艺术的创造上,据这些“唯天才论者”说,是和一切艺术创造一样,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一切法则皆是庸人自欺,其实并不存在。

  显然,这种意见是错的。

  如何使一个故事能有精彩的安排,因而成为一部好的电影,在今天,感谢某些具有天才的影艺工作者的努力,把他们累积的经验作了整理与综合,确实已经定下了一些方法,一些理论,一些法则。我们后起的影艺工作者如果能依据它们,纵使不一定能弄出精彩的,叫人看了不睡觉的影片,但至少总是较有把握,更为容易地走向这个目标了。

  这些方法、理论与法则,主要是以一个古怪的名称“蒙太奇”来代表的。

  “蒙太奇”是法国名字Montage的音译,原来的字义很简单,仅仅是将大件物体的各部份加以整理以便工作之谓。这个简单的字义,经过二十年代几个杰出导演的借用,才赋与了它一个全新的、十分丰富的电影艺术的内容。因为它含义的新颖与丰富,同时各家的说法又颇多出入,所以要想将一字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便成为不可能,而“蒙太奇”这一个词也就带有国际性了。

  荷理活时常把“蒙太奇”简单地称之为Editing,即“剪辑”,这未免把一种丰富的内容弄成贫乏了。他们又把“蒙太奇”用以专指一种剪辑方法,即指两组对照的镜头交互与迅速地出现,这样则又未免把“蒙太奇”的意义弄得狭隘了。

  二十年代那几位大导演的“蒙太奇”学说是要无比的博大些与深刻些,他们是电影艺术的全部经验与成果之系统化理论化,又是由此种理论得出来的某些实际法则。故其对于电影艺术的贡献,是全面的而非局部的。

  这些大导演中,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是最值得注意的两个名字。普多夫金等一派导演,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是它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则,这就影艺的技术与形式方面说来,那是绝未夸大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蒙太奇”便没有电影艺术哩。

  那末,“蒙太奇”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说起来比较长,以下我们主要将介绍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这两位导演的学说。因为这二人,尤其是后者,对这问题不但作了系统的与精深的研究,从经验中获得了某些法则,并且还自觉地应用了这些法则,创造了空前的、迄今仍未被超出的杰作。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