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1994)

中译本前言



  西蒙·克拉克(1946一)是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社会学名誉教授,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是英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大会(Conference of Socialist Economists)的创始人之一。克拉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研究闻名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他的学术论著甚丰,已出版的资本主义批判和危机理论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单向度马克思主义》(One Dimensional Marxism,1980年)、《结构主义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tructuralism,1981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国家的危机》(Keynesianism,Monetarism and the Crisis 0f the State,1988年)、《马克思、边际主义和现代社会学》(MarxMarginalism and ModernSociology,1991年)以及本书《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arx’S Theory of Crisis,1994年)等。1990年以后,克拉克转向国家社会主义或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中阶级关系的研究,又有《工人们怎么办?——俄罗斯的工人们和资本主义转型》(What about theWorkers?Workers and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in Russia,1993年)、《俄罗斯劳动市场的基础》(The Formation 0f a Labour Market in Russia,1999年)等一系列著作问世。克拉克目前主持华威大学社会学系俄罗斯研究项目,并一直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政治思想的研究兴趣,在华威大学讲授“马克思社会理论”等课程。
  本书是克拉克研究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有没有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马克思不曾为自己的危机理论专门作出系统的表述,他经常在讨论其他问题时述及危机问题。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经济危机问题有大量深刻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往往包含不同的理论成分,可以往不同的方向引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正是从这些论述的不同方面出发,发展为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基础的利润率下降论、以工资提高为基础的利润率下降论、以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为基础的综合论、以利润率下降为基础的综合论等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都宣称自己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都以马克思的论述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危机的论述中不同的理论成分?什么才是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本书中,克拉克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全部论述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更着眼于从经济思想演变的角度探索理论内容和结构的形成,而不限于就某一危机理论问题谈论是非得失。首先,克拉克将马克思著作中关于危机问题的论述分为1848年以前、1848年革命后、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1861—1865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成熟著作《资本论》第1卷5个时期,考察马克思在各个时期危机思想的发展进程。其次,克拉克力图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分析的大背景下,考察危机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最后,克拉克将马克思的危机论述分别置于马克思著作中对革命的憧憬、政治经济学批判、构建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理论这些不同的语境下,考察马克思危机论述中不同理论成分之间的关系,力图呈现马克思完整的危机思想。
  克拉克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抛弃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20世纪初,为了反击伯恩斯坦对资本主义崩溃论的否定,以卢森堡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危机和革命密切联系起来,以崩溃的不可避免来证明革命的不可避免,自此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从单一因素出发主张危机必然性的传统。这一理论轨迹离开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基础上积累动力的分析,走向经济上的机械决定论,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视为一种昭示资本主义命运极限的异常事件,不自觉地使危机理论纳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框架,甚至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收编,最终丧失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正如卢森堡一样,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枯竭之日,必定就是资本主义灭亡之时,其理论的背后是对资本主义积累动力的误判,将消费当作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出发点并无二致。在本书中,克拉克力图说明,马克思没有这样一种崩溃论意义上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危机既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也不是异常事件。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矛盾最浅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积累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积累的恢复,都是通过危机趋势才得以实现的。
  对危机问题的考察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危机的进程,希望危机能够加速革命的来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从危机问题开始的。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基础和积累动力分析的深入,马克思抛弃了普遍危机引发革命的幻想,将分析的重点转向资本主义积累的长期趋势,对危机的关注趋于平淡。随着马克思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理论的建立,马克思更加重视通过长期斗争,建立工人阶级运动,将革命推向高潮。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积累长期趋势的发展,揭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但不再是灾变式革命的先行者。
  在马克思危机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对各种不同的单一因素理论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批判。但是,马克思没有明确赞同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更没有将其中任何一种当作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这是因为这些单一的理论因素所强调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一个具体的方面,而马克思不愿意以一种具体的变量作为危机的根本决定因素。马克思总是力图从资本一般的概念出发证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危机根植于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之中,根植于资本主义的本性之中,而不只是某种具体原因的产物。其次,马克思希望在完成资本一般的抽象考察之后,再对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危机问题展开分析。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具体危机问题的考察一再被推迟到研究竞争和信用时再进行。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能完成这个具体全面的考察。再次,马克思对危机问题的集中论述主要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必须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危机问题,批判或肯定政治经济学中不同人物的一些理论成分,给人留下马克思反对或赞同某一理论因素的印象。
  虽然马克思没有完成对危机的具体分析,但是,贯穿马克思关于危机的论述中,有一个连贯的危机理论框架,克拉克将其称为“过度积累和危机趋势”。“过度积累和危机趋势”根植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这一矛盾就是物品的生产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以占有利润为目的,决定了生产的动力从小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是发展生产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法,降低成本,使产品的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无限度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在遭遇到市场的障碍时,形成了从外部强加在资本家身上的竞争压力。资本家的反应,不是由于需求的萎缩而减少生产,而是采取延长工作日、压低工资、采用新技术等办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这些办法缓解了个别资本家的压力,却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加剧了生产过剩的趋势,直到危机打断了积累进程。危机淘汰了落后的资本家,清除了过剩的生产力,使积累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得以恢复。危机趋势始终存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矛盾的驱使下,不断努力避开危机的结果。
  克拉克没有说明“过度积累和危机趋势”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如何与各种单一因素危机理论联系起来,在本书的结尾匆促地断言促发危机的具体原因并不重要,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实际上,克拉克在书中力图分析各种单一因素的危机理论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探索各种因素促发危机的机制,其考察的详尽程度是一般从单一因素出发的讨论所没有的。克拉克对马克思危机思想所做的多角度考察和综合的努力,为危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如何从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走向危机现实的贴切解释,仍然是危机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本书在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作者克拉克教授的悉心指导,并得到中央编译局鲁克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祁传华编辑、厦门大学罗郁聪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赵学增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连村教授、南京大学葛扬教授、汕头大学程家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健生
2010年11月20日于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