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1927)

第二篇 弗洛伊德主义阐释



第三章 无意识和心理活动


1.意识和无意识
2.弗洛伊德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
3.无意识的最初概念
4.净化法
5.第二阶段的特点
6.压抑说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这三部分或者心理现象体系处于不停的相互影响状态。而前两部分又处在彼此激烈的斗争之中。人的心理生活就是由这一影响和这种斗争所构成。应该把每一种精神活动和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看作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冲突、斗争的结果,看作是这样一种标志,即在生活的某一瞬间,这些不停斗争着的各方所达到的力量对比关系的一种标志。
  如果我们只听到,意识向我们述说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弄清这一生活。因为,在同无意识的不停斗争中,意识总是有片面性的。无论是整个心理生活,还是意识自身,意识向我们提供的都是些十分虚假的资料。然而,心理学却总以意识提供的资料为基础,来确立自己的原理。而且大部分心理学家简单地杷心理现象和意识现象相混淆。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了无意识,如利普斯[1]或者沙可[2]及其流派。但他们又根本没有充分肯定它在心理中的作用。他们把无意识作为精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现成附属品而提出来。他们对它和意识斗争的不息活动却视而不见。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见,由于心理现象和意识的这一混淆,旧心理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全虚假的精神生活图画。因为心理现象的主要部分和其动力中心正是在于无意识部分。
  弗洛伊德主义的“情欲”[3]揭示了整整一个世界。它在文化和历史的对立面上发现了新大陆。然而,同时它对于我们又很熟悉。它随时准备冲破意识表层,它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任何偶然失言、手势和行为之中。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识现象的这一可触性,而深入这类生活的最实际现象和日常普通现象又那么容易。它不同于诸如叔本华,特别是爱德华·哈特曼[4]这类文体高雅的“无意识哲学家”的学说。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和几次质变的过程。 我们把它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在第一时期(一般称为弗洛伊德一布洛伊尔时期),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于著名法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沙可、李厄保[5]、伯恩海姆[6]、让内[7]的学说,它和他们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弗洛伊德求学于沙可和伯恩海姆)。
  第一时期的大概年限是1890至1897年。这一时期主要和唯一的著作是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并发表于1895年的《Studien über Hysterie》(癔病研究)。
  第二时期是精神分析发展最漫长、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学说的一切基本和突出的特征在这一时期确立。这时,它已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各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在这一时期进行,特别是理论和应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还回避了广泛的哲学概括,回避了世界观问题。整个体系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待征。[8]弗洛伊德论著的风格冷静而又枯燥。这一时期大概的年限是1897至1914年。这一时期出版了弗洛伊德的所有主要的精神分析著作。[9]
  在第三时期,无意识体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在弗洛伊德的学生和继承者的研究方面),并且开始和叔本华、哈特曼的空洞学说相接近。世界观的一般问题开始压倒具体的专门问题。无意识开始既反映人身上一切最低级的东西,也反映其一切最高级的东西(主要指弗洛伊德主义的瑞士学派的代表者们)。出现了“自我理想”理论(Ich—Ideal)。
  如何解释弗洛伊德理论最本质方面的这些变化呢?这多少来自叔本华和哈特曼的直接影响(还有尼采)。这时弗洛伊德着手仔细地研究他们(在第一和几乎整个第二时期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作为彻底的实证主义者,不承认哲学)。[10]这还多少说明追随弗洛伊德的新继承者们的有力影响。他们从一开始就用哲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来全面研究精神分析问题,并赋予这一研究以新的色调(特别是奥托·朗克和费伦齐)。然而,也许,在这种转变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着迷的同时代人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反响。在这一时期之前,弗洛伊德已成为最广泛的知识界所公认的“思想领袖”。但是,这一广泛的知识界却已在力图从弗洛伊德过去的著作中探求那些恰恰属于哲学和思想方面的问题。他们期待着,并且要求精神分析在世界观方面“开诚布公”。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渐渐地屈从于这一要求和期待。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出现了,成就和推崇把在蔑视和敌意气氛中成熟和突起的学说引向了顺应环境和蜕化变质。
  这一最后时期,即第三时期,和第二时期的界限大致是1914至1915年左右。[11]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是弗洛伊德的两部晚期作品:“Jenseits des Lustprincips”(快感原则的彼岸)和“Das Ich und das Es”(自我和伊底)。[12]然而,用更鲜明的文字论述来表现精神分析这一时期的,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他的得意门生奧托·朗克,是他在三年前出版的那本轰动一时的论著《生之创伤》。[13]这是最近主宰着精神分析的新精神的最突出表现。论著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哲学书。全书是用一位聪明人的语调和风格来写成的。他说着“庄严而恐怖的话语”。书在许多方面象一本拙劣的模仿之作,模仿处于迷恋叔本华时期的尼采。[14]结论极其惊人。在精神分析的第二时期,即经典时期,在冷静而枯燥的气氛中,这类书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这就是精神分析发展的三个时期。必须时刻注意它们的区别和特点。为了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不应该忽视它们。在三十三年的历史过程中,精神分析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在,它已经不是1914年战前的那个样子了。

  3.究竟什么是“无意识”呢?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初期,它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
  早在1889年,在南锡,弗洛伊德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维也纳医生。著名的催眠术专家伯恩海姆的经验使他感到惊讶:被催眠的女患者得到指示:醒来之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放在房间角落里的那把伞。从催眠状态醒来以后,女患者在指定的时间准确地完成了这一指示。她走到角落,打开了房里的伞。在回答自己行为动机时,她说,她似乎想确认,这把伞是不是她的。这一动机和行为的实际原因完全不一致。显然,这是在行为之后想出来的。然而,他却非常满意患者的意识:她执意相信,打开伞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她所有的目的是,要确认伞是否是她的。随后,伯恩海姆经过再三提问和引导她的思想,终于使病人回忆起真正的行为动机,即她在催眠时获得的指示。[15]
  从这一实验中,弗洛伊德得出了三条一般的结论。这些结论确立了他早期的无意识概念。
  1) 意识的动机,无论其主观上怎样执意,并非总是和行为的动因相一致。
  2) 行为有时可以受制于活跃在心理之中,但却不能意识到的力量。
  3) 这些心理力量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才能够被意识到。
  这三条又经受了精神病学自身的实践检验。以此为基础,弗洛伊德和他的老同事布洛伊尔医生一起提出了新的方法,名为,治疗癔病的净化方法。[16]

  4.这一方法的实质在于:歇斯底里和某些其它精神性(由于精神,而不是器官刺激所引起的)神经病的根源是患者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构造物。这是患者曾感觉过,而故意忘却的某些精神刺激、感情或欲望。因为,出于某种原因,他的意识或者害怕,或者羞于记起它们。这些被忘却的感觉没有进入意识,因此就不能够得到正常的解脱和反应(宣泄)。它们导致了歇斯底里病症。医生应该召回这些感觉的记忆缺失(遗忘部分),使它们进入患者的意识,编织成这一意识的一个共同体。这样,给它们以自由宣泄和自我解脱的机会。用这种解脱方法,歇斯底里病症就不再存在了。
  例如,某位姑娘依恋着一位亲人。但用她的眼光看,这种情欲是无法实现的,是粗野和反常的。以致于她甚至连自己都不能承认这一感情。所以她不能使它受到清醒而又有意识的遣责,哪怕是一个人独自的时候。这种她自己都不承认的感觉在她心中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它不能和其它感觉、思想和想象相联系。恐惧、羞愧、愤怒促使这一感觉要作痛苦的精神宣泄。这种被隔绝的感觉不可能我到宣泄的突破口。因为,宣泄正常的出口是一定的活动、动作或者哪怕是语言和意识的理智活动。这些宣泄口都封闭着。遭到各方挤压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eingeklemmte受压抑的)、被隔绝的感觉,开始用非正常的、不能被意识察觉的方法来寻找出口:用体内任何健康因素的沉默,用无缘无故的恐惧动作,用某种无意义的活动等等。歇斯底里病症就形成于这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任务就是,了解患者这种故意遗忘并不肯承认的病因,迫使她回忆起病因。为了这一点,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利用了催眠术(全部或者局部)。医生在知道了病因之后,应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羞愧,承认被遗忘的感觉,不再把它隐藏在歇斯底里的病症之中,并且让它进入意识的“正常生活”。这里,或者用同这一感觉的有意识斗争的方法,或者有时用合理让步的方法,医生给这一感觉以正常宣泄的机会。也许,我们的这位姑娘不得不忍受着沉重的生活痛苦和不快。然而,无论如何,这种痛苦已不是病症了。歇斯底里病症已不再要紧,并在渐渐减退。
  弗洛伊德借助于亚里斯多德的一个术语,把用有意识的宣泄方法来抛弃恐惧和羞愧的这种解脱,称为“卡塔西斯”,即净化法。根据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悲剧使观众的心灵由于恐惧和怜悯的情绪冲动而达到净化。它迫使观众消极地去体验这些感情。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正是从这里取得了方法的名称,即卡塔西斯(净化)。[17]
  称之为歇斯底里病症的这些被遗忘感觉就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在其学说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这样理解它的。“无意识”可以被确定为是潜藏在心理中的某种异物。它和意识的其它部分并没有被固定的联想线索联系着。所以它破坏了意识的整体性。在精神生活中,幻想接近于它。幻想也比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自由,摆脱了联系着我们意识的密切的联想关系。催眠状态也接近于它。因此,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把“无意识现象”称为——催眠现象。[18]
  这就是早期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
  我们指出并且强调它的两个特点。第一,弗洛伊德没给我们提供无意识的任何生理学理论,甚至都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他和布洛伊尔恰恰相反。布洛伊尔提出了自己方法的生理学基础。[19]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故意不谈生理学。第二,无意识的产物,我们只有在将感觉译成语言时才能把握到它。直接通过患者本人来处理无意识的其它方法并没有,也不可能有。
  我们还要向读者指出,净化方法赋予语言反应以很大的意义。弗洛伊德本人就指出了自己理论的这种特征:他把自己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和天主教的忏悔相比较。在忏悔时,教徒确实感到轻松和净化。因为他向外人,当时向神甫公开了,他自认为是罪孽的那些行为和思想,公开了他在其它场合决不会对任何人说的东西。这样,他使压抑和封闭在他心理之中,并让其心理感到沉重的东西得以语言反应和语言宣泄。语言的净化力量就在于此[20]

  5.现在,我们应该转入论述在精神分析的第二时期,即经典时期,无意识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在许多新的最本质方面得到了丰富。
  在第一时期,无意识表现为人心理中的相当偶然的现象:这是一种心病,是在任何偶然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渗入歇斯底里患者心中的某种异物。正常的心理机制在第一时期是一个完全静止、不变的东西。各种心理力量的斗争根本不是一种常见的,有规则的形式,却是非常特殊和不正常的精神生活现象。其次,无意识内容在这一时期完全未被解释清楚,并且也被看作是一种偶然的东西。由于人的各自特点及其生活的巧合环境,这种或那种的痛苦或羞愧的感觉被隔绝、被遗忘,而且成为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并没有把这些感觉按任何类型加以概括,性因素的特殊意义还未被提出来。这就是第一时期的概况。
  在第二时期,无意识已成为任何人的心理机制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机制本身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处于不停运动的状态之中。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被阐释为一种经常的,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形式。无意识成为文化创作的一切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心理动力和能量产生的源泉。
  依照弗洛伊德这些新视点,无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必然性的。从人的诞生之日起,它就在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中逐渐实现。这一过程称之为“压抑”(Verdrangung)。压抑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概念之一。
  以后,无意识内容被加以类型划分。这已不是些偶尔、零散的感觉,而是某些类型的感觉,是基本上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主要是性欲的感觉凝聚体(综合体)。
  这些综合体(感觉凝聚体)在每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重复着,在特定的阶段上,被排挤进无意识。
  在本章里,我们将要了解压抑的基本心理“机制”和与其紧密联系着的“检查作用”概念。无意识内容,我们在下一章里涉及。

  6.在人格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心理不知道可能与不可能、有利与有害、允许与不允许的区别。它只具有一个原则,即“唯乐原则”(Lustprinzip)。[21]在人的内心发展的初期,心中自由而随意地产生着感情和欲望。这些感情和欲望在以后的发展时期中会以犯罪感和卑鄙感引起意识的恐慌。在儿童心中,“一切都是允许的”。对他的心灵来说,不存在不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它不知道任何羞愧与任何恐惧。它广泛地利用这一特权来大量积累最不道德的形象、感情和欲望。当然,这种不道德是用以后发展的眼光来看的。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幻觉满足欲望的能力附和着唯乐原则的这种不容分说的霸权。因为,幼儿还不知道现实和非现实的区别。任何想象对于他来说已经是现实。这种幻觉满足通过梦伴随着人的一生。[22]
  在精神发展的下几个阶段,唯乐原则在心理中失去了特殊的统治地位。因为和它一起出现的“现实原则”开始无视它,而成为经常活动着的心理生活的新原则。一切心理感觉现在都应该从这两个原则中的每一个出发,体验到双重感受。显然,欲望常常不可能得到满足,所以导致了焦虑。或者,在满足的时候,它会给自己招来不快的后果。因为,这些欲望本该受到压抑。某种表象能够密切地联系着恐惧感或痛苦的记忆。因为,这些表象本不该出现在心中。
  这样,就出现了心理选择。只有从两种原则观点出发,体验双重感受的心理部分,似乎才是合法的,能获得充分的权利并进入心理活动的最高领域——意识,或者才有可能进入它,也就是说,成为前意识,那些没有体验的部分就成了非法的,被压挤入了无意识体系。
  这一压抑活动在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之中。它机械地进行着,不要意识的任何介入。意识则使自已处于充分准备好的、净化的形式之中。它不注意压抑现象,并且也许甚至完全没有一点察觉到它的存在和它的内容。操纵压抑的是一股特殊的心理力量。弗洛伊德形象地称它为“检查员”。[23]检查员存在于无意识和意识体系之间。所有处于意识之中,或能进入意识的,都要受到严格的检查。[24]
  一切大量的经检查不准、被压抑至无意识的表象、感情和欲望,任何时候都不会消亡,不会丧失自己的力量。因为根除某种欲望或感情只能通过意识和意识操纵的活动和行为,首先要通过语言。而无意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它害怕语言。我们甚至独自用内心语言,都不能承认无意识的欲望。从而使它们没有任何出路,不能够变为行动。所以,它们总是潜藏在我们心中,却有着十分充沛、新奇的力量。[25]
  压抑过程正是这样进行着的。
  根据无意识形成的心理动态,我们现在可以把无意识现象确定为被压抑现象。这种被压抑的特性,换句话说,就是无意识的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对此加以阐述。




[1] 利普斯(l851—l914)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译者注)

[2] 沙可·让·马丁(1825—1893)法国神经病理学家。(译者注)

[3] 指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的主要内涵,即被压抑的情欲。“лафос”一词来自希腊文。(译者注)

[4] 爱德华·哈特曼(1842—1906)德国哲学家。(译者注)

[5] 李厄保(1823—1904)法国精神病学家。(译者注)

[6] 伯恩海姆(1837—1919)法国精神病学家。(译者注)

[7] 让内(1857—1947)法国心理学家。(译者注)

[8] 弗洛伊德一直到现在(1926年)还继续坚持并实现了其学说的严格的经验主义特点。用他的话说,精神分析不是一个哲学体系。它不从个别严格的确定前提出发,力图借助于它们来把握世界的整体性,一劳永逸,而不留给新的探索和深邃观察以更多的空隙,它从不狂妄,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理论(Handworterbuch,袖珍字典,第618页)。(编者注)

[9] “Traumdeutung”(《梦的解析》)1900年,有俄译本(1911年)。“Psychopatologie des Alltagslebens”(《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俄译本,1925年。“Der Witz”(《俏皮话》),俄译本,1925年。“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ltheorie”(《性欲理论三讲》),俄译本,囯家出版社(年代未注),最后,主要的三卷“kleine Schriften zur Neurosenlehre”(《神经病学短文集》)和一系列其它较不重要的论著(原注)

[10] 参见注[8]。

[11] 弗洛伊德后期特征的最初旋律开始出现在下列论著中:“Einfuhrung des Narcismus”和“Trauer und Melancholie”(《恋己癖浅论》、《悲伤忧郁病》)。(原注)

[12] 该书有俄译本。科学院,1924年。(原注)

[13] “Trauma der Geburt”《生之创伤》,1924年。(原注)

[14] 指尼釆的论著《悲剧的诞生》。朗克把这部书里的卷首提词引进了自已的著作。(原注)

[15] 关于这一点,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史论》(《神经病学短篇论文集》,第四辑)。(原注)

[16] 关于这一切,参见弗洛伊德医生和布洛伊尔医生的《癔病研究》,1895年,第1版(1922年,第4版);或者参见弗洛伊德,《性学手册》第610页,(原注)

[17]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癔病研究>第1一14页。(原注)

[18] 同上注,第188页以后。(原注)

[19] 同上注,第161页以后。(原注)

[20] 应该同时指出,正是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在精神病学者实验中已不再用催眠术来达到净化的目的,而换用了自由联想法。医生事先使患者有思想准备,用启示的问题和长时间的观察,来探寻到被驱逐进无意识的“羞愧或恐惧”的感觉,并使它们进入意识,给它以自然的宣泄。

[21] 弗洛伊德:《论心理现象的两个原则》(《神经病学短篇论文集》,第3版),第271页。(原注)

[22]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第388—391页,第403—405页。(原注)

[23] 即检查作用,又可译为守门员。(译者注)

[24] 《梦的解析》第116页,439页以下;《自我和伊底》第1、2章。(原注)

[25] 弗洛伊德:《快感原则的彼岸》,第35—36页。《神经病学短篇论文集》第4辑:《无意识》。(原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