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1927)
第二章 当代心理学的两种流派
1.问题的提出
2.实验心理学
3.客观心理学
4.语言反应
5.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
6.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学问题
7.科学与阶级
1.我们已经熟悉了精神分析的基本核心,并且明确了它和欧洲当代其它思想流派的渊源关系。这一核心始终贯穿着整个精神分析体系。当然,在其独特的文化哲学方面,思想倾向更加一目了然。但是,即使就心理学而言,在该体系的专业学科材料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这种基本的核心。它作为一种决定因素制约着弗洛伊德主义者关于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驱力的一切概念。
然而,却流行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
[1]
尽管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核心是异端邪说,但精神分析仍具有健康和宝贵的科学因素:这就是它的心理学理论。该观点的维护者认为,弗洛伊德的专业心理学学说完全受另一种哲学观的支配。它最恰当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心理学提出的要求。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阐释精神分析之前,必须引导读者了解当代心理学基本流派的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能对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提出哪些要求。目前,在西欧和我们苏联,在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了一场两种派别的激烈论战,即客观心理学和主观心理学的论战。
它们中的每一流派自身又分成了许多分支。下面我们仅谈谈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可是,至于它们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将不涉及。我们注重的只是客观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观点间的最根本的区別。
主观心理学在当代最重要的变种是实验心理学(冯特
[2]
、詹姆士等人的学派;我国这一学派的魁首是切尔巴诺夫教授
[3]
)。而客观心理学的变种是反射学(巴甫洛夫
[4]
、别赫捷列夫
[5]
等人的学派),也称之为“关于行为反应的科学”(行为主义)。它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华生
[6]
、帕迈里
[7]
、杜威等)。在苏联,布隆斯基、科尔尼洛夫从事着类似行为主义方面的研究(反应学)。
[8]
主客观心理学间的本质区别何在?
人对心理活动的认识有两种:
1) 人在自身、在内部经验中直接观察到不同内心感受的流动,即表象、情感和愿望。
2) 人从其他人和动物身上仅仅只能够观察到,另一客体受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反应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当然,在外部经验中,没有任何愿望、任何情感、任何意动。因为,它们无论如何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而存在着的只是产生在反应(也就是刺激反应)体中的一定的物质过程。显然,这一心理活动的外在物体语言,人在自身也能观察到。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科学的心理学应该依据哪种经验:内部的,即主观的;还是外部的,即客观的,或许是这一和那一经验资料的某种综合?
2.应当说,把纯主观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唯一基础,不掺杂任何外部经验,真正持这一观点的人,目前已不存在。主观心理学的现代翻版的代表们下了这样的结论:作为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也许只能说,直接观察内心活动,即自我观察是合适的。然而,它的资料应该由外部观察来充实和检查。这就是实验心理学的目的,即在一定的,正是由实验者创造的外部条件之中来控制心理现象(感觉)。
同时,这种心理学的实验内容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两部分:
1) 实验的第一部分,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感觉,它产生所需要的一切外部物理环境,即设备,刺激物。因刺激而出现的身体外部的表现和试验对象的反应属于实验者外部客观经验的范围。实验的整个这一部分都服从于利用专门仪器进行精密的自然科学的检定、分析和测算的方法。
2) 实验的第二部分,指心理感觉本身。它不属于实验者的外部经验,而且原则上超出了任何外部经验的范围。这部分只是试验对象本身的内部经验。它向实验者提供自我观察的结果。实验者已经把试验对象的这些直接的内部资料和自己的外部客观经验资料加以联系。
显然,整个实验的重心在于第二部分,即它的主观部分,也就是说在于试验对象;实验设备正是为了它而安排的。其实,这一内部感觉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实验心理学最关键的词是自我观察。这一流派的代表者们引以为自豪的其它一切,一切精密的测算仪器,只是自我观察的外部形式,只是主观内心图画的客观科学框架,不会有更多的内容。
3.这就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试验对象的“内部感觉”不是破坏了实验者的外部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吗?某些和外部经验资料不相连的东西,某些原则上不属于客观分析和测算的东西,不是加入了这一内部观点吗?(要知道,正是用内部观点,研究对象阐明了自己的感觉。)
客观心理学的代表者们正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断言,如这样运用主观主义者推崇的自我观察方法,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客观科学。在建立科学的心理学时,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外部客观经验的观点。若引进自我观察的资料,就会破坏客观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显然,一切在生活和实验中具有某种意义的东西,应该是外部物质的因素,应该在某种纯物质韵变化中来表现。
[9]
这类纯物质因素是生物体对刺激的不同反应。这种反应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或动物的行为。
动物体的这种行为完全属于外部的客观经验。而在外部的客观经验中,一切都能被注意和测算到,都能被推导出和外部刺激以及周围物质环境条件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这种人和动物的物质表现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种心理学研究才是准确和客观的。客观主义者的主张就是这样。
心理学的实验(即使是客观主义者,当然也应该运用实验)应该限于外部世界,并且它的一切方面应该使实验者容易了解。但有一点是完全不能允许的,即把内部和外部观察的资料放在同一个物质经验的水平面上。而主观心理学正是这样做的:两种资料不可避免地会同时形成(也就是说同一种现象将出现两次);这将产生混乱,外部物质经验的严整和一致将遭到动摇。试验对象的“内心感觉”也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外部经验语言。只有在这种形式下,它才能被实验者观察到。
4.试验对象的语言和外部经验中的内心感觉相一致,在语言的帮助下,试验对象能表达这一感觉。感觉的这种表现称之为语言或口头反应(或者用行为主义术语说,“语言报告法”)。
口头反应是髙层次的复杂现象。它包括下面几个成分(也就是组成部分):
1) 口头语言产生的物理现象。
2) 神经系统、发音和接受器官中的生理过程。
3) 对应于语言“意义”,并从另一(或另一些)方面来“理解”这一意义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特殊组织。这个组织不属于纯生理的阐释。因为,构成它的各种现象越过了封闭的生理机体的界限,并且以一些机体的相互影响为前提。
所以,语言反应的这一第三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学的特征。各种语言意义的形成要求在个人间的长期而又有规律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确定视觉、运动、听觉反应间的联系。可是,即使这一组织,也完全是客观的。因为,无疑所有这些构成语言联系的途径和过程都属于外部经验,并原则上接近客观方法,尽管不是纯生理学意义的方法。
即使在试验对象一点也没把自己感觉说出来,而是“默默地”体验着的时候,口头反应的复杂器官也在一些基本方面运动着:因为如果它意识到感觉,那么它就会产生出内心的(“内隐的”)语言过程(这是由于我们又思索、又感觉、又想借助于语言:如没有内心语言,我们自身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这一过程和外在语言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10]
因此,倘若我们进行心理学实验时,用口头的等价物(内在和外在的语言,或仅仅是内在的语言)去替换“内心感觉”,那么我们就能够保持外部物质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客观主义者正是这样理解心理学实验的。
5.这就是当代心理学的两个流派。
在这两个流派中,哪一个更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呢?显然是第二个,即客观心理学流派。因为,只有它才符合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决不否定主观心理现象的存在。无疑,主观心理现象是存在着的。然而,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和机体行为的客观物质基础相分离。心理现象只是有机体的特性之一。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解释现象和物质相对立。相反,必须完全以外部物质经验为基础,说明,在哪一类有机物和哪一个复杂性层次中,物质会出现这一新的特性——心理现象。这只是物质的一种新特性。内心主观经验根本不能解释这一点。在这方面,客观心理学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给心理学提出了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这一要求远非是客观主义者常常意识到并加以完成的,即人的心理学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
确实,若不注意客观社会学的观点,怎能理解人的行为呢?一切基本的、人的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都是由社会环境条件中的社会刺激物所引起的。如果我们知道的只是刺激物的物理成分,只是反应的、抽象的生理学成分,我们对人的行为还了解得很肤浅。
例如,语言反应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因为内心语言总是伴随着人的每一个有意识的行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语言反应不属于纯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人类组织的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反应只能形成于社会环境的条件之中。口头联系的复杂构造形成和实现于各生物体间长期而有规律的、多方面的社会交际的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客观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就无法解释。
总之,心理学应该运用客观方法,在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中,研究人的实际表现行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给心理学提出的要求。
6.在当代心理学流派的斗争中,精神分析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
弗洛伊德本人和弗洛伊德主义者们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建立真正客观的自然主义心理学的第一次和唯一的一次尝试。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在俄国心理学和哲学文献中,出现了一些论著。它们企图证明,精神分析在专业研究方面是正确的。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当然,包括各种变化和补充),它更多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向心理学提出的要求。
[11]
另一些客观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则对精神分析持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和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格格不入。
[12]
这一问题有趣而又非常重要。
客观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还只是刚刚开始形成。它对自己观点和方法的最好解释在于深入批判和反对其它流派的过程之中(当然,至于它对行为具体材料的直接研究,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这促使它在方法论方面坚定和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立场。
客观心理学一直受到一种严重的威胁,即堕入素朴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危险。这一危险在研究无机自然界的自然知识方面,早就不那么严重了,而它在生物学方面却已更加严重。在心理学中,简单的机械唯物主义能够起到直接破坏的作用。这种简单的唯物主义倾向和与此相连的客观心理学任务的特别简单化,我们在美国的行为主义者(behaviouist’ob)
[13]
和俄国的反射学学者那里能够发现。
这样,当客观心理学面临着对精神分析提出的一切复杂和特别重要的问题必须表明批判立场的时候,明显地表露出以简单化的生物学态度去看待人的行为的缺陷和拙劣。因此,在心理学中运用辩证法和社会学的观点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问题在于,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批判分析,把我们紧紧地引向了语言反应的问题以及它在整个人的行为活动中的意义。这是人的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和最难解的问题。
我们看到,精神分析向我们解释的一切精神现象和冲突,都是人的语言和非语言反应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冲突。
我们知道,即使在人的行为的语言(口语)之中,也存在着内部和外部语言之间的强烈冲突。我们清楚,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例如,性的方面),语言联系形成得特别困难而又缓慢(也就是说,语言反应的形成必须经过个人之间交际的过程,从而达到确定视觉和运动,以及其它反应间的联系)。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
[14]
弗洛伊德的力量在于,他非常尖锐地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且收集了研究材料。他的弱点在于,他不理解这一切现象的社会本质,并力图钻进个别有机体及其心理的狭小圈子。
他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些实际的社会过程。
由于如此忽视社会学,弗洛伊德学说还存在着另一个弊病,即其方法的主观性。显然,这种主观性已加以了掩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会引起争议)。弗洛伊德并没有自始至终地坚持外部客观经验的观点,并从内部来阐释人的行为冲突,即用自我观察的方法(但是,我们再次强调,它已加上了一些修饰过的形式)。因此,就象我们让读者确信的那样,他注意的那些事实和现象的解释(说明)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在批判地评价弗洛伊德主义之际,我们还会面临另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它和第一个语言反应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它涉及“心理的内容”:思想、愿望、梦幻等内容。
[15]
这一心理内容完全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从模糊思想和不清楚、不定型的愿望,到哲学体系和复杂的政治构想,我们看到一个连续着的思想意识现象系列,从而也是社会学的现象系列。无论这一系列从头至尾的哪一个部分,都不只是个别有机体创造的产物。不管是最模糊的思想,如果没说出来的,还是复杂的哲学活动,都同样是以个体间的社会交际为前提的(固然,这一交际的社会性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层次)。然而,弗洛伊德却认为,这从头至尾的一系列思想意识现象都来源于个别心理的最简单因素,仿佛处于社会的真空里。
当然,在这里,我们只先指出心理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但是我们强调,读者在阅读下面精神分析的阐释时,应该时刻注意这两点。
7.现在,在本章的结尾处,我们还应该谈谈本章开头稍稍提过的一个问题。
从我们前面的初步意见中,读者已经能看出,弗洛伊徳在心理学的专业学科方面决不是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一般思想意识的阶级观点。这和其在基本哲学核心方面所鲜明地表现出来的观点是一致的。
至于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许多人认为,专门科学问题能够,而且应该完全脱离一般的世界观。在当代争论之中,就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来说,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世界观和社会倾向的问题之中,专门科学是高度中立的(所以,心理学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专门科学的这种中立是彻底虚假的。因为,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社会学内容上来看,这种中立都是不可能的。
确实,只有当我们还没有完全把某种科学理论认识清楚时,我们才会看不到它和世界观基本问题的必然联系。只要我们执着地思索,这种理论就一定会向我们表明其一般的哲学倾向。
例如,主观心理学的任何流派,无论其怎样发展,在方法论上都必然会或许倒向二元论,也就是把存在分为两个互不相连的方面,即物质和精神;或许倒向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来自感觉内部的”那个显然根本无害的部分,正象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实验室里破坏了实验心理学派的客观存在的一致性。而它却能够出色地成为阿基米德完整地解释世界的客观物质图画的出发点。
在社会学方面,科学的中立也不可能存在。要知道,即使人的思想中的最无可非议的主观真诚性也不能令人相信。阶级利益和偏见是一个客观社会学的范畴。它远非是个体的心理所总能意识到的。然而,正是在这一阶级利益中包含着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思想的力量。很清楚,如果思想是有力、可信而又有意义的,那么,显然,它能够触及到一定社会组织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能够在阶级斗争中把自己和这一组织的基本立场联系起来,哪怕这种思想的创立者本身完全没有意识到。思想家的影响和活动力量与他们的阶级基础,他们受到一定组织的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大小,直接成正比关系。我们记得,语言反应纯粹是社会的产物。这种反应的一切根本的、不变的(牢固的)因素正是阶级因素,而不是个人的自我意识。
人的思想从来都不只是反映,他力图了解客体的存在,而且同时反映认识主体的存在,反映主体的具体的社会存在。思想是一个双面镜。它的两面能够,而且应该明亮而不模糊。我们力图理解弗洛伊德思想的两面。
现在,无论是主要的哲学,还是主要的心理学的当代流派,我们都已经相当清楚了。我们又熟悉了马克思主义的准则。所以,我们现在手中就有了一个指南计。我们借助于它,就能够步入精神分析的迷宫了。
[1]
贝科夫斯基,扎尔金德,弗里德曼、卢尔恩等人的观点。参见最后一章对马克思主义为弗洛伊德主义辩护说的批判分析。(原注)
[2]
冯特·威廉·马克斯(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学原理》等。(译者注)
[3]
盖奧尔克·伊凡诺维奇·切尔巴诺夫(1862——1936)俄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译者注)
[4]
参见:И·П·巴甫洛夫院士:《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的二十五年经验》,I926年版,关于多数大脑半球研究的讲稿,1927年版。(原注)
[5]
参见:Б·М·别赫捷列夫:《人的反射学的一般基础》(彼得格勒,1923),1926,第三版。(原注)
[6]
J·B·华生:《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伦敦,1919),有俄文版,国家出版社,1926。(原注)
[7]
M·帕迈里:《人类行为科学》(纽约,1921)。(原注)
[8]
科尔尼洛夫:《关于人的反应学说》(莫斯科,1921)第二版,(国家出版社,1927)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的心理学教科书》(莫斯科,1926)。(原注)
[9]
为了准确,必须指出,行为主义者在否定把自我观察作为一种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同时,毕竟还承认,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现代条件下,自我观察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当作一种我们直接运用的观察方法加以运用。(参见: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第38页。)(编者注)
[10]
《论语言的反应》,参见:华生:《心理学》第六章,Л·С·维戈茨基的论文《意识作为行为心理学问题》(科尔尼洛夫教授主编的论文集《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列宁格勒,国家出版社,I925年,第175页)。(原注)
[11]
А·Б·扎尔金德:《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概观);同名文章发表在《红色处女地》杂志,1924年,第4期。另见他的《有机体的生命和暗示》(国家出版社,1927年)第7、8、9三章。Б·贝霍夫斯基:《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方法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3年,第12期。)Б·Д·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的基本心理学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科尔尼洛夫主编,《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А·Р·卢里亚:《精神分析作为一元 论的心理学体系》(出处同上)。(原注)
[12]
В·尤里涅茨:《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4年,第8—9期,以及我们的一篇论文《在社会的那一方面》,《星》杂志,列宁格勒,I925年,第5期。)(原注)
[13]
指人的行为科学的代表者。(原注)
[14]
其实,弗洛伊德本人就知道“无意识的”即“非语言的”这一定义。这一点下面再说。(原注)
[15]
严格地说,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借助于内心语言来认识心理内容。(原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