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伊文思等谈新闻纪录电影(1959)
关于新闻纪录电影[1]
卡尔曼等
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九日的上午九点,我们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举行了一个座谈性质的欢迎会,欢迎苏联纪录电影大师、“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的编导P.卡尔曼同志,以及和他同来的摄影师叶舒林同志与姆恒同志。以下是卡尔曼同志、叶舒林同志和姆恒同志的发言摘要。
卡尔曼同志首先说道:"你们的工作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你们把今天伟大的现实生活和斗争纪录下来了,我们在苏联每次见到你们寄来的素材时,都感到很兴奋。从你们的新闻片和纪录片中都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从影片中老年人和青军人的脸上都能看出生活的幸福。通过你们的作品,我们能看出你们是在每月每日地进步着。
“我们的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新闻纪录电影,因为它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鼓动工具。
“我们认为新闻纪录电影创作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表现生活的真实,这原则必须始终贯彻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如果有时想修饰一下生活中的东西,叫它更‘美’的话,那就会不真实了。比如拍拖拉机手,我们如果叫他穿得很好,而且挂上勋章,那就不真实了。比如在我们最近的影片‘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中,我们便没有怕石油工人们在现场的服装不‘美’,或者没刮胡子。我们要表现的是他们为党和苏维埃人民的事业进行忘我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我们的工作就获得胜利。我们在讨论时说到一点,就是:‘不仅要表现工作成绩,也应该揭露存在的缺点并予以批评,为着把工作向更完美的境地推进。’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正确的一点。不论苏联的或中国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摄影师叶舒林同志也说:“这次到中国来首先使我感到高兴的是,当飞机降落到中国的土地上时,我看到大片的田野已经开始耕作了!我们坐着汽车驶向城市的途中,见到许多人在劳动,他们都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在贡献着力量。我们就是在今天这个会上也还能听到窗外铁锤的声音。作为今天新中国的儿子是荣幸的,促使我们前进的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我可以举例说明苏联的摄影师热爱祖国的情况。在卫国战争时期,战争进行得很剧烈的时候,我们的摄影师阿辽沙·萨柯斯基同志随军工作,出发到最前线去,后来他在战场上牺牲了。在临终前他说过这样的几句话:‘同志们,不要把片子倒错了。没拍过的底片在我左边的袋子里,拍过的底片在右边。我希望人民能看到我最后拍到的镜头。’这几句话充分表现了阿辽沙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战争时期是如此,在今天和平的日子里,我们的摄影师也同样争取到工作最紧张艰苦的地方去。苏联现在正进行开垦荒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开垦。我们的摄影师和其他的人们一同去到那些地方。在开垦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但我们相信将来能在这些地方出现肥沃的田野和幸福的生活。”
接着,摄影师姆恒同志也谈了他简短的感想。
欢迎仪式到此结束,下面开始正式座谈。所有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卡尔曼同志直接答复的。
问:“苏联已经举行过中国纪录电影的欣赏会,我们希望能听到一些意见。”
答:“现在中国所处的时期可以比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那时苏联许多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好些荒僻的地方去进行建设,他们去时摄影师都随着同去。苏联摄影师在那时拍到了第聂伯河上修第一个水电站时爆炸的镜头。在座的叶舒林同志当时就参加了莫斯科到西伯利亚铁道的修建的拍摄工作。苏联著名的‘磁铁’城,从修建的第一天起就有摄影师在拍摄了。尽管天气严寒,冻冰下雪也不停止。在远东黑龙江边上有个美丽的共青城,当这城刚开始建设的时候,摄影师拍摄了当初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共青团员如何在伐木、运石。这些例子要很多,不胜枚举。这些例子说明苏联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不仅仅是苏联建设的见证人,而且也是积极的参与者。苏联的新闻电影编辑也出发到工地去,在那里每周编一部短片,表扬好的,批评缺点,在当地起了很大作用。
“我建议你们对今天的事件什么也别漏掉。一个人要顶三个人工作!因为你们现在人少,以中国土地的面积来看,你们再有一千个摄影师也不够用。再过些年代,你们便会感到今天拍下的材料比黄金还珍贵。现在我们对自己当初所拍的材料还感觉到太少了。
“我建议你们拍片中多注意表现人。比如拍工厂,看到有来自农村的孩子,也可以拍下来;将来他可能随着工厂的成长而成长为领导人之一。这样,不但看到了工厂的建成,也能看到干部(人)是如何成长的。
“要重视短片和新闻片。有人只愿意拍大片子,但对于短片也应该付出同样的精力。”
问:“‘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是在一九五三年拍成出片的。但一九五三年以前的材料是根据什么原则补拍的?是完完全全一样地再来一次呢,还是基本上一样,略予加工后拍的?”
答:“有时我们看不到生活里重要的事件。等事件己经发展到成熟或接近结束时才匆匆派摄影师去,那时便会感到:来得太迟了!为什么不在刚开始时就来呢!这时我们就明白了:要表现这城市(里海石油城)如何修建的,便必须知道它过去是如何一点一点修起来的。我们在里海找到一个小荒岛,与过去修建石油城时发现的第一个荒岛一样。我们找了原来第一次去荒岛的那三个人来,穿了原来的衣服,乘原来的船去进行拍摄。幸好事件才隔三年,这三个人都还没有变老。这些过去的事件便是用这‘再现’的方法拍的。但必须说明:这也是按新闻纪录电影的原则拍摄的——这三个人到了岛上想起当年的情况,便自然地工作着,这样拍了下来,并没有去摆布他们的活动。
“影片只有开始时几个镜头是组织的,其他镜头完全是拍摄时的现场情况。因为许多地方的确继续在修建,和过去一样。你们现在拍汽车厂可以不必象我们开始的几个镜头那样,因为今天你们已经开始拍摄了。”
问:“剧本是如何产生的?拍摄时是否必须完全按照剧本?如果不是,剧本对拍摄应起怎样的作用?请以‘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为例谈谈。”
答:“纪录片主要任务是表现‘人’。如果我们要拍什么事件时,这事件就成为一个‘结构’了。有时是些‘现象’,而不是‘事件’,如‘五一’节等等。编剧写剧本之先,应该非常熟悉他所要表现的那种生活,而且要研究这些生活。但在拍摄时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按照剧本上的情节进行工作。摄影师或导演应该根据生活中新产生的、比剧本中所描写的更美好的事物来补充剧本。例如‘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中石油着火燃烧的场景,剧本中原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但摄影师完全把它纪录了下来,而且也用在影片里了。”
在答复了以上的问题后,卡尔曼同志又向大家谈了“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影片中几个创作原则问题和创作过程。
“直到现在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往往想把全国各地的事情都表现在一部影片里,这样一来,对具体的事件就不可能表现得深刻,容易流于一般化。‘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就不是这样的,而只抓住具体的一件事情来表现。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许多的影片往往只表现一个已经完成了的事件,只表现事件的结果;‘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则表现了事件进行的(建设的)过程。
“第三个原则:过去的一些影片常常只表现顺利的一方面,只表现成就;而‘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则表现了工作中的困难情况。
“我们开始的工作是写剧本。我们到里海的小岛上住了一个多月,进行了解、观察、学习,剧本写了一个多月。拍摄时摄制组在小岛上住了更长的时间——六个月。工地上的人们和我们已经完全亲密地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当然,要是工作得潦草一点的话,两个礼拜也可以拍完影片:拍一下竖塔工程、拍一些工人在工作等等的镜头,就可以回去编成片子,但是我们却花了六个月。这样就使得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更深入、更细致;在这个基础上修正和充实了剧本,使影片更加丰富和真实。石油喷出和石油着火燃烧的情况因此都拍到了。这一些都是摄影师同志在里海的风暴和骤雨里辛勤工作所积累的宝贵材料。这部影片里主要的任务是表现‘人’。首先是表现一个集体,使大家看到这一群人。以集体为背景,我们在影片中也能看到个别的具体的人物。我们对这些人是非常热爱和尊敬的,我们把这种情感贯注在影片里,传达到所有的观众心头。”
(箫向阳等记录 萧向阳整理)
[1] 这是苏联著名纪录片导演罗门·拉扎列维奇·卡尔曼以及摄影师叶舒林和姆恒来我国时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欢迎会上的发言摘要。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