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刘平梅 -> 俄共(布)党内争论问题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 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争论


苏俄政府向各交战国呼吁停战、订立和约


  从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布尔什维克党就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失败主义的口号,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反对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争取和平口号,退出战争,以不兼并、不赔款为原则订立和约。

  布尔什维克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和平的口号赢得俄国广大士兵的拥护。布尔什维克党得到工人、士兵的支持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夺取了政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一天,工兵代表苏维埃就宣告:“苏维埃政权将向各国人民提议立即缔结民主和约,立即在各条战线上停战。”同时要求前线士兵警惕:“苏维埃代表大会深信,在新政府向各国人民直接提出的民主和约尚未缔结以前,革命军队定能捍卫革命,使其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犯。”[1]

  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之前反对“护国主义”,因为那个时候是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而今天,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卫无产阶级胜利的果实,不容许帝国主义任何侵犯,乃是工农兵的神圣职责。此时的“护国主义”与往日的“护国主义”有着不同的性质。谁也没有拿过去反对“护国主义”来反对今天的“护国主义”。

  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11月8日),苏维埃政府就公布了《和平法令》。“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本政府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以便进行和约的谈判。列宁对《和平法令》说明:“我们要极力坚持我们没有兼并和赔款的全部和平纲领;我们决不放弃这个纲领。”[2]

  11月20日,苏联政府通过无线电台向协约国和同盟国发出呼吁,邀请各交战国进行和平谈判,缔结普遍的和约。协约国政府通过他们的代理人俄国总司令杜鹤宁将军说,如果俄国单独进行和谈,要承担“最严重的后果。”[3]

  11月20日夜,人民委员会令杜鹤宁总司令立刻向所有参战国正式提出停战建议。由于杜鹤宁拒不执行命令,11月22日解除杜鹤宁总司令职务,命令克雷连柯准尉为总司令。克雷连柯立即向参战国提出停战建议:在各国战区、集团军都派遣军使到对垒的敌方部队中谈判缔结停战协定,规定停止军事行动及一切军事活动。这些所谓“士兵和约”生效到总的停战协定缔结为止。

  11月21日,苏联政府向所有交战国发出照会,提出“各交战国立即停战,并立即开始和平谈判”,“订立以民族自决为依据的无兼并、无赔款的民主和约。”[4]

  11月22日,协约国大使在彼得格勒美国大使馆开会,通过不理睬苏联政府照会的决定。

  11月23日,苏联政府又发出给中立国关于停战和民主和平问题的照会。

德国政府接受和谈,协约国不接受和谈


  各协约国政府对苏联停战和谈照会未予答复,那是因为战争形势对协约国有利而对德奥同盟不利。早在1917年8月1日,德国首相访维也纳,在德奥会谈中,米歇里斯说,他对德国是否能坚持第四个战争年“不能肯定。”8月14日,在柏林举行的德奥会议上,德国外交大使屈尔曼,根据德国在军事上、海上及国内形势,认为不可能战胜协约国。他在会上宣称:“当前的任务就是尽快实现和平,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已处于困境,希望与协约国媾和。作了一些试探,却得不到结果。当苏俄提出停战和谈到达德国时,德奥同盟政府主要官员屈尔曼、赫特林、鲁登道夫、霍夫曼等,都认为能与苏俄停战媾和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在不放弃既定的东线所追求的目的的原则之下尽快取得停战,以便从东线抽出兵力在西线发动强大的攻势,在西线决胜负。他们认为即使未能与俄国取得单独媾和,而能单独停战也是好的。外交大臣屈尔曼给德皇12月3日的奏文表达了德国与俄国媾和的真实目的:“粉碎协约国并继而建立新的适合于我们意愿的政治组合是外交上最重要的战争目标。俄国是敌方阵营这一整个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要使它逐渐松动,一旦可能,就将它从链条上撬下。”德皇降旨照准。[5]

  德国政府于11月27日向苏联政府表示同意进行停战谈判。苏联要争取的不是单独停战单独媾和,而是全面停止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故此,苏联政府向德国政府建议将谈判推迟5天,以便争取各交战国政府参加和平谈判。

  苏联政府于11月28日发出呼吁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参加停战谈判的通电。电文指出:“现在一切交战国家的政府、各阶级、各政党都必须对这个问题给予一个明白的答复:他们是否同意在11月19日(公历12月2日)和我们一起举行立即停战和全面和平谈判。同意还是不同意?田野上和工厂里的劳动者是否能免于再受一次冬季战役的种种恐怖和苦难,欧洲是否还要继续流血,都决定于对这一问题的答复。……”

  “我们人民委员会向各协约国家的人民,首先向它们的工人群众呼吁:他们是否同意再延长这个毫无意义和毫无目的的屠杀,盲目地走向整个欧洲文明的毁灭。我们要求各国的劳工政党立即答复这个问题:它们是否要在12月2日开始和平谈判……士兵们、无产者、劳动者、农民们!你们要不要和我们一起采取一个争取签订人民的和约的决定步骤?”电文最后声明:“如果各协约国不派来它们的代表,我们将独自和德国人进行谈判。但是,如果各协约国的资产阶级迫使我们单独媾和,责任全在它们。”[6]

  苏联政府11月28日的通电,实际上是向各国人民、各国劳工政党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都有分歧,我们应当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问题。”[7]要各国人民行动起来,迫使政府参加停战和谈,早日结束帝国主义战争。苏联把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寄托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身上。“要结束同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密切联系着的这场战争,就必须打倒资本本身。”[8]

  苏联向各国人民的呼吁并非毫无结果的。11月25日,德国柏林人民举行示威,要求和平。12月2日,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举行声援俄国革命的群众大会。12月,罗马尼亚在黑海、多瑙河上的舰队起义。1918年1月14日起,奥匈帝国工人总罢工。维也纳成立了工人苏维埃。1月27日,芬兰革命,成立人民代表苏维埃。28日,德国柏林等城市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立即与俄国签订不兼并不赔款和约。2月1日,奥匈舰队水兵在卡塔罗港起义,要求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全面和约。

苏俄被迫与德国单独媾和


  苏联政府呼吁各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参加和平谈判没有得到回答。12月3日,以越飞为团长的苏联代表团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与德奥同盟进行和平谈判。4日达成了暂时停战10天的协议。

  苏联政府为了全面和平,停止帝国主义战争,12月6日又发出了致协约国各国使节关于停战问题的照会,要协约国政府表示“准备或拒绝和平谈判。”[9]协约国对苏联的照会,再次不予答复。

  在暂时停战未结束之前的12月1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停战谈判的通告》,《通告》声明:“如果停战协定签订,俄国代表团有进行和平谈判的全权。目前,停战具有单独的性质,因为在我们方面只有俄国和罗马尼亚的军队签订了停战协定。停战的单独性质的责任完全在于那些迄今为止还拒绝提出自己的停战和和平条件的政府。这些政府继续对于本国和外国人隐瞒着以这些国家人民的名义继续进行战争的目的……单独停战还不是单独媾和。但是,它意味着单独媾和的危险,只有人民自己才能制止这种危险。历史号召与俄国结成同盟的各国劳动阶级,投入自己的一切力量,以便保证真正由人民委派的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所有其他协约国的代表参加和平谈判。德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无产阶级并不较轻的职责是,创造条件以保证这些国家的代表不仅在口头上,而且真正地承认民主和平的原则。”[10]

  协约国对战局的估计是乐观的。一度逞凶的德国潜艇的危害已被控制。德国军事力量已大大减弱,美国参战,协约国力量加强了。即使俄国退出战争,他们认为协约国取得完全的胜利是有保证的。下一年(1918年)定会取得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在德国军事力量未被击破之前,进行任何谈判都是不适宜的。[11]这是协约国在10月间对和谈的态度,也就是协约国对苏联提出各交战国进行和平谈判的倡议不予理睬的真实原因。

  苏联与德国单独和谈,单独媾和,无疑是对德国有利而对协约国不利。苏联并不想单独与德国媾和使德国有利于对协约国进行战争。所以,苏联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呼吁协约国参加和平谈判。可是,协约国不愿参加和平谈判,苏联就被迫单独与德国媾和了。

德国和谈的目的要占有苏俄东部的大片土地


  12月15日,苏俄与德奥同盟恢复停战谈判。同日,双方签订了停战28天的协定。规定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不调动军队。在1918年1月1日以前实现全线停战。停战协定规定要召开和平谈判。定于12月22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

  德国为了决定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谈判的基本方针,12月18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议再次确定,东线的目标是要达到“保障边界的绝对安全。”在沿德边界线的东侧建立德国的势力范围。除了立陶宛、库尔兰及波兰之外,势力范围还扩大到利夫兰和爱沙尼亚。采取民族自决方式来实现兼并,就是在德国占领军控制之下进行选举,建立亲德政府,要求德国保护或与德国合并;或者采取与普鲁士德国实行身合(合一君主)制;或者要这些地区宣布脱离俄国而独立,然后要求德国援助,德国就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来控制这些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德国的附庸国。德国已在立陶宛、库尔兰、波兰这样做,现在要把地区扩大。屈尔曼12月20日在赴布列斯特和谈之前在国会说明了德国和谈的纲领。他指出,俄国将被分裂为或多或少的自治诸国,其中为德国控制的三国(立陶宛、库尔兰和波兰)已被德国承认其独立。“德国媾和条件是:1.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应享有自由的自决权。……如果俄国政府承认芬兰、乌克兰、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的独立,德国也将予以承认。2.首先使原有的贸易条约再延长三年,以此来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3.废除一切战时立法。4.交换战俘。5.双方放弃战争赔偿。”[12]这就是德国利用苏俄民族自决权口号来使俄国让出尚未被德国占领的地区为德国占有。这个方针政策一直为屈尔曼和霍夫曼在和谈中所贯彻执行。

  1917年12月22日苏俄与德奥同盟四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首次和平谈判。苏俄代表团团长越飞,代表团成员加米涅夫、波克罗夫斯基、比增科、卡拉汉。军事顾问阿尔特法特,萨莫伊洛夫等人。同盟四国参加会议的是:德国外交大臣屈尔曼和最高统帅部代表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切尔宁;保加利亚司法部长波波夫;土耳其宰相泰拉特帕夏。

  苏俄代表团越飞首先发表声明,以《和平法令》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以不兼并、不赔款和民族自决为原则作为和平谈判的准则。越飞的声明概括为六点:

  1. 双方放弃兼并在战争时期侵占的领土,并从速撤出占领军;
  2. 完全恢复各国人民在战争过程中所丧失的政治独立;
  3. 保证战前未获得政治独立的民族享有自决权;
  4. 用立法形式规定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立和行政自治;
  5. 放弃向别国追偿赔款和“战费”;
  6. 根据第1、第2、第3和第4点的原则,给予殖民地自主和政治独立。[13]

  德国同盟代表团提议休会三天,以便对苏联代表团提出的建议进行研究后作出答复。12月25日复会。切尔宁代表同盟国发表声明,表示同盟国代表准备同意苏俄代表声明的基本原则。并准备立即签订不强行兼并和不赔款的普遍和约。切尔宁针对苏俄代表团声明的六点作出回答:

  1.占领地的交还留待签订和约时处理;
  2.同盟国的意图不在于剥夺原已独立的民族的独立自主;
  3.一国境内民族集团的地位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而是国内问题;
  4.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只有在它切实可行的范围内才予以承认;
  5.战争费用的处理是与协约国的参加谈判有联系的;
  6.要求收回德国的殖民地。[14]

  切尔宁的声明表面上是同意不兼并、不赔款、民族自决的原则,实际上,是要通过民族自决的形式来实现兼并(第1、2、3、4点);甚至否定民族自决(第3点)。“要求收回德国的殖民地”也就是更加明显的暴露出德奥同盟要求殖民地,反对殖民地自主、独立的实质。切尔宁还声明,历史上占领的地方不改变,即阿尔萨斯——洛林、特兰西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耶等,及伊朗、埃及、印度、印度支那等不应改变。

  切尔宁还补充说:“只有参战国无一例外和不附任何条件地在规定时间内严格履行涉及各国的共同条款时,俄国代表团的建议才能实现。如果不能保证俄国的盟国方面承认并诚实和无条件地也对四国同盟履行这些条款;那末,现在正与俄国缔结的四国同盟各国当然不能履行这些条款。”[15]同时德方还提出俄国战俘的生活费问题,也就是要苏俄支付变相的赔款。

  切尔宁12月25日的声明,曾一度引起德国军部和舆论界的愤怒。兴登堡把切尔宁的声明看作是背叛了12月18日御前会议的决定。这是对德奥同盟代表团声明的误解,而没有注意到屈尔曼所耍弄的外交手法。公开提出“兼并”是不可能的,只能够“曲线”——通过表面承认民族自决权方法来捕捉猎物。

  越飞听了切尔宁的声明,也以为当真的,以为德奥同盟国同意了苏俄的声明,接受了苏俄所提出的媾和原则。当天越飞就电告彼得堡。在26日的和谈会议上,霍夫曼把真正意图抖出来了。他对苏俄代表团说,苏方对放弃武力兼并的理解显然与同盟国不同。同盟国所理解的是要俄国自愿让出某些地区,即让出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以后还有利夫兰和爱沙尼亚)脱离俄国。这样的解说,就把伪装的面纱彻底揭开了。越飞对此提出抗议。27日会谈,屈尔曼就直截了当地要俄国承认波兰、库尔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及利夫兰部分地区由德占领当局所操纵的“民意”的表达。[16]俄国代表团要回国请示。28日建议休会十天。

德国存在革命形势


  12月30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发出《告协约国人民政府书》,说明苏联政府的和平纲领和德奥同盟国和谈的纲领,并敦促协约国政府参加和平谈判。如果协约国政府再次拒绝参加谈判,“那么,工人阶级就有绝对必要,从那些既不能也不愿给人民以和平的人们的手里夺取政权。”最后,向各国工人阶级呼吁发动起义:“在向各国政府最后一次建议参加和平谈判的同时,我们希望各国工人阶级予以充分的支持;各国工人阶级现在正在和平、人民兄弟般友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旗帜下,进行反对本国帝国主义者,反对沙文主义,反对军国主义者的起义。”[17]

  停止帝国主义战争,缔结全面的和约,最有效的力量是在于各国革命,而不是在谈判桌上。苏联特别祈望德奥发生革命。德国是存在革命形势的,德国经过三年的战争,军费支出庞大,大量物质被战争所吞噬了。物价上涨,1917年的食物价格为1914年的1.5倍,日用品上涨5-7%。工人阶级曾举行多次的要求改善生活和要求结束战争的罢工斗争。最大规模的罢工是1917年4月罢工浪潮,柏林,不伦瑞克、德累斯顿、哈雷(萨利河)、汉诺威、莱比锡、马格德堡等城市军火工业部门的工人举行罢工。罢工工人要求充分供应廉价食品和煤;立即实现和平,不兼并别国领土,废除戒严状态,释放全部政治犯;要求言论、出版、结社和集会自由。4月间先后参加罢工的工人达五十万人。6月,德国许多战舰上的锅炉工和水兵举行绝食罢工和拒不服从命令。7月,在阿伦,兴登堡、莱比锡等地发生粮食骚动和罢工。8月,路易波尔特摄政王号舰的四百名水兵和锅炉工拒绝服役离开舰艇,他们召开大会,宣称“打倒战争,我们再也不愿意继续作战!”哈雷——梅泽堡地区举行大规模罢工。他们要求提高工资、改善食品供应,缩短工时及立即签订和约。罢工席卷了德国中部的其他城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了德国工人阶级。11月25日,在柏林,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举行巨大的游行示威,支持俄国苏维埃政权争取和平的斗争。1918年1月28日,从柏林开始有50万军火工业工人罢工。29日,汉堡、基尔哈勒、马格德堡、莱比锡、科伦、慕尼黑、纽伦堡……等城市的工人罢工。大约总共有百万工人罢工。工人要求立即接受苏维埃建议,达成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改善居民食物供应;建立民主制度。

  奥匈帝国缺粮严重。1918年1月28日至2月1日,维也纳爆发了工人大罢工。工人要求结束战争,签订和约。1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工人罢工并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德国提出苛刻的和平条件。8日,罢工工人并袭击德国领事馆。切尔宁向皇上禀奏,粮食只够两个月,灾难快要来临。奥匈帝国要尽快媾和,以便从乌克兰取得粮食,解救燃眉之急。保加利亚经济恶化,缺乏原料、燃料,工厂开工不足或关闭,食物奇缺。土耳其情况也不好,兵源已枯竭。

  期待德奥革命的爆发,苏俄决定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而德国和奥国却要尽快缔结和约,屈尔曼认为,由于俄国局势不稳,必须从速缔结和约,以保证德国取得利益成为事实,免得夜长梦多。

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策略


  1918年1月9日开始第二阶段的和平谈判,列宁说:“为了拖延谈判,就要有拖延的人。”[18]苏俄派出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为团长。托洛茨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谈判的拖延对我们是有利的,这本来就是我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去的真正目的。”[19]

  德方代表团团长屈尔曼改为统帅部的霍夫曼将军。会谈一开始,托洛茨基就与屈尔曼对民族自决问题展开辩论。托洛茨基利用谈判的公开性向德国人民呼吁,向全世界呼吁和平。托洛茨基没完没了地发表讲话,要使德国政府在世界人民的压力下,在德国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同意较温和的媾和条件。苏俄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必然使德国东线目的成为泡影。屈尔曼作出了让步,同意在德驻军条件之下让立陶宛和库尔兰重新举行公民投票。托洛茨基拒绝这种妥协,因为在德驻军的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投票也只能和第一次一样的结果。俄国人不但对德国条件毫不让步,反而力图向东线德军进行革命宣传,谈判就陷入了僵局。1月18日,霍夫曼拿出一幅地图来摊牌。地图上标明了德国要占有的地区的界线。要俄国撤出利夫兰和爱沙尼亚。借口说协约国不参加和谈,德奥同盟代表团在12月25日声明赞同苏俄提出的和平原则就无效了。霍夫曼明确表示,德军无论在战争结束(指整个大战)前或战争结束后都不撤离所占领的地区。也就是要永远占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和部分白俄罗斯。这个所谓“霍夫曼线”,将原属俄国约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德国。同时德国还提出30亿卢布的赔款(俄战俘生活费赔偿)。

  托洛茨基在赴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途中,经过前线,见到前线士兵几乎都开了小差,认为继续战争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拖延谈判。必须给欧洲工人阶级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看清楚苏维埃革命的真相,以及它的和平政策。”尤其是要打破“布尔什维克勾结德国政府”的谎言,把和谈说成是一出精心排练的喜剧。“所以我坚决主张,在单独签订和约以前——如果这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话——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以确凿的事实向欧洲工人阶级证明,我们是德国统治阶级的死对头。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我产生了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一次政治示威的念头,我们的口号是:‘我们要结束战争,遣返军队,但不签订和约。’我当时认为,如果德国无能力发动进攻,我们就取得一次深远影响的巨大胜利。“如果德国有能力向我们进攻,那么,我们随时可以投降。”代表团的成员都同意托洛茨基的意见。[20]于是托洛茨基写信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列宁。列宁答复:“你们的计划我认为可以讨论。”“把和谈中断一下,到彼得格勒来。”[21]

  托洛茨基回到彼得格勒后,列宁对托洛茨基说,如果德国无力进攻我们的话,“不战不和”的办法“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这是不大可能,对我们,不需要多大兵力。我们战壕里已经没有甚么人了,一旦恢复战争,我们该怎么办呢?

  托说:“于是,我们只好被迫签订和约,但大家都将清楚地看到,我们这样做是出于无奈。只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打破我们同霍亨索伦王朝秘密勾结的谎言。”

  列宁说:“当然,这样做虽有一定的好处,但毕竟太冒险了,如果为了确保德国革命的成功,我们必须自我牺牲的话,那么我们应该那样做,因为德国革命比俄国革命重要得多。但是谁也不清楚德国革命甚么时候到来,所以就当前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俄国革命更重要了。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捍卫俄国革命。”[22]

  可见,列宁并不完全反对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的策略,但必须有两个条件:德国无力发动对俄国进攻;或者德国革命到来,“不战不和”才是一个好策略。可是两个条件都未得确实,列宁就不赞同采用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的策略。

签订苛刻的和约?进行革命战争?不战不和?


  当《和平法令》公布不久,苏联政府向各交战国提出了和平谈判还未与德国和谈之前,俄共中央莫斯科区域局委员英·尼·斯土柯夫向中央委员会递交了一项声明,要求进行一场反对德国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23]1918年1月10日,莫斯科区域局全会通过决议,要求结束同德国的和平谈判,并同世界所有强盗国家断绝外交关系,“立即建立革命志愿军,为国际社会主义的思想同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战争。”[24]

  “立即建立革命志愿军”是有远见的意见。和平谈判倡议的结果决定于军事力量。在苏俄来说,提出和平谈判的第一天就应该立即加强军事力量。旧的军队不能作战,就应该立即组建新的军队。有了军事力量才能够在谈判桌上取得好的条件;在和谈失败时,能够自卫。苏联在1917年12月间开始进行组建志愿部队。1月14日,第一批自愿部队开赴前线。布尔什维克没有把组建军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军工作进展缓慢。

  1月21日,俄共中央委员会与出席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党团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在会上,列宁宣读了《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列宁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认为资产阶级反抗引起的内战,必然要经历一段严重破坏和混乱时期,才能把资产阶级的反抗镇压下去。至少是要几个月才能战胜资产阶级。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一定会到来,但是如果把策略建立在预测欧洲的尤其是德国社会主义革命会不会在最近半年内爆发的基础上,“那就错了。因为这是根本无法预测的。”这是盲目的赌博。我们不能进行革命战争。士兵疲惫不堪,粮食遭受到破坏。军队中占大多数的农民一定会赞成签订兼并性和约。而要建立一支可靠的社会主义工农军队,至少需要几个月。如果德国革命在最近几个月不会到来,要进行战争的必然结果是,将迫使俄国缔结更加不利的单独和约。现在我们再也无法拖延谈判了,必须决定接受兼并性的和约还是选择进行革命战争,不可能有任何折衷的解决办法。缔结单独和约,有利于我们“在一定时期可以腾出手来继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25]

  托洛茨基认为,革命战争是不可能的,士兵不愿打仗。如果进行革命战争,我们的政府就会被推翻。托洛茨基提出“结束战争,遣返军队,但不签订和约。”[26]

  在会上,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应该进行革命战争。他们估计“德国士兵不会进攻。”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我们是能自卫的。我们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是冬天,德国在技术上不可能发动进攻。[27]

  会议对下列议案进行表决。赞成布哈林等人“进行革命战争”的有32人;赞成托洛茨基的“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的有16人;赞成列宁“立即签订和约”的有15人。

  1月14至21日,德国和奥匈帝国发生罢工,维也纳成立工人代表苏维埃。18-20日柏林发生武装冲突。列宁认为“所有这一切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德国革命已经开始这一事实。根据这一事实,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推迟或拖延谈判。”这是列宁在1月21日得知德国和奥匈帝国工人罢工斗争消息后在他的《提纲》作了以上的补充。[28]列宁把“立即签订和约”按下,继续采取拖延谈判。

俄共中央全会和苏维埃代表大会
通过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提案


  1月24日,俄共中央委员会讨论和约签订问题。德奥工人罢工没有演变为革命,列宁又坚持立即缔结和约,认为,德国只是孕育着革命,而我们社会主义共和国已诞生。如果我们不立即同意缔结和约,我们就会毁灭。

  左派共产主义者布哈林、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托洛茨基“不战不和”的“政治示威”,会给德国人打开了道路,会唤起德国人民的自我保全的本能。“那时候革命战争便会开始。”一部分左派共产主义者支持托洛茨基“不战不和”的策略是从最终进行革命战争这个立场出发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捷尔任斯基、柯秀尔则坚持不签订和约,发动革命战争。斯大林、季诺维也夫、谢尔盖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支持列宁的立场,立即签订和约。[29]最后表决结果是:“革命战争”提案:2票赞成,11票反对,1票弃权。托落茨基的“我们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提案:9票赞成,7票反对。列宁没有提出“立即签订和约”提案,而改为提出“我们千方百计的拖延缔结和约”提案:12人赞成,1人反对。故此,会议是通过了两个决议案。托洛茨基依照两个决议案重返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谈。就是拖延谈判;德方如果发出最后通牒,就宣布结束战争,但不签订和约。

  1月25日晚,俄共中央委员会和左派社会主义革命党中央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也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不战不和”的提案,并建议即将召开的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研究“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的提法。[30]

  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托洛茨基的提案,即俄共中央委员会所通过的“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的决议。[31]

  就在1月24日俄共中央委员会通过托洛茨基提案的同一天,左派共产主义者所控制的党莫斯科区域局的莫斯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和平谈判的决议》。宣称“接受德国帝国主义者强迫接受的条件,是同我们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整个政策背道而驰的行为,客观上将导致在对外和对内政策上都放弃彻底的国际主义路线,并且可能导致一种最坏的机会主义。”决议要求“中止和平谈判”,“进行神圣的战争。”“为了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宁愿光荣地沉没,而不愿向威廉屈服。”及后,党彼得格勒委员会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32]

  2月1日,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托洛茨基已返回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没有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3名中央委员。列宁建议继续拖延谈判,以争取时间。斯大林在上次(1月24日)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是反对托洛茨基的,认为“托洛茨基同志的立场是不能叫做立场。”[33]由于俄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的决议,善于看风使舵的斯大林也就改变了态度,在这次会议上,他维护托洛茨基的观点。他说:“我们党的全部力量一直在于我们在一切问题上有十分鲜明而确定的立场,在和约问题上却没有这种鲜明性和确定性,因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派别。应该结束这种情况了……折衷的观点即托洛茨基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摆脱困境的出路。”[34]

  1月28日,和谈复会。27日,德国把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带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30日,托洛茨基亦把乌克兰苏维埃政府代表团请来参加和会。

  同盟国代表把民族自决问题解释为:德国对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各省及芬兰的占领只不过是这些国家“民族自决”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们的意志正在通过德国占领当局建立起来的“民族”机构表达出来。[35]为了证明这种说法,德国推出了乌克兰中央代表团这个傀儡来表演一出漫骂苏维埃政府、反对苏维埃代表团的丑剧。正当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在表演丑剧的时候,乌克兰人民的武装起义席卷整个乌克兰。苏联军队于1月29日占领了基辅,中央拉达逃往沃伦。托洛茨基在和会上要同盟国代表团注意:拉达政府已躲藏起来,乌克兰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已宣布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关。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已决定同苏联结成联邦,在内政外交方面实行完全一致的政策。

  2月2日德国代表团提出要回柏林,对苏俄提出的和约条件作出决定。3日起和谈中断。2月6日恢复和谈。

  德奥双方于2月5日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媾和问题。奥国不愿意为德国庞大的吞并计划承担义务,不愿为此而继续作战。德奥在波兰问题上也有分歧。只是在布列斯特谈判策略上取得一致,就是尽快同乌克兰拉达单独媾和,以便从乌克兰取得物资的供应,以及以此来向苏俄施加压力。鲁登道夫宣称,如果布尔什维克不接受德国的条件,德国将对苏俄采取军事行动(德皇对此早已下了命令)。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第八军于2月3日奉命随时准备进军。[36]

  2月9日,德奥同盟国立即与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签订了叛卖性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让德国军队占领乌克兰,乌克兰向德奥提供粮食、煤及其他物资。德国则向乌克兰拉达政府提供武器弹药来反对苏维埃政府。

  德国为了占领乌克兰及其他地方,保证能取得德国极为需要的粮食、煤及其他物资,以便能继续战争来对付西线的协约国,就必须强迫苏联接受苛刻的条件。2月9日晚的和会,霍夫曼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来重申要俄国让出利夫兰和爱沙尼亚、立陶宛、库尔兰和波兰,如今又加上一个乌克兰。德国的兼并计划已显示,德国要肢解俄国。

  对德奥同盟国的最后通牒,苏联代表团托洛茨基于2月10日晚在和会上发表声明。声明指出,英国攫取非洲、中东殖民地,德国占领塞尔维亚、比利时、波兰、立陶宛和罗马尼亚,不是自卫战争而是分割世界。我们再也不愿意参加这场帝国主义的战争,再也不同意用我国士兵的鲜血去保卫一个帝国主义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我们把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撤出战争,以等待我们所期望的世界各国被压迫劳动阶级像俄国劳动人民那样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退出战争,我们把这一点通告各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我们向目前正在抵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军队的我国军队发出全面复员的命令……同时,我们声明,德国和奥匈帝国政府向我们提出的条件是根本违背各国人民的利益。……我们拒绝承认德奥帝国主义靠利剑加在活着的各国人民身上的那些条件。我们不能以俄国革命的名义在给千万活着的人带来压迫、痛苦和不幸的条件上签字。”[37]这就是“苏俄退出战争,军队复员,不签订和约。”

  托洛茨基得到的消息说,德奥同盟代表团认为“托洛茨基在声明中所提出的条件必须接受的,”只有霍夫曼将军反对(据后来发表的切尔宁日记记载,在他们次日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屈尔曼充满自信地谈论起接受这种事实上的和平的必然性)。苏联代表团得到这一消息,“我们的代表团的全体成员都是带着德国人民不会进攻的印象返回莫斯科的。”列宁对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高兴。不过,他还是不放心地问道:“他们不会是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耸耸肩,显然不像是这么回事。列宁说:“哦!要真是那样的话,就太好了,既保全了面子,又结束了战争。”[38]此时,列宁并没有责备托洛茨基2月10日的声明是不对的。

  托洛茨基所得到的消息并不完全是虚假的。德国最后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是在2月13日的御前会议上作出的。

德国以军事压力迫使苏俄让步


  德国军人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和谈,久延不决而不耐烦了。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的手段作为军事行动的理由,为此,1918年2月13日,德国召开了洪堡御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府方面赫特林(首相)、派叶尔(副首相)、屈尔曼;军方的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乘道夫。德皇主持会议。政府与军方在原则上一致认为,必须使用军事压力迫使苏俄让步,双方只是在时间的选择、军事行动的规模和具体目标方面有分歧。鲁登道夫提出立即发动进攻,攻占彼得堡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与新扶上台的俄国政府按德国条件来媾和。屈尔曼则认为攻占彼得堡,布尔什维克不一定就垮台,反而会激起俄国的民族主义增强了革命。派叶尔认为,在东线重开战事会在国会里引起麻烦。德皇却希望布尔什维克尽早垮台,他提出进军,把进军说成为“不是新的战争,而是援助”。于是会议就商定,由波罗的海沿岸各省的德侨德裔发出“呼吁德国援助”。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芬兰和乌克兰。御前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宣布停战期限按原定于2月17日届满,2月18日开始进军。各国要占领的地区必须在18日以前发出“呼救”,以便把军事行动宣称为“解放人民”的行动。[39]

  2月16日,留守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苏俄萨莫伊将军突然发来急电,报告说霍尔曼将军代表德奥同盟国通知我方,终止停战状态,从2月18日12时起将恢复对俄国军事行动。本来停战协定规定,在一方向另一方宣告结束停战协定状态之后的第七天才能采取军事行动,而德方却违背停战协定,要在第二天就恢复军事行动。苏俄向德国提出抗议。

  2月17日晚俄共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德国最后通牒问题。提出几个方案进行表决:1.立即向德国提议举行新的谈判,签订和约。5票赞成(列宁、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索柯里尼柯夫和斯米尔加),6票反对(布哈林、托洛茨基、洛莫夫、乌里茨基、越飞和克列斯廷斯基);2.在德国还没有明显发动进攻和这一进攻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还未显露出来之前不恢复和谈。列宁等5人反对,布哈林等6人赞成。3.发动革命战争向德国宣战,没有人赞成(布哈林、洛莫夫、越飞弃权)。4.德国开始发动进攻,是否进行全力抵抗。10人赞成。5.德国已发动进攻,而德国和奥地利的革命高潮又未到来,是否缔结和约。6人(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索柯里尼柯夫和斯米尔加)赞成,1人(越飞)反对,4人(布哈林、洛莫夫、乌里茨基和克列斯廷斯基)弃权。综合各个方案的表决。2月17日的会议通过了两个决议:1.只有在德国正式发动进攻,而德奥革命又未到来时才接受德国条件,签订和约。2.德国发动进攻,则全力抵抗。

  2月18日上午,俄共中央委员会继续开会讨论德国最后通牒要发动进攻的问题。

  托洛茨基报告说,得文斯克上空出现德国飞机,列维里面临进攻;西线出现四个德国师团的调动。列宁提议立即恢复和平谈判,发出建议和谈的电报。托洛茨基反对发出建议和谈的电报。他说,目前签订和约只会在我们队伍中造成混乱“必须等一等,看这一切对德国人民产生怎样的印象。在德国,人们会高兴的迎接停战,有可能德国的进攻在德国引起强烈的爆发。应该等一等看有甚么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没有发生,那时可以建议媾和。”

  列宁则认为:“如果进攻现在就开始,而我们在进攻开始后才向群众解释,那么,我们会比立即就延长停战时期问题进行谈判引起更大的混乱。现在一小时也不能再浪费了,因为那样提出问题群众不能理解”。季诺维也夫赞成列宁的意见。布哈林赞成托洛茨基的意见。表决结果:“立即建议恢复和平谈判。”6票赞成,7票反对,未能通过。[40]

  当日德军发动全线进攻,占领文斯克,并向乌克兰进攻。18日晚,中央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乌里茨基提出,必须行动起来发动革命战争,中央委员会不作出决定采取观望政策是最有害的。

  列宁说,乌里茨基的建议是令人惊奇的,中央委员会已否决了革命战争。“可是,我们既不战也不和,正在被卷入革命战争中去。决不能同战争开玩笑……现在不能观望,因为局势已十分明显……既然是战争,军队就不能复员……。玩笑已经闹到这种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继续采取中间路线政策,革命就非失败不可……如果进行革命战争,那就应宣战和停止复员;但是决不能这样做……现在面临的危险是:我们把战争当儿戏,把革命断送给德国人。历史将会告诉我们,是你们断送了革命。我们早就可以签订对革命毫无威胁的和约”。交换照会进行试探已晚了,德国人能够进攻。“必须同德国人议和。”

  托洛茨基就列宁所说的“把战争当儿戏”的话反驳说:“向德国人‘试探’这个术语是列宁说的。试探的计划有过,但没有实现。因为德国人下了最后通牒。没有把战争当儿戏……一切都建立在轻率的基础上……。必须作一次那种咨询试探……建议索取德方拟定的要求,并保证定期予以答复……两个月来我们由于没有军队而拖延谈判,在柏林与维也纳激起运动,同时也使德国人来进攻我们,这才是‘把战争当儿戏’。”

  布哈林也反驳列宁的“把战争当儿戏”的话。他说:“如果说到‘儿戏’那是很奇怪的,没有比这更不正确的了。相反地,事态正像应有的那样发展。这里可以看出惊慌失措。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已经预见到了。我们说过,俄国革命或者是发展,或者是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灭亡。……正像起义前一样,我们对革命的社会力量估计不足。在起义期间,我们接连取得了胜利。虽然我们那时的情况很混乱,但当时有组织性。直到现在我们在所有外省还在取得胜利。……即使他们攻占彼得堡,工人们也会参加那样行动。我们全部社会力量现在还没有用尽。我们有的只是我们原来的策略,世界革命的策略……。”

  洛莫夫支持布哈林的意见。他说:“农民军队必须复员,但是明天就需要发布命令,号召大家站到革命旗帜下来……至于德国人将占领我们许多城市,那甚么也改变不了。我认为这样能使事变成熟起来,现在必须全力推行我们的发动革命的策略。”

  季诺维也夫发言:“如果回顾过去,显然在11月(公历12月)就应该签订和约……当然维也纳和柏林的罢工使我们过于高兴,因为我们放过时机。我现在担心,他们不会签订那个和约。”季诺维也夫同意托洛茨基的意见,发出电报向德国询问他们要求的条件是甚么。“应当说,我们愿意签订和约。但是,如果他们要求例如出卖乌克兰工人,则我们不能接受,需要重新讨论……[41]

  列宁说:“农民不愿意打仗,也不会去打仗。现在能叫农民去进行革命战争吗?如果要这样的话,当初就不应该让军队复员。不断的农民战争是一种空想。……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就应该签订和约……。我建议发表声明,表示我们愿意签订昨天德国人向我们提出的和约;即使他们把不干涉乌克兰、芬兰、里夫兰和爱斯兰的事务列入和约之内,我们也应当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士兵根本不能作战了。……宣布停止复员,就意味着垮台。”[42]

  会议通过了向德国发出同意签订和约的电报,7票赞成(列宁、斯米尔加、斯维尔德洛夫、索柯里尼柯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5人反对(乌里茨基、越飞、洛莫夫、布哈林、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附议),1票弃权(斯塔索娃)。

  2月19日早晨,列宁召开人民委员会紧急会议。会议通过给德国政府发出同意签订和约的电文。电文为:抗议德国政府在俄国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开始为复员军队以后向它发动进攻。“鉴于既成的局势,人民委员会认为必须声明,它愿意根据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所要求的条件下正式签订和约。此外,如果德国政府能提出确切的和约条件,人民委员会愿意在12小时内对我们能否接受的问题给予答复。”[43]

  19日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党团召开会议,讨论签订和约的问题。列宁说明缔结割地赔款和约的必要,俄国无能力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缔结和约后就能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会议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占多数,不赞成缔结和约。[44]

  2月22日,俄共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1人。讨论法国和英国提出援助苏俄同德国作战的建议。布哈林、洛莫夫、乌里茨基、布勃诺夫认为不能接受帝国主义者的援助。它们提出援助是协约国想把俄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托洛茨基、越飞、克列斯廷斯基认为接受一切有利于我们进行反抗的援助。如果我们要进行革命战争,我们就应该利用法国和英国的支持。托洛茨基说,以便得到一切必须的装备最好地武装我们的革命军队,为此,“应该向一切有可能取得的地方,因此也向各资本家政府去取得这些装备。在这样做时,俄国社会民主党保持其对外政策的完全独立,不向资本家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托洛茨基的建议以6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45]

  列宁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列宁在会后,热烈支持托洛茨基的意见,认为这个决议是:“批准托洛茨基同志接受法帝国主义强盗的援助去反对德国强盗。”[46]

德国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


  布尔什维克和约问题的分歧以及秘密决议(1月24日决议)已经泄露。[47]也许就是促使德国强硬派作出“以战逼和”的决定。2月19日发出求和电文之后,21日,列宁在《真理报》发表了《革命空谈》把过去只在党内争论的和约问题,公开了党内的分歧。无论在对敌(德国)斗争以及对内稳定人民的情绪来说都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列宁在文章里一再提到“旧的军队已经没有了,新的军队刚刚开始诞生”。“俄国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俄国没有作战的基础;“明明没有力量,明明没有军队”而要作战,“这就是冒险。”

  这样把自己的弱点公开暴露出来,只能使敌人更为为嚣张。

  “如果能够单独媾和,即使条件极端不利,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利益也必须接受……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48]

  既然已经立心“即使条件极端不利,也必须接受”,德国就“得寸进尺”,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了。

  2月23日上午,收到德国对苏俄2月19日提出签订和约的答复。德国提出的和约条件比过去更为苛刻,而且是要48小时内作出接受答复的“最后通牒”。根据条约,俄国将丧失波罗的海沿岸的全部领土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撤出东安纳托利各省、阿达尔甘、卡尔斯和巴统各地区让给土耳其。芬兰、亚兰群岛和乌克兰。总共约失去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月9日条件,俄国失去15万平方公里领土)。俄军所有军队(包括新建的部队)立即完全复员;即解除俄国全部武装,完全无自卫能力。同时还规定,俄国必须停止一切反同盟政府的宣传鼓动。也就是剥夺了俄国对同盟国的革命宣传鼓动,解除了俄国的精神武装。

  接到德国的最后通牒后,俄共中央委员会立即开会,讨论和约问题。

  列宁说,空谈革命的政策必须抛弃。如果现在还继续采取这种政策,他就要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如果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三个星期后,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洛莫夫说,他不会走列宁提出的出路——接受条件,签订和约。如果列宁以辞职相威胁,用不着害怕,应该撇开列宁,我们掌权,走上前线。

  托洛茨基说,在党内发生分裂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进行革命战争;尤其是一部分主张战争的人不愿意接受为进行战争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援助。列宁的论据是远不足以说服人的。如果我们意见一致,我们就能担负起组织防御的任务,那时,即使我们被迫放弃彼得堡和莫斯科,我们也不会起不好的作用。如果我们今天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那么,明天还会有新的最后通牒。我们可以签订和约,不过会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中失去支柱,无论如何也会导致它的瓦解。从国内政策来看,没有列宁所描述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情况,但是,从国际政策的角度来看,可以赢得很多的东西。然而,这需要有最大限度的意见一致。既然没有一致意见,我就不能承担主张战争的责任。

  捷尔任斯基说,不会有喘息时机。相反地,我们的签字将加强德帝国主义。他同意托洛茨基的意见,如果党很坚强有力,足以经得起列宁的辞职,那就可以通过决议。而现在——不可能。

  斯大林提出“可以不签字,但开始和平谈判”。当斯大林受到列宁的批评时,斯大林改变了说:“必须立即签署这些条件。”

  布哈林说,接受不接受裁减军队的要求呢?现在这是问题的关键,最中心问题是喘息时机和武装。因此,必须利用喘息时机来组织武装力量。内战决不会只在一国发生,喘息时机是没有的。

  托洛茨基认为,列宁过去和现在对最后通牒都有另一种估计。现在向我们提出的条件比以前的更加苛刻。当然,最好的条件还是加米涅夫第一次去时的那些条件。如果在那次签了字,那是再好不过了。我们过去所以拖延是需要使所有的人都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原因。从国际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是一种损失。签订和约后,德国还会发动进攻的。我们没有灭亡的威胁。无论媾和和革命战争都是有危险的。认为出路只有一条是不正确的。各种事情纵横交错,因此,可以有中间立场。“列宁的观点中很多主观主义,我不能肯定他的立场是正确的,但我不妨碍党的统一,但我不能留下来并为外交工作承担个人的责任。”托洛茨基提出辞去外交人民委员会的职务。

  索柯里尼柯夫说,我们需要一定的喘息时机。我们签署这虚张声势 条件是为了取得缓期以准备革命战争,因此投票赞成签订和约。

  列宁也说:“我也认为必须准备革命战争……要进行革命战争,就得认真作准备。”

  季诺维也夫说,“最后通牒必须无条件接受,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如果说我们将对党犯下错误,那只会是因为我们耽误了时机。”[49]

  会议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最后列宁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进行表决:1.接受德国的建议。7票赞成(列宁、斯塔索娃、季诺维也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索柯里尼柯夫、斯米尔加);4票反对(布勃诺夫、乌里茨基、布哈林、洛莫夫);4票弃权(托洛茨基、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2.立即做好革命战争的准备,一致通过。3.立即徵询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选民的意见。11票赞成,4票弃权。

  表决后,托洛茨基等四人发表声明,说他们是不同意签订和约的,但由于列宁提出要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的最后通牒,为了避免党的分裂所以他们投了弃权票。布哈林等左派共产主义者也发表声明说,已通过的决议是最严重的错误,这个决议是由中央少数人通过的,因为从四票弃权者所申述的理由来看,他们是赞成我们的立场的;因此,他们声明辞去党和苏维埃的一切职务,并保留在党内外进行鼓动的充分自由。

  当天,几个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向中央委员会递交一个声明,认为在德国刚进攻,就同意签订和约,这是国际无产阶级先进部队向国际资产阶级投降,从而使国际无产阶级事业受到打击,也必然使无产阶级在俄国国内丧失其领导作用。因此,提出要在党内展开反对党中央政策的宣传。为了不对党中央通过的决定承担责任,声明辞去一切职务。在声明中签字的有:洛莫夫、布哈林、布勃诺夫、斯米尔诺夫、斯土柯夫、勃朗斯基、雅柯夫列夫、斯蓬德、波克罗夫斯基、皮达可夫、乌里茨基。

  党莫斯科区域局在2月24日通过决议:“鉴于中央的政治路线和成员状况,对中央表示不信任,主张一有机会就改造中央。此外,莫斯科区域局认为没有义务绝对服从中央所作的与履行对德和平条约的条件有关的各项决定。”在决议中附有《说明》,指出党于最近的将来恐难避免分裂。要团结一切反对单独媾和派的共产主义者,向所有国家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坚决实行工人专政,镇压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势力。[50]

  莫斯科区域局的决议是不遵守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公开声明不服从中央的决定,而且要在行动上反对党中央的决定,这就已是分裂的行动了。党处于危机之中了。

  在莫斯科区域局作出反对签订和约的决议之后,党莫斯科市委、莫斯科郊区党委、乌拉尔区域党委员会及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党积极分子联席会议等相继通过决议,反对签订和约。

  3月1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苏俄代表团与德奥同盟国重新开会。苏俄代表团发表声明:“俄罗斯共和国工农政府被迫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因为,俄国虽然已宣告停战和军队复员,德国军队又重新开始进攻。俄罗斯共和国政府宣布接受2月24日的最后通牒,并委任我们签订这些强加于我们的条件。……我们丝毫也不怀疑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胜利终将证明是暂时的,昙花一现的。此时,俄罗斯共和国苏维埃政府,单靠自己的军队,是无法抗拒德国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的。而为了拯救革命的俄国,被迫接受了向他们所提出的条件。……我们公开声明,我们被迫接受目前比我们强大的一方强加于我们的最后通牒,我们立即签字于这个作为最后通牒向我们提出的和约,而拒绝加以讨论……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是完全无用的。”[51]3月3日,双方代表分别签署了《俄国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的和平条约》。

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的争论


  布列斯特和约还需要批准。3月6-8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解决批准签订和约的问题。在大会上再次爆发剧烈的争论。

  首先,列宁作了政治报告。列宁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讲到革命所遇到的困难。“俄国革命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历史课题就是:必须解决国际任务,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从我们仅仅一国的革命转变成世界革命”。“如果我们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的胜利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确信各国的革命正在成熟起来,不管我们遭到多大的失败,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最终(不是马上)一定会到来……能把我们从所有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德国革命在发展,但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快。“如果德国革命不爆发,我们就会灭亡,这是绝对真理。”三年战争使人民精疲力竭,士兵不愿意打仗,完全无能力作战了。我们被迫不得不复员军队,我们没有军队,只要德国稍微进攻,我们就会一败涂地,我们不出几天就会灭亡。我们不得不接受耻辱的和约。以便取得喘息时机。“哪怕是一天的喘息时间”。列宁指责那些反对签订和约的人,最初“由于不接受布列斯特和约的人的过错,我们签订了一个比布列斯特和约更加屈辱得多的和约。”列宁这个指责不仅是针对“革命战争”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也针对“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

  布哈林代表左派共产主义者作了一个副报告。布哈林说,我们不是没有预见到目前处境的困难的。相反地,我们总是说,俄国革命迟早必将和国际资本主义发生冲突。“我们早在革命一开始就说过,俄国革命或者为国际革命所拯救,或者是在国际资本打击下毁灭。……列宁要在两个联盟之间的裂缝取得喘息时机是不可能的。苏俄和国际资本之间的和平共处是不可能。喘息时机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取得几个月的喘息时机……那末,我们就签订这个可耻的和约。”如果列宁所说的取得几天的喘息时间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但是,几个月的喘息时机德国是不会给我们的。签署和约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主张签订和约的人把有利的喘息时机的可能性夸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至于不利方面,则不愿意去谈。这是不对的。和约的条件是从“俄国夺去最重要的东西,最生命攸关的东西,正好是夺去我们可以根据列宁同志的意见去取得喘息时机和签订和约的东西。”随即布哈林列出几个不利的各个方面:1.割去了供给俄国工业原料的中心地——乌克兰和顿巴斯,夺走了我们的粮食和煤;2.丧失了广大地区,失去了几乎一半的居民,失去了像拉脱维亚这样一些主要工人运动中心。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被分裂;3.外国工业企业国有化措施被破坏了;4.我们不能进行国际革命宣传鼓动,也就是放弃了我们手中握有最锐利的武器;5.根据条约俄国有责任维护波斯和阿富汗的独立,也就是曾经声明承认民族自决的苏俄成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宪兵——反对英国资本维护德国利益。总结起来,有利方面只不过得到几天的喘息时机,而不利方面是全线投降,对外对内投降。两方面权衡之后。我们说,不能签订和约。我们的出路就是反对德国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反对进行革命战争的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列宁的声音“可能的”),他们的根据是在我们的军队瓦解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作战。士兵逃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党的领导集团所采取的十分荒谬的立场。我们现在进行宣传鼓动使士兵陷于完全混乱状态,正式的党的路线的错误和危害在于它不是在精神上使无产阶级动员起来,而是使它在精神上解除武装。布哈林指出,“战争是可能的”,是有两个不同的方案。第一个是,完全组织好,然后斗争;第二个是,在斗争中组织力量。“列宁同志用来作为他的全部策略的根据的第一个前景绝对是空想的。”因为我们得不到长时间的喘息时机。第二个方案,在斗争中组织力量是我们的出路。“我们全部力量在于我们的社会基础和我们的社会口号。”农民为粮食和牲畜不被人抢走,工人不愿意做14小时工作,就会参加战斗。起初可能遭受到失败和损失,即使放弃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政权也不会毁灭。“他们的力量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在于新动员起来的军队的社会本质。归根到底,在跟阶级敌人的斗争、直接冲突、作战过程中会形成一支完全具有战斗力、经受得起攻击的新型军队”。布哈林还举出在普斯科夫附近有一万武装农民与德军作战的事情。他说,“仅仅这件事就表明运动已经开始,德日帝国主义愈是向我们进攻,运动就愈将发展。我们有这一条出路,这是唯一的现实的乐观前途。”反之,签订和约,“却是在破坏因其社会主义内容而富有力量的苏维埃政权。如果你们开始掏去这种社会主义内容,那么你们是在毁灭苏维埃政权。”[52]

  列宁对布哈林的副报告表示:“我们同布哈林在十分之九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布哈林所说的“革命战争的必要性,农民奋起,等等,都不过是空话。”“现在布哈林攻击我们,说我们使群众心灰意冷,他的话完全正确,不过他所攻击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列宁把布哈林的话加以曲解后,转移目标,拿布哈林的话来攻击布哈林。列宁说,1月21日表决,他们(布哈林等人)动摇了,我们没有动摇。列宁最后说,“为了准备革命战争,我们应该接受布列斯特和约”。[53]

  列宁所提到的1月21日的中央会议,布哈林等人是要进行革命战争的。会议以32票的多数通过了他们的提案。左派共产主义者一直是反对签订和约,要进行革命战争,从来没有改变过立场。列宁说他们动摇,显然是指1月24日的表决。布哈林等人投票赞成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提案,致使托洛茨基的提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托洛茨基发言。他认为,如果单纯为了得到有利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喘息时机,本应在去年11月(俄历,下同)签订和约,那是最好的和约。“但是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坚持这个观点,大家(包括列宁同志在内)都说:‘去吧,要求德国人把话说清楚,要揭穿他们,一有机会就中断谈判回来’”最后一次[54]去谈判之前,中央委员会里只有季诺维也夫一个人主张立即签订和约……可是已经迟了。德国人一再拖延谈判,因为出现了新情况——基辅乌克兰拉达在准备叛卖。11月间我们全党没有一个人赞成签订和约。我们主要指望西欧革命运动的发展。当我们听到德奥发生罢工消息时,“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承认不能签订和约。”“我是属于曾经认为德国人不会进攻的那些人之列的。当时我说,如果他们进攻,我们随时都有时间来签订和约,即使条件更坏。”我们是采取冒险的步骤,下了赌注:看欧洲无产阶级支持不支持我们?如果不支持,我们将被击溃。托洛茨基对党内主和派和主战派评论道:“我不认为,我们对这个问题采取这种或那种态度能够决定我国革命的命运。我不认为它有决定的意义。至于哪方面成功的希望大一些……我认为较大希望不在列宁同志那一边。”[55]

  显然托洛茨基是倾向于“革命战争”这一边的。托洛茨基并不反对进行革命战争,但他提出一个进行革命战争的主要条件。“我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所谓的反对派坚持的那种政策即革命战争的政策,要能够真正在实际中得到采纳,就需要各派意见一致,全党意见一致,这是首要的一点。当党内存在着以列宁为首的一半人或大部分人反对自己的时候,要克服落后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因循守旧心理,进行反对德国人和反对我国资产阶级的战争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在自己的队伍中取得完全的意见一致。如果我们发生分裂,如果我们在组织中,在部分组织中有人认为,我们号召工人进行自卫,就是使无产阶级优秀分子去让人歼灭,就是使社会主义革命遭受残酷的打击。那么,在当前时期进行革命的自卫是绝对不可能的。”[56]

  托洛茨基说明,在中央委员会表决“和或战”问题时的弃权,由于在中央委员会里形成的力量对比,我这一票关系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取决于我这一票,因为有些同志是同意我的立场的,我弃权,以此表明我不能对党在将来的分裂承担责任。我认为退却比为了取得虚构的喘息时机而签订和约更合适些。但是,我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为党的领导承担责任。我认为,在国家所处的目前形势下,分裂在心理上和政治上是不堪设想的。“我们投弃权票的人表示巨大的自我克制精神,因为我们在此重要时刻为了挽救党的统一而牺牲了自‘我’。”托洛茨基认为,签订和约“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它可能引起这样的结果:拯救了生命,但抛弃了生命的含义。”[57]

  代表大会对托洛茨基的“退出战争,复员军队,不签订和约”的策略进行争论。因而,克列斯廷斯基提出议案:“在布列斯特不签订和约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15票赞成,4票反对。

  季诺维也夫提出议案:“代表大会欢迎布列斯特苏维埃代表团在揭露德国帝国主义分子,在吸引各国工人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国家斗争中所做的巨大工作。”20票赞成,3票反对。

  托洛茨基识破了季诺维也夫的提案是避开主要问题——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所执行的策略是不是正确的问题。托洛茨基指出,他在布列斯特所执行的策略是经过中央委员会多数赞同的。于是,季诺维也夫不得不说:“当托洛茨基说,他是按中央多数通过的决议行事时,他是正确的。”可是,当大会通过了克列斯廷斯基的提案时,季诺维也夫却提出抗议。于是,托洛茨基为了迫使对方表明真实的态度,托洛茨基提出谴责自己的提案:“代表大会认为我们代表团不签订和约的声明是错误的。”经过剧烈辩论之后,托洛茨基的提案被大会所否决。[58]这样,从反面来又肯定托洛茨基不签订和约的声明是对的。从而使攻击托洛茨基在2月10日和会上发表“退出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的声明是错误的,就无法成立了。但是后来,斯大林主义者以及官方历史学家不顾代表大会的决议,仍然拿这件事来攻击托洛茨基。

  代表大会表决:批准签订和约。30票赞成,12票反对,4票弃权(托洛茨基、越飞、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获得通过。

  代表大会通过批准签订和约之后,左派共产主义者在《共产主义者报》上发表《投票反对关于和平的决议案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呼吁书》,声称,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是十分错误的。他们不服从这个决议。他们拒绝担任代表大会选举他们担任的中央委员会和候补中央委员的职务。

  3月14-16日召开全俄苏维埃第四次紧急代表大会,解决批准和约问题。参加大会的除布尔什维克之外,还有孟什维克、右派社会革命党、左派社会革命党、无政府主义者等的代表。卡姆柯夫和施泰因伯格代表左派社会革命党,马尔托夫代表孟什维克,利哈契代表右派社会革命党,格耶代表无政府主义者相继发言,反对批准和约。大会进行表决,以784票赞成,261票反对,115票弃权通过批准和约。左派共产主义者投了弃权票。

  由于反对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退出政府。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右派社会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和孟什维克发动了或参加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叛乱。

  1918年11月初,德国爆发了水兵和工人起义,在各地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9日,柏林工人起义,推翻了德皇,宣告“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3日,苏俄政府立即宣告: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的和平条件失去其效力及意义。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及补充协定)的全部和部分均应宣告废止。[59]

斯大林主义者对托“不战不和”的
攻击是不符合事实的


  后来,斯大林主义者利用了签订和约的意见分歧,来诬蔑和攻击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左派共产主义者。苏联历史教科书连篇累牍地说,托洛茨基在1918年2月10日和谈会议上所发表的声明“退出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是“叛卖性地违背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指示。”[60]向德方宣称“复员军队”就是泄露了军事机密。正是由于托洛茨基这个“叛卖性的声明”,德国撕毁停战协定,发动进攻,提出更苛刻的和约,罪过完全是在于托洛茨基没有在2月10日立即与德国签订和约。

  托洛茨基2月10日的声明,不仅不是违背布尔什维克党的决定,而且是按照党的决定这样做的。1月24日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两项决议:1.通过托洛茨基的方案:“我们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2.通过列宁的提案:“我们千方百计地拖延缔结和约。”(在会议上列宁并没有提出“立即签订和约”议案)。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亦通过了托洛茨基的“退出战争,复员军队,不签订和约”的决议。托洛茨基就是按照这两项决议,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和谈会上与德国周旋的。托洛茨基尽可能地拖延谈判。当德国于10日提出最后通牒,于是托洛茨基才发表声明,“退出战争,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

  有人说,1月27日,列宁曾和托洛茨基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一直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才让步。”于是有的人就说,德国还未下最后通牒,下最后通牒是2月16日不是2月10日,托洛茨基急急忙忙在2月10日就发表声明,是违背了列宁与托洛茨基的约定,也就是“违背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指示。”

  德国是在2月10日下最后通牒的,我们可以举出以下的证明:1.德国在2月16日通知苏俄,德国于2月18日开始军事行动,是以10日下最后通牒的第七天来计算的。因为停战协定规定,一方宣布终止停战状态,必须在第七天才能开始军事行动(无疑德国是耍了花招,16日声明结束停战状态却以10日下最后通牒来计算,而不是以16日来开始计算)。2.德国向俄国代表团提出最后通牒之后,托洛茨基立即发出电报给列宁,列宁给托洛茨基以复电。《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编者的注释149:“2月10日德国提出最后通牒。”3.德国2月13日洪堡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宣布停战期限将按原规定于2月17日届满,2月18日开始进军[61]即德国已于2月10日下最后通牒,结束停战。

  有人说,列宁说的“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才让步”。“让步”是指签订和约。正如列宁在答复托洛茨基的询问的复电中说:“我们的观点您是知道的。”[62]就是“签订和约”,就是“违背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指示。”

  这只能说明违背了列宁的指示,并没有违背党的决定。托洛茨基执行的是党的决定,托洛茨基不能执行列宁的意见来违反党的决定。在2月10日以前党并没有作出过“立即签订和约”的决议,只作出过“退出战争,复员军队,不签订和约”的决议。

  1924年,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一伙人把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的行动和托洛茨基的声明说成是违背了党和政府的决议。但是,当时党内没有一个人(包括列宁在内)责备托洛茨基的声明是违反党和政府决议的。2月11日,即托洛茨基在发表声明后的第二天,季诺维也夫在彼得勒苏维埃发表演说,他说:“我们的代表团找到了摆脱困境的唯一正确的路子。”而且季诺维也夫在会上提出拒绝签订和约的议案,以一票反对,多数通过的。2月14日托洛茨基向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和谈汇报,然后,斯维尔德洛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一项议案:“中央执行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了代表团的报告,完全赞同代表们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所采取的行动。”当时没有一个党派,没有一个地方苏维埃不赞成苏维埃代表团自2月11日至2月15日所采取的行动。在3月召开的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季诺维也夫还说过:“托洛茨基说他是按中央委员会多数通过的决议行事的,这是事实,谁也不否认。”最后,列宁本人也说:“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曾经通过一项不签订和约的决议。”[63]

  更有甚者,斯大林主义者攻击托洛茨基宣布“复员军队”是公开向德奥同盟国泄露军事机密,好让德国发动进攻。这样说来,托洛茨基就犯了叛国罪。

  十月革命后,士兵不愿打仗,不少部队的士兵开小差,自动复员。这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列宁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说道:“我们党内没有一个派别,没有一个组织,反对复员军队……没有任何异议的一致通过了复员军队的决议。”[64]在通过“复员军队”决议之前,军队已在自动复员了,通过决议“复员军队”也不过是承认早已成为事实的事情。托洛茨基在2月10日声明的“复员军队”也不过是承认早已进行复员军队这个既成的事实。[65]并不是甚么“军事机密”的事情了。尤其是,2月14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完全赞同苏俄代表团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所采取的行动,也就是批准了托洛茨基2月10日所发表的声明。如果说托洛茨基宣布“复员军队”是“泄露军事机密”,那么,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又怎能批准托洛茨基这个“泄露军事机密”的叛国罪行呢?当时,谁也没有这样责备托洛茨基。相反的,所有人都认为托洛茨基是按照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的决议行事的。

  托洛茨基之所以公开宣布早已成为事实的“复员军队”,是要向全世界表明,苏俄是不愿继续战争,要退出战争,要复员军队,以此来激动交战各国的士兵,尤其是德奥军队的士兵,起来反对战争,自动复员。德奥军队1917年和1918年初已爆发水兵起义,士兵开小差,工人和士兵要求停止战争、签订民主的公正的和约的罢工及游行示威。

  斯大林主义者振振有词地攻击托洛茨基的是使用列宁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一句话:“……另一种空谈;‘我们可以宣布战争状态已经结束。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但是德国人进攻呢?‘不会的,他们无法进攻的’。可是你们有权利拿来孤注一掷的不是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是这样的一个具体问题:如果德国人一旦发动进攻,你们岂不成了德帝国主义的帮凶吗?”于是就这样,把托洛茨基打成“德国主义的帮凶。”早在1918年托洛茨基就成为“德帝国主义的帮凶”——“这是列宁说的呀!”斯大林主义者喊道。

  托洛茨基是在取得了德国代表团要接受托洛茨基在声明中提出的和约条件的消息时作出德国不会发动进攻这样估计的。后来,德国发动进攻了,这只能说德国主战派占了上风,或者是托洛茨基得到的是假情报。对敌军的军事行动估计错误乃是兵家常事。如果估计敌军不会发动进攻,而敌人发动进攻了就成为敌人的帮凶,那末,这样的军事指挥家成为敌人的帮凶就会有很多。拿斯大林来说吧,斯大林信赖德苏协定,不管各方面送来的情报都在告诉他德军于6月22日发动进攻苏联,他一概不相信德国会发动进攻苏联的情报。苏联就是在毫无备战之下受到德军闪电般的攻击,损失惨重。那末,按照斯大林主义者的逻辑,斯大林该是德帝国主义的大帮凶了!

  托洛茨基的错误并不在于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事后攻击托洛茨基的事情上,而是在于“不战不和”的策略上。

  托洛茨基“不战不和”的策略是建基于没有军队不能进行战争,而又需要证明单独媾和并非苏俄与德国勾结。

  从列宁乘坐密封火车经过德国回俄国第一天起,俄国保皇党、资产阶级早就散播了“列宁充当了德国的奸细”、“列宁出卖俄国”的谣言,反动的八月间,临时政府就要逮捕列宁受审。如今苏俄政府向德国进行单独媾和,俄国资产阶级、反动势力以及欧洲的资产阶级把俄德和谈说成是苏俄政府与德国勾结,有计划地安排的和谈只不过是一出喜剧。把这些谣言和列宁经过德国回国的谣言连接在一起,是会迷惑一些人的。托洛茨基为澄清这些谣言,“以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要在德国发动进攻、捱受德国的枪炮打击才签订和约,用此证明:苏俄并不是与德国政府勾结,和谈并非精心安排的喜剧,苏俄是德国统治阶级的死对头。准备用这样大的代价来澄清谣言是不值得的,也不应该的。即使苏俄捱受了德国的真枪实弹的打击,也不见得就可以澄清谣言。造谣者还会更进一步造谣说,这不过是苏俄的“苦肉计”。

  对谣言应该是澄清的。越飞在第一次和谈会议上的声明,苏联政府多次向协约国政府、中立国政府、各国劳工政党及人民发出呼吁:停止战争,缔结全面的普遍的民主和约;尤其是托洛茨基在和谈会上多次发表的讲话,都一再表明苏俄要求全面和平缔结不兼并、不赔款、民族自决的民主和约的真诚意愿。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是协约国拒绝和谈,责任就不在于苏俄,而在于协约国不愿放弃战争。谣言是无中生有,造谣者可以无限量地造谣。如果说苏俄和谈的态度还不能澄清谣言,将来事实就会使谣言不攻自破。

  苏俄与德国和谈的态度,是足以澄清那些无中生有的谣言的。事实上,德奥工人就不相信资产阶级所造的种种谣言。德国工人从苏俄政府发出和平倡议的第二天,就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支持苏俄的和平建议。德奥工人多次罢工及士兵起义,都有提出接受苏俄的不兼并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停止战争。

  托洛茨基不是没有考虑到在德国发动进攻苏俄捱打之后,德国还会提出更苛刻的条约,强迫不能战斗的苏俄政府接受,那就比未能及早签订的和约更为糟糕了,这又何苦呢?

  事情是明摆着的,要么进行革命战争反抗德国的进攻;要么及早签订和约。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的策略是不可取的。

签订苛刻的和约是违背党原定的政策


  托洛茨基于1918年5、6月间,就认为在无力抵抗入侵的情况下,为了了赢得喘息的时间,等待西方革命运动的援助,缔结和约是必须的;也就是开始承认列宁是正确的。到了1918年10月,托洛茨基在苏维埃政府的一次联席会议上,正式承认自己错误。他说:“在这个庄严的集会上,我有责任说明,我们中间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曾经对是否应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表示怀疑。而当时,只有列宁同志以他惊人的远见卓识,不顾大家的反对,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正确地指出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这条路,才能渡过难关。现在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错了。”[66]

  据列宁所说,左派共产主义者最有名的拉狄克和布哈林在1918年就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67]

  签订和约后的第8个月——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屈辱的和约宣告取消了。这一切不是证明列宁正确了吗?而且连反对者也承认自己错了吗?

  并不见得就是列宁正确的。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确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取得政权后对战争与和平的政策。列宁曾说过,在1915年10月13日出版的《社会民主党人报》上,两位编辑同志(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代表党声明:“如果在战争期间革命使我党取得政权,那我们会立即向德国和全世界人民公开建议缔结非强制的即民主的和约;如果德英法等国资本家拒绝缔结这种和约,那时我们就自己进行革命战争,号召全世界工人同我们联合行动。”[68]

  “革命阶级在俄国掌握国家政权后……会立即公开向各国人民建议,在完全放弃任何兼并和赔款的基础上缔结民主的和约。这些措施和这个公开的和平建议,会使各交战国工人彼此完全信任,必然会使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反对那些拒绝接受所建议的和约的帝国主义政府。”[69]

  布尔什维克党对战争与和平的政策就是:向各交战国提出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民主和约,如果各交战国政府拒绝,就进行革命战争。

  所以,在十月革命取得政权后的第二天,就发表了《和平法令》,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公正的民主和约的建议。列宁在说明《和平法令》时强调:“我们要极力坚持我们的没有兼并和赔款的全部和平纲领。我们决不放弃这个纲领。”[70]“如果别国政府都不同意,我们决心用革命手段为争取公正的条件而斗争。”[71]就是进行革命战争。

  就是在苏俄与德国和平谈判期间,列宁仍是说,德国迫使我们不得不把战争继续打下去。那么,俄国人民一定会以十倍的毅力、十倍的英勇精神去进行斗争。因为这是一场争取社会主义、自由使之不受国际资产阶级侵犯的斗争。[72]

  当时全党都是这样理解党对战争与和平的政策,没有谁反对这个政策,党对这个政策没有分歧意见。

  苏维埃政府于11月21日发出了致各交战国政府的《关于立即停战并开始和平谈判的照会》。23日,《致中立国使节关于停战和民主和平问题的照会》。当协约国政府对苏俄的照会拒不答复时,11月28日,苏联政府又发出《呼吁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参加停战谈判》的电文。这是苏俄政府发动一个又一个的和平攻势,苏俄政府希望各国人民响应苏俄停战,签订和约的号召,迫使政府停止战争;或者发动起义推翻战争的政府,估计到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不会轻易放弃战争,接受公正、民主的和约。布尔什维克党把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寄托于各国人民的革命,尤其是西欧国家爆发革命,对苏俄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德国革命。

  协约国不参加和平谈判,德奥同盟接受苏俄的建议与苏俄进行停战和谈。苏俄要争取全面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取得全面的和平已不可能,就成为苏俄与德奥同盟单独媾和的局面。本来布尔什维克党是反对单独媾和的。苏俄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战场,也只有与德奥同盟单独媾和了。党中央对此没有分歧意见。(只有莫斯科区域局的斯土柯夫要进行革命战争反对德国)。

  1月9日,德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端出了要永久占领苏俄的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和里夫兰一部分领土的兼并和约。布尔什维克的党中央开始发生了意见分歧。以列宁为代表的主和派的主张接受屈辱的和约以求喘息时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战派——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屈辱的和约,主张进行革命战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中间派”则主张“不战不和”。

  列宁要接受兼并和赔款的屈辱的和约,是违背了布尔什维克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政策,是违背了《和平法令》所确立的原则。也是列宁改变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态度。左派共产主义者正是要奉行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既定的政策——当交战国政府拒绝签订不兼并不赔款和约时就进行革命战争。党是这样说,列宁过去是这样说的。

  列宁说,我们没有军队,不能进行革命战争。没有军队要进行革命战争就是“革命空谈”。

  十月革命后,士兵不愿继续打仗,是可以理解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就反对临时政府继续战争,提出停止战争,签订公正的民主和约的口号。士兵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战争与和平政策,支持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在革命胜利后,当然,士兵更加希望能实现和平,复员回家。有的部队的士兵等得不耐烦,就开小差,自动复员了。

  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早已估计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提出停止战争签订不兼并不赔款的民主和约,会有两种可能:一是接受俄国的和平建议;一是不接受。因此,也就要准备不接受和平时进行革命战争。要进行革命战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就需要有武装力量。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前早已看到士兵不愿战争而开小差。十月革命暂时煞住了这股逃跑风。不久,逃跑风又逐渐发展起来了。布尔什维克党应该估计到这种情况,早日整顿军队,加强士兵宣传教育,说明帝国主义没有停止战争,德国仍然与苏俄处于战争状态。今天要保卫革命,保卫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要进行革命战争,不同于沙皇和临时政府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士兵愿意留的则留,不愿意的可以复员回家。我们相信只要宣传组织工作做得好,会有部分士兵留下来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斗争。同时并建立新的军队,以补充复员的空缺。布尔什维克党没有在公布《和平法令》的同时进行整顿军队建立新军队的工作。直到逃跑风发展起来了,苏维埃政府才于1917年12月15日召开复员军队的全军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有组织的复员和筹建新军队——工农军队。虽然迟了一点,但还来得及,如果宣传组织工作做得好。在一个月内是可以整顿好军队,两三个月内组成新的军队。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没有把这件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没有做好,士兵的厌战情绪没有完全扭转过来,建新军进展缓慢。

  列宁列出10个问题的表格,交给复员军队的全军代表大会的代表,要代表们在短时间内向广泛的部队徵求意见。在10个问题中有:关于德国最近是否可能发动攻势?德军如发动攻势,我军在战斗力方面能否抵抗住?能否有秩序的退却,能否长期地阻止德国向俄国腹地推进?“是否应该立刻加紧进行反对德国兼并政策的鼓动工作和主张革命战争的鼓动工作”?“如果军队能够举行表决,那它会赞成接受兼并的(丧失所有被占领地区)条件和对俄国极其苛刻的经济条件而立刻媾和,还是会赞成尽最大的努力来进行革命战争,即赞成抵抗德国人”?[73]

  军队代表所作的书面答复如何,我们还不清楚。但我们从列宁得到军队代表的书面答复后所写的《人民委员会关于同德国和谈等问题的决议草案》,反映了军队代表的意见。列宁的《决议草案》中有“加紧进行反对德国兼并政策的鼓动工作”;“继续和谈,反对德国人加快和谈的速度”;“加紧采取措施改组军队”;“宣传和鼓动革命战争的必要性”。[74]

  由此可见,军队代表的反映,军队代表是能够进行战斗的,是反对德国兼并的和约的,军队是要进行革命战争来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那就并非列宁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军队”,“军队不能打仗”。

  列宁说,农民是反对战争的,士兵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因而,士兵是不愿打仗的。

  列宁只看到三年战争,人民疲惫不堪,不愿意再打仗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抵抗帝国主义侵犯,保卫苏维埃共和国,进行革命战争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粮食不被侵略者夺走,工人为了维护自己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工农兵为保卫自己的政权,人民振奋起来,士兵的厌战情绪转变过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工农会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2月23日,苏俄红军就在普斯科夫和约内尔瓦附近击退了德军的猛烈进攻。后来,乌克兰的农民不是武装起来袭击德国的占领军吗?[75]坚持了三年的内战,正是实行了布哈林所说的“斗争中组织力量”。苏联红军就是战争中建立起来的。

  当2月18日,德国开始发动进攻,苏联政府发出了接受德国媾和条件还未得到答复之前,战争已经到来了。苏联政府发出了战斗的口号:“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立即得到首都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热烈响应,纷纷要求参军上前线,参加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战斗。2月22日和23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叶卡特村堡、车里雅宾斯克等城市,工人举行集会和游行。集会上通过参加志愿军和游击队的决议。在这两天中,彼得格勒参加志愿兵的就有6万人,莫斯科有2万人左右。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同德国签订和约的决议之后的第2天,2月25日,人民委员会向各省、县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及乡土地委员会发出《关于签订德国政府提出的和约的意见徵询书》,列宁对赞成和平还是赞成战争作了统计。我们从统计中看到,在42个省中作出答复的省苏维埃,赞成和平的有6个,赞成战争的有20个。县城和乡土地委员会赞成和平的有88个,赞成战争的有85个。以省为单位(即包括省辖下的县乡)来计算,赞成和平的为95,赞成战争的为105,即赞成进行革命战争的占多数。从2月26日以后所收到“其他组织答复”的材料,从赞成战争占多数的逐日减少,赞成和平的逐日增加。[76]

  从这些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到,大多数地方苏维埃尤其是省苏维埃是赞成进行革命战争的,而县乡赞成和平的略多于赞成战争的。而其他组织则是赞成和平占多数。我们还不清楚“其他组织”是甚么组织。但重要的是地方苏维埃的答复。而地方苏维埃的答复,赞成进行革命战争的占多数。由此可见,进行革命战争是一定会得到人民支持的,而不是像列宁所说的那样,进行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就会被人推翻,要在苏维埃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国内各个党派——左派社会革命党、右派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都反对签订和约,赞成革命战争。所以,签订和约就受到其他党派的反对。进行革命战争就没有阻力。本来这是进行革命战争的有利条件,可是党内意见分歧。正如托洛茨基所说,以党的名义号召进行革命战争或自卫的时候,必须党内意见一致,全国一条心,同心协力就能够进行革命战争,反抗德国的进攻。但是,党内存在着以列宁为首的大部分人反对的时候,反对德国人的革命战争就不可能。关键就在于列宁。列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列宁赞成进行革命战争,天秤立即就会倾斜于一边。反对者就不会起多大作用。

列宁估计俄国的力量过低、德国力量过高


  列宁把俄国的力量估计过低——是个零;而对德国的力量则估计得过高——“有文化的、用头等技术装备起来的、组织得非常严密的世界帝国主义巨人。”[77]只要德国一进攻,不要几天工夫,俄国就会灭亡。[78]列宁却没有看到苏俄有潜在的巨大能量,能够抗击德国的进攻;列宁没有看到德奥当时的弱点。

  德国已进行了三年的战争,已处于困难的境地。由于军事上的大量消耗,物质缺乏。人民的定量口粮供应一再减少。1917年——1918年的冬季处于严重的粮食危机。1917年12月,德国大多数城市居民配给量每人每周只有3.3公斤马铃薯,1.8公斤面包,240克肉,70-90克脂肪。而奥国缺粮更为严重。1918年1月,只有两个月的粮食了。德国物价上涨,人民的生活费用,1917年比战前上涨了两倍多。而工人工资收入却下降了30%。由于原料与燃料不足,工厂开工率一再下降。生产比战前下降了62%。工人罢工连年不断发生,1917年发生了561次罢工,罢工人数达到1,467,000人。工人罢工斗争牵制了德国对外战争的力量。德国在西部战线已处于胶著状态,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由于德军占领地区广阔,军力分散在各个地区,在东线发动有力的攻势也是困难重重的。德国在1917年9月,就曾进行过向英法作结束战争的和平试探。如今,苏俄提出停战和平建议,德国就立即响应,和苏俄进行和平谈判。这表明德国是有媾和的需要。正如德奥同盟代表团的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切尔宁说的,如果他们力量足够的话,他们原不会同俄国举行谈判,而是派兵占领彼得格勒。[79]正是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征服俄国,才到谈判桌上来进行和谈的。德国能够与俄国单独媾和,她就能够从东线抽出大部分兵力调往西线,就可以在西线发动攻势,以便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苏俄毫不退让,坚持要在不兼并不赔款的基础上签订和约,也是对德国有利的。在1918年2月5日举行的德国的会议上,屈尔曼认为“同托洛茨基签订和约,无论就对协约国的态度,还是就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说,也都是胜利”。鲁登道夫却反对。[80]托洛茨基也说及类似的事情:“2月10日,德国和奥匈帝国派往布列斯特的代表团得出这样一条结论:‘看来,托洛茨基在声明中所提出的条件是必须接受的’,只有霍尔曼将军反对这个结论。”[81]

  托洛茨基于1月31日告诉列宁:“我们的秘密决议已经泄露”,布尔什维克党内对和约问题存在分歧已被泄露,[82]如果说德国决定发动军事进攻是由于得知布尔什维克党内有人主张接受德国提出的兼并的和约,反对进行革命战争的话;那末,主张接受兼并和约反对革命战争的意见所引起的恶劣影响实在太大了。

  鲁登道夫在德帝国会议上说,向俄国发动进攻,进展会是缓慢的。[83]这是估计到向俄国发动进攻是有困难的。

进行革命战争有利,签订苛刻和约则不利


  俄国11月就开始进入隆冬季节。河水冰冻,遍地积雪。在冬季进行军事活动是困难的。正如左派共产主义者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1月21日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所说的,“在冬天,发动进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没有路。”我们说,即使发动了进攻也是困难重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使用飞机。飞机只能用于战斗和轰炸,未能用于运输(没有大型的运输机),如果说,在战争开始时,俄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不能保住大城市的话,可以引敌深入,把德军战线拉长,使德军的运输线薄弱,补给运输更为困难。同时,组织各地方游击队,破坏德军的运输线,夺取德军补给物质,然后组织力量把德军各个据点分割,逐个击破。历史上有过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当拿破仑进入莫斯科这座空城时,一无所得,给养困难,被迫撤退,沿途为游击队所袭击,结果42万大军只剩下残兵败将两万多人,以大败而告终。那时是沙皇时代,能够进行人民战争,如今,是工农掌权时代,更加有充分条件在战争中组建军队,并组织各地区的游击队。1917年11月到1918年的4月是寒冷冰冻时期。在这个时期德军即使占领了彼得格勒,占领了莫斯科,也不会使苏维埃政权覆灭。俄国地域广阔,大有回旋的余地。可以退到乌拉尔,退到西伯利亚。而德国由于战线拉长,给养困难,也会和拿破仑一样不战而退,迫使德国接受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所以,进行革命战争,坚持抗战到底,即使德国不爆发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仅不会灭亡,反而会反败为胜。

  如果我们再加上英法美协约国乘德军用兵于东线的有利时机,在西线发动反攻,那就使德军两面被夹击,前后受敌,东西不能兼顾,不但无力战胜俄国,能够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逃脱出来就算万幸了。苏联进行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日子就会更快地到来。

  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屈辱的和约就有很多对苏俄不利的地方。正如布哈林在第七次紧急大会上所作的副报告所列举的那样。条约规定,要苏联政府和乌克兰拉达政府缔结和约,也就是要苏维埃政府承认已被乌克兰人民赶走的拉达资产阶级政府为合法的政府,乌克兰苏维埃政府为非法政府。苏联军队和乌克兰人民军队都要撤走。那就是要苏俄背叛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的乌克兰革命。同时,苏俄就失去了粮食和煤的供应地(乌克兰的粮食占俄国的1/3,铁砂煤占70%)。

  1918年1月28日,芬兰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人民苏维埃政府。条约规定,德国要苏俄撤走在芬兰的军队,也就是要苏俄放弃国际主义的义务。芬兰是一个小国,没有苏俄军队的支持,芬兰随时都会被帝国主义国家所吞食。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不久,4月3日,德军“波罗的海师”在汉科登陆,镇压芬兰革命,推翻了芬兰革命政府。虽然,苏俄军不一定能够保护得住芬兰革命政府,但重要的是苏俄放弃了国际主义的义务,放弃了对芬兰革命的支持与援助。

  条约规定,不得进行反对对方国家政府和兼并地区的政府的宣传鼓动,这就是要解除苏联进行世界革命的武器。列宁说,没有西欧革命,尤其是德国革命,苏俄是会灭亡的。如今,接受这个和约条件,就是放弃了国际主义,放弃苏联进行世界革命的义务,也就是违背了国际主义的纲领。

  条约规定,要苏联单方面复员军队,包括新建的军队,也就是解除了苏俄的全部武装,使苏俄毫无自卫能力。它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毫无武装力量的国家,只是等待别国来消灭罢了。苏俄签订和约后,并没有执行这个规定。复员军队在签约之前就已宣布了。新组的军队没有复员,而是以志愿军的方式组建了工农红军。

  按条约规定,苏俄被割去了近100万平方公里(包括乌克兰在内)的领土。苏俄失去了北方建立了革命政府的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失去了被称为俄国粮仓的乌克兰和盛产煤的南俄,加剧了苏俄粮食的短缺和煤的供应不足。割去了大片领土,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居民(4,600万人),也就是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兵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部分居民中的大部分拥护苏维埃的民心。在德国方面来说,取得粮食和煤,使国内严重缺乏的粮食得到缓解,也就缓和了国内人民日益不满的情绪(从1918年3月到10月,德奥从乌克兰就取得的农产品有:52,000吨粮食和饲料,34,000吨糖,4,5000万只蛋,53,000匹马和39,000头牛。[84])有一半工厂因缺少原料和燃料而停工或半停工的得到从苏俄掠夺得来的煤和原料使工厂能开工,增加了产量,也就缓解了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的困难。这些都能起到和缓国内阶级矛盾剧化的作用。

  德工工人士兵水兵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款的和平建议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支持苏俄的和平建议,要求德奥政府接受苏俄的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如今,苏俄与德奥同盟签订了兼并的和约,就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工人、士兵要求签订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的和平运动的沉重打击。

  如果,以签订屈辱的和约与进行革命战争来比较,那一个会使德奥爆发革命来得快?只可能说,不签订屈辱的和约而进行革命战争会更快促进德奥发生革命。德国革命就不是在11月爆发,说不定会在8月,甚或还早些时候,就爆发革命。因为德国革命局势早就存在了。

  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是对协约国不利的。于是协约国借机发动了向苏俄进攻,造成了苏俄四面受敌的局面。尤其是在德国革命后,1918年冬,协约国向苏俄大举武装干涉。他们与苏俄的反革命势力结合在一起,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这就是使苏俄在内战中增加了困难。

  如不签订和约,进行革命战争,情况就不同了。美英法在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就与苏俄谈判军事和技术援助苏俄的问题。2月22日,当德国发动了向苏俄进攻时,英法向苏俄提出军事物质援助俄国以抗德。那就不是一定会有英、法、日、美等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了。即使有国内反革命叛乱也容易把反革命势力消灭。说不定在德国革命后不久,苏俄内战就结束了,而不需要三年内战的苦战。

  如果不签订屈辱的和约,进行革命战争,就不会有左派革命党人、右派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无政府主义者因反对签订屈辱的和约而进行反布尔什维克的叛乱;而会和布尔什维克团结一致进行革命战争。

  列宁坚持要签订苛刻的和约是为了取得喘息时机。可是,苛刻的和约签订了,并没有取得一天的喘息时机。德奥同盟国并没有停止向苏俄进攻。签订和约,又惹来了协约国英、法、美、日等协约国作战,还要与反革命的白匪军作战。

  德国3月1日攻占了乌克兰的基辅,傀儡中央拉达回到基辅。随后又进攻哈尔科夫、叶卡捷里诺斯拉夫、塔乌林、波尔塔瓦和赫尔松诸省。德军进入到黑海沿岸和顿涅茨盆地。德国并没有遵守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所规定的界线,它越出条约所规定的界线,向克里米亚进军。奥军占领了敖德萨。德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占领罗斯托夫,进入顿河与库班地区和北高加索地区。德国和土耳其都争夺北高加索。4月土耳其占领巴统,9月德国占领巴库,秋天德国占领了整个高加索。德国还想把格鲁吉亚从俄国分离出来成为德国的附庸国。

  德国从布列斯特和约取得了俄国大片领土,并没有满足它的野心。德皇威廉二世早拟订了一个肢解俄国的计划,除了占有波兰、波罗的海岸各省和高加索之外,再把俄国分解为四个国家:乌克兰、东南联邦(在乌克兰和黑海之间)、中央俄罗斯和西伯利亚。[85]

  德国从布列斯特和约取得白俄罗斯一部分地区和乌克兰,只是为了取得向某些地区和南俄地区进攻的跳板。德国最终的目的是肢解俄国,灭亡苏俄。

  德军不断越出布列斯特和约的界线,继续侵占俄国领土。5月开始谈判,到8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附加条约。条约承认利夫兰和爱沙尼亚最终脱离俄国,把土耳其占领的巴库交还俄国,而俄国答应把巴库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提供给德国。德国保证不越过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及附加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德国之所以答应不再越界发动进攻,是由于德国在西线发动几次进攻均遭失败,已无力进行进攻了。在东线已扩大了占领地区、兵力薄弱,也没有甚么力量发动进攻,德国的败局已定。)德国撤出新分界西南侧的占领区。俄承认格鲁吉亚独立。俄国要支付60亿金卢布的赔款给德国,[86]俄国又失去了一大片领土,而且要支付巨额赔款。这个附加条约比布列斯特和约还要更加“屈辱”。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并没有阻止德国的继续蚕食俄国,俄国并没有取得片刻喘息时机,签订了一个苛刻的和约之后,再次又要签订了还更加苛刻的条约。这些都为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早就预见到了。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没有得到,反而更糟。由此,足以证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错误的,进行革命战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确的不是在于列宁的“签订屈辱的和约”,也不是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而是布哈林左派共产主义者的“进行革命战争”。

  如果进行革命战争,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苏俄的历史要重新编写,说不定德国的历史、西欧的历史也要重新编写了。

1989年7月30日




[1]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5、6页。

[2] 同上书,第9-12页。

[3] 参见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07页。

[4] 世界史资料丛刊,王铁崖《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0-111页,商务版。

[5] 参见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下册,第586、592、680-683页。

[6] 同(4)书,第113-114页。

[7] 列宁《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同(1)书,第12页。

[8] 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同1书,第2页。

[9] 同(4)《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15-116页。

[10] 同上书,第116-117页。

[11] 《德国外交大臣库尔曼的和平试探》,《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08页。

[12] 弗尔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下册,第688页。

[13] 罗斯图诺夫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下册,第936-937页。

[14] 弗尔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下册,第696页。

[15] 罗斯图诺夫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下册,第938页。

[16]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697-698页。

[17]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9-122页。

[18] 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08页。

[19] 同上书,第414页。

[20] 同上书,第427页。

[21]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231-232页。

[22] 同(18)书,第427-428页。

[23] 参见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第115页。

[24]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录》,转引自《苏联现代史论文集》,第59页。

[25]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247-254页。

[26] 参见列宁《1918年1月8日(21日)党的会议摘记》《列宁文稿》,第14卷,第394、396页。

[27] 同上书,第393、395页。

[28]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255页。

[29]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36-140页。

[30] 同上书,第14页。

[31] 见2月1日中央委员会议乌里茨基的发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42页。

[32]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第60页;并参阅《革命的良心》第119-120页。

[3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39页。

[34] 同上,第144页。

[35] 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16页。

[36] 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下册,第712-713页。

[37] 《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316-318页。

[38] 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32-433页。

[39] 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第713-714页。

[40]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44-146页。

[41] 同(40),第146-149页。

[42]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卷347-348页。

[43] 同上(40),第349页。

[44] 同(42),第350页及参见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上册,第326页。

[45]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50-153页。

[46] 参见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36页。

[47] 同上(40),第349页。

[48] 同(42),第355、356、361页。

[49]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152-156页。

[50] 列宁:《奇谈与怪论》,同(42),第416页及脚注。

[51]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25-127页。

[52] 同(40),第159-166页;《布哈林言论》第28-38页。

[53]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4卷,第24-25页。

[54] 是指托洛茨基为团长的1月9日开始的第二阶段的谈判。

[55] 季诺维也夫却否认只是他一个人要立即签订和约。他说,除他之外,还有列宁、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列宁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第144页脚注)。以现有资料,列宁在1月9日以前是以拖延谈判为和谈策略。在1月9日以前不见有列宁提出立即签订和约的记载,列宁第一次提出立即签订和约是1月21日(俄历1月8日),也许季诺维也夫记错了,把1月21日的会议误认为1月9日以前的中央委员会会议。

[56] 《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320-325页。

[57] 同(56),第325及328页。

[58]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记录》,转引自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第347页。

[59]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13、14页。

[60]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239页。

[61] 同(39),第714页。

[62] 同(42),第339页。

[63] 同(46),第431-432页。

[64] 同(53),第10-11页。

[65] 在1917年12月15日召开的复员军队的全军代表大会,进行有组织的复员并讨论建立新的军队问题,参见(42)书注(88)。

[66] 同(46),第440页。

[67]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全集》第一版,第31卷第18页。

[68]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9卷,第261-262页。

[69]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代表会议文献》,同上书,第399-400页。

[70]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同(42),第12页。

[71] 同(42),第14页。

[72] 参见《在全俄海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7年12月5日)》,同(42),第114页。

[73] 同(42),第182-183页。

[74] 同(42),第184页。

[75] 参见列宁《同〈人民政治日报〉记者的谈话》,同(53),第452页。

[76] 《列宁文稿》第14卷,第461-465页。

[77] 列宁《沉痛但是必要的教训》,同(53),第410页。

[78] 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上的发言(1918年2月23日)。同(42),第380-381页。

[79] 同(46),第426页。

[80] 同(58),第353页。

[81] 同(46),第432页。

[82] 同(46),第430、431页。

[83] 同(58),第353页。

[84] 罗斯图诺夫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下册第960页。

[85] 同(39),第724页。

[86] 同(39),第827页。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