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霍布斯鲍姆 -> 新千年访谈录(1999)
〔附录〕
霍布斯鲍姆小传[1]
丹尼尔·斯诺曼
“他可能是一个俄罗斯人、法国人、土耳其人、普鲁士人或者意大利人。但是,尽管有种种诱惑使他属于另外一个国家,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W.S.吉尔伯特
当你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这样一位卓越的世界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无可挑剔的英国人谈话时,W.S.吉尔伯特[2]的上述话语就会立刻萦绕在你的脑际。1917年,霍布斯鲍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出生于英国,母亲出生于维也纳,他们在苏黎世结婚。在霍布斯鲍姆2岁时,全家移居维也纳,14岁时移居柏林,两年之后又移居伦敦。作为一位年轻历史学家,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在法属北非[3]进行的,他的早期工作还包括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也全身心地投入对意大利、拉丁美洲和爵士乐历史的研究。众所周知,霍布斯鲍姆由于撰写了有关1789-199年世界历史的四卷本著作,这或许使他成为一位多产的评论家。他是《过去与现在》[4]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但是,他“可能已经成为一名有社会影响的人类学家了”,他不仅唤起人们对于文学和现代语言的记忆,甚至还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那么,霍布斯鲍姆是如何以及何时涉足历史的呢?这个问题把他的思绪拉回到了他在柏林度过的那段严酷的时代(1931-1933)年。那时候,他已经父母双亡了,在柏林的一位叔叔(也是来自英国的移民)收养了艾瑞克和他的妹妹。据霍布斯鲍姆回忆,那个时期的柏林“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方”。很显然,对于一个才华出众的少年来说,他的情感与理智统统向那种生活敝开着,而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正好生活在那里。正值希特勒上台之前,在柏林的这座文化大熔炉里,霍布斯鲍姆的智力与政治意识确实处于沸腾状态,因为出现在他周围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他要争取理解这种变化。
可供选择的意识形态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有人认为霍布斯鲍姆“可能已经成为”一名德国国家主义者,要不然就是一位犹太复国主义者。但是,实际上由于霍布斯鲍姆是一位被同化了的年轻世界主义者和犹太知识分子,而且持有英国护照,因此他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两种意识形态的。霍布斯鲍姆在维也纳时还处于孩提时期,那时他就已经向左翼靠拢了(他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房客是社会主义者,而房东则是基督徒”),他发现共产主义对他有吸引力。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告诉他,他现在的一些看法很幼稚,并建议他去图书馆阅读一些东西,比如《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我照办了。这些著作使我顿开茅塞。”正是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才使霍布斯鲍姆把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
对于霍布斯鲍姆来说,那是一段有刺激性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是否也有危险呢?“最糟糕的形形色色的反犹太主义保护了我”,他回忆道,“因为我的同班同学把我看作“英国人’而不是“犹太人’。这样,我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谴责《凡尔赛和约》[5]!”无论如何,霍布斯鲍姆打算再次搬家了。那时他的叔叔已经在一家美国公司上班了,当时正在急速蔓延的大萧条或许与新的排外法律同时出现,这就使他的就业面临着危险。1933年,霍布斯鲍姆举家迁到伦敦。
如果说霍布斯鲍姆的意志一点也没有消沉,那将是令人吃惊的。他不仅刚刚失去双亲,而且不得不讲英语和用英语写作,他还发现自己仅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在第三个国家居住,并且在第三所高中上学了。结果,他发现与柏林相比较,伦敦那种无聊的日子简直使人无法忍受。在这里,人们对意识形态避而不谈,而且认为如果不谈论这些问题,那么它们就会走掉。但是霍布斯鲍姆凭着自己的信念(尤其是他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下来了,而且在学校里的功课非常好。三年过去了,霍布斯鲍姆在快到20岁的时候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求学,于1939年取得学位并且获得一项研究奖学金,赴法属北非研究土地问题。三个月之后,英国处于战争状态。
许多有才干的中欧人在英国加入了一场奇异的战争,例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帮助英国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情报工作。那么,霍布斯鲍姆干什么呢?“我也被征召了,但是什么有趣的事情也没有做。”难道英国人没有利用他那熟练的德语吗?霍布斯鲍姆耸耸肩“你应当记得我有一项记录。在剑桥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活跃的共产主义分子的名声,我们学院那些在布莱奇利设立情报中心的人是不会给我这种人一份工作的!但是,军旅生活并不是完全没有益处,霍布斯鲍姆正是在军队服役期间发现自已对英国经济史产生了兴趣,也正是在军队里他第一次把注意力集中于英国的工人阶级,这段经历把他带到一个与老年有关的基本问题上。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知道工人阶级的需要与想法,估计他们可能希望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所做的贡献分享生产资料,根据需要分享利益。但是,如果近距离观察的话,那么工人阶级当中似乎也存在着不同的、更为世俗的以及经常是出乎意料的右翼利益与期望。这种情况也不仅仅限于英国,例如,在随后的几年中,霍布斯鲍姆在意大利南部碰到一位基层工会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告诉霍布斯鲍姆,他如何设法动员卡拉布里亚的农民继续把耶和华见证会的成员选为党的支部书记,而这是违反他们的利益的。这种事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英国,战后至少是由“人民”选举了一个工党政府。霍布斯鲍姆自1946年初退役以来,就开始进行几项有关费边社[6]早期历史的研究工作。一年之后,他获得一份工作,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7]执教(他拒绝了种种诱惑,实际上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全部学术生涯,直到后来到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但是,他在12年之后才开始源源不断地出版使自己出名的著作。中间为什么相隔这么长时间?在此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
“对于我这种具有马克思主义背景与兴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冷战,它使我们孤立起来。但与此同时,冷战也在我们中间产生了一种凝聚力,使我们团结在一起,以反对外部世界。”霍布斯鲍姆有一些像克里斯托弗·希尔、乔治·鲁德和爱德华·汤普森这样的知心朋友与同事,他们都是一些才华横溢和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学者,但是由于他们自结识以来就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群体,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多多少少都受到一些排斥。《过去与现在》期刊正是在这个群体中诞生的,这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颇有几分“法国年鉴学派的味道),表达了创始人那种贴近历史的基本观点。在这几年中,尤其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8]之后,由于左翼的乖张行为已经声名狼藉了,因此这个群体走向了分裂。但是,随着《过去与现在》(与《今日历史》一样贴近于当代历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霍布斯鲍姆在回顾他帮助创办的这个刊物时,心中颇有几分自豪。
霍布斯鲍姆在40岁时就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并撰写了几本小册子,然后他开始撰写几本重要的著作:《原始的叛乱》(1959)、《革命的年代》(1962)和《劳动的人们》(1964)。霍布斯鲍姆就像一个大步向前奔跑的运动员,在其后的30年中几乎从来没有停顿过,在广阔的研究领域里撰写了大量的书籍与评论文章,好像是在对其学术生涯初期的迟钝进行补偿似的。无论是描写工业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强盗还是资产阶级、巴锡“伯爵”[9]还是俾斯麦伯爵[10]、威灵顿[11]还是埃林顿[12]以及维也纳、威尼斯还是委内瑞拉,霍布斯鲍姆的博学令人眼花缭乱,并且他所引证的材料真像百科全书那样广泛。他是一位罕见的历史学家,能够利用如此广泛的材料(至少有5种语言),而且在驾驭材料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与霍布斯鲍姆在一起,你从来不会感到皮利翁山[13]是摞在奥萨山上的,也不会感到(至少对于读者来说是如此)对所描述的事实强加了一种结构性的约束。反之,读者感到他的著作夹叙夹议.浑然一体。
霍布斯鲍姆的代表作就是描述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两个世纪的世界历史的四卷本著作:《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极端的年代:短暂的20世纪(1914-1991)》。上述著作中的最后一部实际上是关于霍布斯鲍姆本人所生活的这个喧嚣世界的一部编年史,在五大洲都成为畅销书(但在法国不是,作者对此也感到迷惑不解)。用德语撰写一部关于当代世界权威性的四卷本史书(更不要提那些优雅简洁的书名了)的想法是不是很模糊?“确实没有计划这样做”,霍布斯鲍姆疲倦地摇着头回答道,“因为那不是我的风格。开始写作时都有单独的计划,但在写到第二卷与第三卷的某一个地方时,我意识到最后可能成为一个系列。
无论创作的过程如何,最后的结果则形成了一部规模宏大、技巧精湛的力作。对于霍布斯鲍姆来说,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应该详细阐明的事件包括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1848年革命以及他本人所谓的“三十一年战争”(1914-1945)。在前两卷中有更多经济史方面的内容,而在后两卷中则有更多文化与艺术史方面的内容。阶级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是一种强烈的和周期性的存在,作者牢牢地把握着诸如拿破仑、俾斯麦、林肯、甘地和斯大林等这类传统“伟人”的历史,而没有沉浸于他们的传记或者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在霍布斯鲍姆的许多著作中,对于精辟的警句往往情有独钟,这一特点有时也使他的著作趋向于晦涩难懂,而没有揭示出他所描述的那种生活经历的本质。但是,他从总体上驾驭和构建戏剧性事件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有些读者发现霍布斯鲍姆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令人讨厌,因而宁愿把马克思的哲学洞察力连同苏联式的共产主义一起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但是,在霍布斯鲍姆看来,马克思“保持了对历史进行任何充分研究的根基,因为迄今为止只有他一人尝试系统地阐述一种从总体上贴近历史的方法”。霍布斯鲍姆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将历史扭曲了吗?任何人的工作可能都是在一种全面审视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这种指导,那么就当然不能记述几百年的世界历史。在霍布斯鲍姆的著作中,有些篇幅使人感到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着这样一些材料,即事态的发展促使他对这些材料进行重新评估。但是,如果霍布斯鲍姆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导致他对偶而出现的意识形态的尴尬困境(例如苏联于1956年入侵匈牙利)漠不关心,那么他也会用他的老同志爱德华·汤普森的话语来表达他的主张,即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而屈尊对保留国王或者贵族同保留长统袜制造商或者农民一样感兴趣。
这部四卷本著作的最后一卷——《极端的年代》是从霍布斯鲍姆的童年时期开始的,他将这段时期称为“微明区”。他是如何开始着手撰写当代史的呢?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理解那段充满个人回忆的时期呢?霍布斯鲍姆认识到了个人经历的资料价值,但他知道这种经历也会提供一面变了形的镜子。“例如在30年代,我们所在的左翼开展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而且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一直在动员人民反对战争。但是,如果从其历史价值来说,我可以说我们的努力彻底失败了,只不过是把同情我们事业的人民重新集合起来而已。”
霍布斯鲍姆认为,个人经历也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妨碍对历史洞察力的发挥,不仅包括个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也包括经历这些事情的地方。“例如,假设你是一个准备撰写现代史的阿根廷人或者巴西人,由于你所居住的大陆没有经历本世纪严重的国际战争,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遥远的新闻资料而撞击着你的心扉,而全球经济波动则对该地区造成直接而惊人的后果。那些尝试解放自己的拉丁美洲历史学家都会持有这种观点。”
那么,霍布斯鲍姆的博学是如此的令人敬畏,他为何仍然把欧洲置于他的四卷本著作的中心呢?“这是由我所阐述问题的本质所决定的。如果你正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史,那么直到19世纪末以及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性角色的出现,你只能以欧洲为中心进行评论。”他补充道,“直到20世纪末,西方一直处于中心地位。”
对于其他问题需要进行另外的展望。在纪念哥伦布[14]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的一次演讲中,霍布斯鲍姆令人吃惊地改变了对一些事情的评价,着重阐述了美国对世界其余地方的影响这一有争议的问题,“美国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分送一只野生山羊角以及在美洲种植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所知的这个现代世界,那么这是不可想象的。”土豆、巧克力、烟草、可卡因这些东西连同在哥伦布之前从未被欧洲人所知晓的其他植物,比西班牙征服者[15]所开采的全部黄金或者白银更为深刻地改变了广阔的世界。霍布斯鲍姆认为,这真是一件风靡全球的事件,也是1492年的真正意义所在。
霍布斯鲍姆最初是一位经济史学家,他后来发现自已越来越被更为广泛的文化问题所吸引,而他以前大概不完全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霍布斯鲍姆在1998年纪念沃尔特·诺伊拉特(Walter Neurath)这位泰晤士与赫德森(Thames & Hudson)艺术图书出版社创始人的演讲中指出,20世纪参与竞争的视觉艺术成为一种人们所信赖的先锋艺术,他认为这种竞争使绘画艺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当时听众在现场的反映来看,对此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他断定20世纪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最佳的中庸之道。
霍布斯鲍姆现在已经80高龄了,他声称没有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日子过得很安逸。但是,没有一个有关历史或者史学方面的课题、尤其是这个课题的未来发展方向不继续引起他的兴趣。他说他所关切的事情就是,大多数英国和(特别是)美国的历史学家们把他们的资料来源局限于英语。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由于不得不(像霍布斯鲍姆本人那样)学习其他语言,因此有助于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并且能够获得那种只懂一门语言的学者所得不到的观点。他还担心后现代主义[16]侵入历史著作之中;对于某些浪费或者滥用证据以及对过去进行假设的历史著作,他也担心其寓意以及具有真实根据的相对主义[17]被视为与任何其他著作具有相同的价值。例如,他说不论纳粹的毒气室是否存在,都可以作为证据而建立起来。他还尖刻地补充道,由于它们的存在已经被建立起来了,因此那些否认其存在的学者简直就不是历史学家。
霍布斯鲍姆充满激情地说,历史学家的工作太重要了,或许比以前大多数年轻人成长的那种“永久现在时”还重要,以至于不能被那些江湖骗子们所左右。霍布斯鲍姆这位老战士现在停歇下来了。他指出,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铭记别人所忘掉的事情”。
[1] 本文选自《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杂志1999年1月号,这是丹尼尔·斯诺曼 (Daniel Snowman) 对霍布斯鲍姆的一篇采访记。——译者注
[2] 威廉·施文克·吉尔伯特爵士(Sir William Schwenk Gilbert,1836-1911),英国剧作家和幽默作家。早期写过一些逗人发笑的庸俗作品,后开创一种讽刺时弊的真正艺术风格。1907年被封为爵士。——译者注
[3] 指法国原来在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领地突尼斯(1881-1963)、阿尔及利亚(1830-1962) 和摩洛哥 (1912-1956)。——译者注
[4] 一份新左翼史学期刊,由霍布斯鲍姆和希尔等人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创办。——译者注
[5]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同战败国德国缔结的和约,全称是《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以宰割战败国、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以《凡尔赛和约》为支柱,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和制度,即“凡尔赛体系”,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形成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固定下来。这一体系在一段时期内支配着欧洲的国际关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由于和约过于苛刻及后来对其条款的执行不认真,为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复兴创造了外部条件。希特勒上台后,提出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派兵进驻莱茵非武装地区,吞并奥地利,“凡尔赛体系”宣告彻底瓦解。——译者注
[6] 英国社会改良主义团体。1884年1月由一些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立于伦敦。前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萧伯纳和韦伯夫妇等人。其名称来源于以善于使用缓进待机策略著称的古罗马统帅费边的名字,表明他们主张采取缓慢渐进的策略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1889年出版的由萧伯纳主编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第一次集中表达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变革只能通过群众心理缓慢地、逐渐地向着新的原则转变,社会改革才能一点一滴地实现。——译者注
[7] 其前身是1823年由英国医生乔治·伯克贝克(George Birkbeck,1776-1841)协助建立的伦敦机械工人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直至逝世。该学院于1907年改名伯克贝克学院,1920年被承认为伦敦大学的学院,招收夜读及非全日制学生。这所学院的成功导致全英各地纷纷建立类似的职业培训学校,其中有些发展为工学院。——译者注
[8] 1956年10月23日清晨,布达佩斯的学生和工人发生了示威游行,一些人利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前领导人所犯严重错误和人民的不满煽动闹事,挑起冲突。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此后发生了暴乱,并蔓延到全国。这一期间,国际帝国主义极力挑唆,进行蛊感宣传,并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暴乱分子。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 1日,卡达尔等人离开布达佩斯。11月 4日,匈牙利索尔诺克电台宣告以卡达尔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并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暴乱逐步被平息。11月7日,卡达尔和工农革命政府其他成员回到布达佩斯。——译者注
[9] 威廉·巴锡(1904-1984),美国钢琴家、作曲家,爵士乐史上杰出的大乐队组织者之一。有一次在堪萨斯短波电台广播演出时,节目主持人把他封为“伯爵”,以与埃林顿“公爵”等其他领队竞争。——译者注
[10] 奥托·冯·俾斯麦-申豪森伯爵(Otto von Bismarck-Schonhausen,1815-1898),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又有“铁血宰相”之称。1865年晋封为伯爵,1890年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著有《思考与回忆》。——译者注
[11] 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原名阿瑟·韦尔斯日利(Arthur Wellesley),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首相(1828-1830)。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从此名震欧洲,有“铁公爵”之称。——译者注
[12] 埃林顿“公爵”(Duke Ellington,1899-1974),原名爱德华·肯尼者注迪·埃林顿(Edward Kennedy Ellington),美国爵士乐作曲家、钢琴家、乐队指挥,20年代在纽约自建乐队,对乐队爵士乐进行许多革新,著名大型作品有《黑色、棕色和米色)、《跟上时代的回忆》。——译者注
[13] 皮利翁山(Mount Pelion)是希腊色萨利区东南部马格西尼半岛上的山地。在希腊神话中,两位巨人将皮利翁山摞在色萨利的另一座山奥萨山上,欲攀登奥林匹斯山,但他们还未来得及尝试就被阿波罗神杀掉了。——详者注
[14]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意大利的伟大航海家,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这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中国近代识力超群的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哥伦布是使“世界风潮至此忽大变……愈接愈厉使五洲同一堂”的人物。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哥伦布也成了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老祖宗”。——译者注
[15] 16世纪西班牙征服美洲、特别是墨西哥和秘鲁的入侵者的称号。这些征服者好斗尚武,热衷于寻找黄金,但不善于进行统治。他们很快便被西班牙来的行政官员和移民所取代。——译者注
[16] 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 (主要是美国) 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译者注
[17]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客观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确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存在的矛盾双方的转化和互相过渡,否认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对立,抹煞矛盾双方之间的界限。相对主义没有统一的完整的理论形式,它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原则而体现于某些哲学体系中,并被应用于历史学、伦理学、美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相对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是诡辩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译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