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 第2卷 共产主义者同盟文献 ⑵
199
伦敦民主派兄弟协会给法国无产者的信[1]
(1848年1月31日)
伦敦民主派兄弟协会致法国无产者
“人人皆兄弟”[2]
法国的男子汉们[3]:
时代的征兆预示着规模巨大的、对你们的等级[4]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即将来临。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密切注视着那些进步的群众集会和人民胜利的先兆——改革宴会。不久前,你们的一些最爱国的公民在这些宴会上表现了坚韧毅力和卓越才能。“制度”[5]现在简直就像一个吸血鬼,正在吮吸着法国心脏的血液。它心劳日拙地企图通过诽谤和暴力阻挠这些群众集会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企图只会加剧危机,而在危机中,人民主权的强大威力将证明变节者和叛徒们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没有必要充当预言家,预言你们将很快就摆脱受屈辱的、灾难性的桎梏,最近17年来,法国就是在这样的桎梏下辗转呻吟的。〔……〕
在这个国家(大不列颠)中,千百万工人已经同骑在他们头上的各阶级彻底决裂,日益获得政治认识和政治权力;他们在坚持自身解放的同时,对暴力斗争并不采取漠不关心的旁观态度,他们的战场就是欧洲大陆。〔……〕
这个国家的人民任劳任怨、不知疲倦的劳动及其在机器和化学工业方面完成的各种了不起的发明和改进,为统治阶级创造了巨大财富,而给工人们却只带来了绝望的生活[6]、褴褛的衣服、忍饥挨饿以及种种可怕的贫困。工厂主和商人及其同盟者高利贷者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千百万人却日益贫困化,这就是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富有的民族所创造的奇观。在这个民族中,最勤劳阶级的千百万人的社会财富被掠夺一空,而他们所在国家的制度再对人们抬高这些财富的价格。
因此,我们对那些占有一切的人同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之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能感到奇怪吗?
大不列颠的千百万劳动者同一切凌驾于他们之上的阶级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条鸿沟。
政治事变使这条鸿沟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1830年,资产阶级欺骗并坑害了你们这些法国无产者,同样,资产阶级在宣传“改革法案”时也欺骗并出卖了这个国家的工人。自由贸易派新近取得的成功使这个阶级的无耻谎言更加放肆,也使少数工人
擦亮了眼睛。在此之前,他们是不相信他们的“正派的”、“自由主义的”引诱者的叛卖行为的。
这个国家的民主运动完全是无产阶级的运动,其结果将是一场使政治平等成为现实的社会变革。[7]〔……〕
法国的男子汉们,每个国家的无产者相互表明自己是自由的,并作为公民真诚地联合起来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任何国家里,工人们在政治上都遭到排斥并受尽社会苦难。他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敌人,他们的利益是共同的利益。
因此,让我们各国无产者忘记以往的那种可耻的流血冲突,而达到相互谅解,为那个将是其解放的见证的幸福未来而共同工作。
“民族荣誉”并不是对千百万人失去自身权利和遭受社会苦难的补偿;相反,国际间的战争只能日益加剧他们的不幸。如果英国军队在亚洲取得胜利,或者法国军队从非洲凯旋,这同工人阶级有什么关系呢?〔……〕
国王们已开过多次大会。让今年见证一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让各民族的团结来隆重庆祝[8]这次大会,让过去那种可笑的反感和野蛮的敌视见鬼去吧。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9]、斯堪的纳维亚人、波兰人、俄国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各国的人们,我们呼吁你们以兄弟情谊相互拥抱,在争取平等、自由和博爱的斗争中肩并肩地奋勇前进。〔……〕
书记和委员会委员以协会名义并受其委托签名:
乔·朱利安·哈尼 |
} | 大不列颠 |
厄内斯特·琼斯 |
查理·基恩 |
托马斯·克拉克 |
让·奥·米什洛 | } |
法国 |
J. 贝尔纳[10] |
卡尔·沙佩尔 | } |
德国 |
约瑟夫·莫尔 |
雅·沙贝利茨 | } |
瑞士 |
克萨韦尔·克雷尔 |
彼得·霍尔姆 | } |
斯堪的纳维亚 |
古斯塔夫·隆德贝格 |
路德维克·奥博尔斯基 | } | 波兰 |
卡尔·波泽 | } |
俄国 |
J. 诺伊曼 |
P. 尼特拉伊 | } |
匈牙利 |
R. 格罗斯 |
1848年1月30日于伦敦
1848年2月5日《北极星报》(伦敦)第537号
节录
[1] 这封由朱利安·哈尼提议、由约瑟夫·莫尔、亨利希·鲍威尔和卡尔·沙佩尔附议的信不仅在《北极星报》上发表,而且还在1848年2月18日《德意志伦敦报》第151号上发表。德文版中出现的内容方面的重要差别,均在脚注中加以注明。
[2] 《德意志伦敦报》上没有这句口号。
[3]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法国的无产者。
[4]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阶级。
[5]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可耻的“制度"(路易-菲力浦)。
[6]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工人家庭生活的绝望毁灭。
[7]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一场社会改革和一种社会状况。
[8]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宣告。
[9] 《德意志伦敦报》上为:德国人、瑞士人。
[10] 这份名单的英文文本引自《北极星报》,德文文本引自《德意志伦敦报》;在《北极星报》上此处为:H. 贝尔纳,而在《德意志伦敦报》上此处为:贝尔纳。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