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埃里希·弗罗姆 ->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1973) 第四章 心理分析法对侵犯的了解 心理分析能不能提供一个方法,使我们了解侵犯心理与行为,而可以避免行为主义与本能主义的缺点呢?第一眼看来,不但不能避免两方的缺点,而且把两方的缺点汇集一身。心理分析学说,在一般理论概念上,是本能主义[注:“本能”一词,弗洛伊德原用Trieb,是指广义的本能,是一种结构在身体里面的驱使力,对于高等的行为有推进力,但并没有严格的决定力]的,在治疗主向上却是环境主义的。 弗洛伊德的学说[注:弗洛伊德的侵犯学说的发展,在本册附录中,将做详细的分析]是本能主义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生存本能与性本能冲突的结果(在后期学说中,认为是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冲突的结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需在这里做详细的说明。环境主义的理论在心理分析中也很明显,因为心理分析治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受他童年的特殊环境所影响,就是说,受他家庭的环境所影响。然而,这一种观点是跟本能主义的观点调和在一起的,因为它认为环境的影响是通为欲力结构的影响才产生作用的。 不仅患者和一般人如此,分析者也往往如此;结果大家所采取的是彻头彻的环境主义立场。(大家即使谈性本能的变化,也是以“证据”来证明它的存在,而这“证据”却往往是从理论上“推断”出来的,是“想当然的”)他们的信条是:患者一切消极性的发展,都是童年有害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这常常使得父母亲产生不合理的自责,他们以为孩子一切不好的或病理的特征都是自己的罪过,而接受分析的人也把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归罪在父母身上,藉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从前面所说的几点看来,心理学家似乎很有理由把心理分析当做一种学说,归类在本能主义的学说范围里,因此,他们反对洛兹仑的地方,也就成了反对心理分析学的地方。但我们一定要留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给心理分析下定义?心理分析学是弗洛伊德一切学说的总合?或者我应当把他的学说做分类?因为他的学说中有原则的部分,有受当时环境影响的部分,这是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先驱都免不了的。如果这种分类是合理的,我们就要问,欲力学说是弗氏著作的核心,或者只是一个权宜的形式框架?因为在他的哲学与科学环境下,他没有别的办法来组织和表达他的新发现,他的新洞察。 弗洛伊德从来没有把欲力学说当做科学上已经确定的东西。他管它叫做“我们的神话”,后来又用爱洛斯与死亡“本能‘复’”学说来取代它。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心理分析学说的定义,他认为心理分析学说的基础是抵抗现象(resistance)与转移作用(transference),不是欲力学说。 弗洛伊德用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理论固然重要,但他的发现在历史上的意义更为重要。他的发现不可能是一般的本能主义学说,因为本能学说从19世纪就已经十分普遍了。他把性本能“复”(除了自我生存本能以外)单独标举出来,当做一切热情的渊源,当然是创新的,富于革命性的,因为那个时代仍旧受着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所统治。但他的学说产生这么强烈这么长久的冲击,原因还不在这里。在我看来,弗洛伊德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他发现了人心的潜意识过程。这个发现不是从哲学思考上达成的,却是从实验得来的,他的一些个案研究证明了这个发现,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基本著作《梦的解析》(1900)。譬如说,一个在意识层面上爱好和平而正直的人,可能有强烈的杀人冲动,如果能把这一事实揭晓,则如何去解释他的杀人冲动便只是次要的问题——可能来自对父亲的“伊底帕斯式”的恨意,可能是死亡本能的表露,可能是由于他受了伤的自恋心理,也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弗洛伊德的革命论使我们认识到了人的潜意识层面,以及人为了不让自己察觉这些不可欲的欲望所花费的精力。他告诉我们,如果善意的意图下面隐藏着潜在的意图,这善意的意图便不值什么;他向我们证明,有意识的“好意”是不够的,因此揭发了“诚意”的不诚意。他是第一个科学家探入人心的深渊,人心的地狱,因此,当大部分精神病学家还不肯严肃地接受他的学说时,他的观念却在艺术家与文学家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但弗洛伊德还更进一步。他不止告诉我们人心里有种种自己没有察觉的力量在作用着,人用种种藉口不让自己察觉这些力量,他还告诉我们,这些无意识的力量汇合成一个体系,因此,他使“性格”这两个字有了更新的、动力学的意义。[注:如果用“体系学说”做基础,就比较容易了解弗洛伊德的性格学说。“体系学说”是从1920年开始发展的,对某些自然科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发现。弗洛伊德的性格学说往往被人误解,马克思的社会学也往往被人误解,最可能的原因便是这些人对体系思想缺乏了解。弗洛伊德的“人的性格”是一个体系,马克思把社会也看做一个体系。P·魏斯对动物行为会提出体系学说(1925)。最近他又写了两篇精简的论文,论这种体系的性质,就我所知,是这方面最好的导论] 弗洛伊德在第一篇论“肛门性格”的文章中,开始发展他这个观念。他指出来,某些行为特征——例如顽固,讲求秩序,吝啬——往往是一起存在的,形成症候群。更进一步,凡这种症候群存在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盥洗(如厕)训练,括约肌的控制等方面特别的地方,和通便与粪便方面的某些特征。因此弗洛伊德第一个步骤是去发现一些并合出现的行为特征,再考察这些特征与孩子大便时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孩子大便的行为跟训练他便溺的人有关)。次一个步骤是根据欲力进化理论,把这两组行为模式连接起来,这是弗洛伊德的创见。欲力的进化理论,认为在幼童早期发展中,当口唇不再是欲望与满足的主要器官,肛门就变成了更要的快感区,而大部分欲力和欲望都集中在烘便的保留与排泄过程。弗氏认为,人对肛门欲力的满足或挫折,有升华作用或阻抗作用,这种行为特征的症候群,就是这种升华或阻抗。他认为顽固与吝啬是由于拒绝放弃这种快乐而产生的升华;讲求秩序则是一种阻抗,阻抗婴儿时期想排泄就排泄的欲望。这个症候群的三种特征,原来看起来本不相关,经过弗洛伊德的解释,现在却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肛门欲力,肛门欲力由直接的方式或阻抗方式或升华方式,从这些行为特征中表现出来。这也让我们知道这些特征为什么这么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注:后来又有两个特征列在症候群里:就是过度的清洁与准时;弗氏认为它们是对于原始的肛门冲动的反向行为] 除了肛门性格之外,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口唇虐待狂”性格(以我的用语来说,是剥削性格)。另外还有一些性格概念,是依我们所强调的重点而分别的:例如权威[注:我曾以德国工人与雇工为对象,研究这个性格(1936),见本书,并参见弗洛姆(1932,1941)。T.W.阿德诺等人也曾沿着我早期的研究法,但没有采用它的心理分析方法和它对性格方面的动力学概念](虐待、被虐待)性格,反叛与革命性格,自恋与乱伦性格,这些概念在古典的心理分析思想中原来大部分都不占地方,现在却发现它们是互相有关的,互相重叠的;把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对某些性格有更充分的认识。 对于性格结构,弗洛伊德在理论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口唇的、肛门的、生殖器的)欲力是根源,种种不同的性格特征都由它得到力量。对于弗氏的欲力学说我们即使不能全部接受,但他的发现却仍旧极有重要性,因为在临床病例的观察上,这些行为特征的症候群是事实,而且它们确实是出自同一个根源,由一个共同的力量来供应,对于这些性格症候群,我曾做过研究,我认为个人同他自己、同他外在世界有他特别的关连方式,这个方式才是性格症候群的根源,同时也是它们力量的来源;再者,由于社会群体具有共同的性格结构(“社会性格”),因此大家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对个人的社会性格有塑造作用。(E.弗洛姆,1932,1936,1941,1947)[注:艾力克·H·艾力克逊表示过相似的观战。他是从生活“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没有清楚的分别自己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处。他从对于尤洛克印第安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性格并不是被欲力的固着作用(fixation)所决定,他重视社会因素、排斥欲力学说的基本部分。] 性格概念的特殊重要性是它超越了以前的“本能-环境”二分法。弗洛伊德体系里的性本能,在性格概念的观点下,被认为是非常有可塑性的,深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他认为性格是本能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品。这个新的立场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弗洛伊德把所有的本能都归纳在一种本能之下,即是性本性(当然此外还有自我生存本能)。早期的本能主义者们,把许多本能都认为是相当固定的,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行为动机都是出自一种特别的天生驱使力。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却认为种种不同的动机都是环境对欲力的影响所致。因此,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概念扩充,却使得他能够打开门来,远比他以前的本能学家更能接受环境的影响。爱、温柔、虐待狂、受虐狂、野心、好奇心、焦虑、敌对,和许多其他驱使力,不再被认为各自源于一个特定的本能,而是环境(主要是童年时期跟自己切身的重要人物)对欲力的影响。表面上,弗洛伊德虽然忠于他的老师们的哲学,但由于他假定一个超级本能的存在,他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他自己的本能观,欲力概念仍旧主宰着他的学说,而他的思想因此受到阻碍。我们现在已经是把这本能主义的包袱完全抛弃的时候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弗洛伊德的“本能主义”跟传统的本能主义非常不同。 前面这一段叙述告诉我们,“性格决定行为”,而性格特征——不管是慈爱也好,是破坏性也好——则使人按着某种方式来行动,人在依照他自己的性格来行动时,会感到满足。事实上,性格特征告诉我们,一个人大体上会怎么样行为。但我们必须增加一个重要的限制,就是:假如他可能的话。 “假如他可能”又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必须回到弗洛伊德一个最基本的观念,说法是“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对立。“现实原则”的基础是自我生存本能、快乐原则的基础则是性本能。不论我们是被性本能所驱使,或被非性欲的热情所驱使,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利益之间的冲突都是关系重大的。我们并不能说是按照热情的驱策去做,为了活下去,我们不得不常常修改我们的行为。一般人总是在两种力量之间寻求妥协办法,以便多少可以避免一些有害的后果。当然,遵从自我生存(自利)的指示,人人程度不同。对某些人来说,自我的分量等于零,这是殉道者和疯狂者的类型。另一个极端是“投机分子”,对这些人来说,“自利”包括一切能够使他成功、出名或舒服的事物。其他的人都落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而自利与性格根源的热情的组合人人不同,程度千差万别。 一个人怎么样抑制他热情的欲望,不只受他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处境的影响;如果处境改变,抑制的欲望会浮现出来,并且他会把它做出来。譬如说,一个虐待狂-受虐狂性格的人就是这种样子。大家都知道,对老板唯命是从的人,对太太和孩子会采取虐待性的统治态度。另一个例子是社会处境改变时,性格上会发生变化。虐待狂性格的人,表面上会温和友善,可是到了一个恐怖的社会里,他会变成可怕的恶魔,因为在那个社会里,虐待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些人抑制他的虐待性格,在明显的行为中一点也看不出来,可是他细微的面部表情,或他看似无害的行为,不关重要的行为,却把这性格表现出来。 最高贵的冲动也会受到抑制。耶稣的教训虽然仍旧是我们道德口号的一部分,但如果有人真正去实行,却会被大家认为是呆子或“神经病”;因此许多人都不承认自己的慷慨冲动是出自爱心,而认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性格特征的力量,受自利的影响,而自利是人人不同的。这意思是说,性格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但会被各种环境下的自利需要所限制与影响。弗洛伊德的伟大成就是发现了性格特征——这是行为的根源——而且设计出研究它们的办法,诸如梦的解释、自由联想、和脱口而出的话。 心理分析的性格学与行为主义学说,基本的不同就在这里。环境条件可由对自利的影响而发生作用,这些自利包括食欲、安全、赞誉、避免痛苦等等。动物的自利非常强烈,在反复而适当的加强影响之后,会看出他们的自我生存利益比性本能或侵犯本能等等强烈。人类的行为当然也受自利的影响,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必然的。他常常会按照他的热情来行动,最低卑的热情也好,最高贵的热情也好,他往往宁愿——而且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财产、自由和生命,以追求爱、真理和完整——或追求恨、贪婪、虐待与破坏。环境条件的制约不足以解释人的行为,原因正在此处。 结论弗洛伊德划时代的重要性,是他发现了了解“人性”力量体系的钥匙,而这些力量构成了人的性格体系,同时他也发现了力量体系中的种种冲突矛盾。潜意识过程的发现,性格的动力学概念的发现,是彻底的发现,因为它们深入了人类行为的根源;这些发现使人震撼,因为没有人再能够躲藏在他外表的善意后面;这些发现又是危险的,因为人能够知道他自己和他人了,但如果有人真的要这样做,社会就会从根本发生动摇。 心理分析得到了成功与尊重之后,开始脱离它的核心,而去强调一般人都能接受的部分。它保留了潜意识的性欲驱使力,这确实是弗洛伊德曾经强调的部分。消费者的社会已经把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禁忌都抛掉了(并不是由于心理分析学的影响,而是由于社会结构中所含藏的许多因素)。发现自己有乱伦愿望,“被阉割的恐惧”,“阳具羡忌”,已经不再是让自己骚乱不堪的事。但是如果要去发现自己心理、社会结构里以及自己追随的领袖心中那些抑制的性格特征——诸如自恋、虐待狂、全能欲望、屈服、隔离、冷漠无情,无意识间对自己人格的出卖,自己的“真实”概念的不真实——如果要去发现所有这些东西,那倒真的成了“社会的炸药”。弗洛伊德所研讨的只是本能性的原我[注:theid,或译“本我”。心理分析学中认为是生命种种意欲的原始根源,自我的种种意欲和欲力的种种意欲,都从这里源出];这在当时已经相当让人满足,因为那个时候除了用本能观念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来解释人类的热情。但那个时候革命性的发现,在今天已经是老生常谈,本能学说在当时是一个必要的假说,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了正统心理分析学说的枷锁,阻碍了对人性热情的了解,而了解人性的热情,却是弗洛伊德的中心旨趣。 因此,我认为,以前把“心理分析学”认做是“本能主义的”学说,固然有道理,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触及心理分析的本质。心理分析所要探讨的是潜意识的欲望,是阻抗作用,是个人因自己的需要与期望而对事实产生的虚妄看法(转移作用),是性格特征中热情欲望跟自我生存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就是从这个修订过的意义上(虽然仍以弗洛伊德的基本发现为基础),我这本研讨人类侵犯与破坏的书,是一本心理分析的书——而既不属于本能主义派,也不属于行为主义派。 心理分析学家中的人越来越多放弃弗洛伊德的欲力学说,但他们往往没有用严谨而有系统的学说来替代;他们所用的“驱使力”概念,根基不够深厚,不论从生理学、人类存在的处境或社会概念上来说都是如此。他们往往用一些肤浅的观念——例如凯伦·浩内的“竞争”观念——而这些跟美国的人类学里的“文化模式”观念没有什么不同。另有一些心理分析学家——大部分是受阿道夫·梅叶的影响——则放弃了弗洛伊德的欲力学说,而构成新的学说,在我看来,是心理分析学的发展中最有前途和创造性的学说之一。他们主要的基础是对早发性痴呆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从这个基础,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间潜意识的过程有深入的了解。由于他们摆脱了欲力学说的影响——尤其是由于摆脱了原我,自我和超自我的概念——他们可以深切地描绘出两个人之间所进行的关系,和两个各自内在的情况。除了阿道夫·梅叶之外,这一派人士最杰出的代表是哈里·斯泰克·苏利文,弗利达·弗洛姆-莱克曼,和狄奥多·李德。在我看来,R.D.蓝的分析最透彻,他不仅彻底探入个人的和主观的因素,而且同样彻底的分析社会因素,他看出今日的社会不是清醒的社会。温尼克、弗尔班、巴林特和甘曲普等人也代表可观的一支心理分析学派,他们不再以本能的挫折与控制做为理论医疗途径,他们的学说与医疗法是“鼓励在真诚的关系中,自我的新生与成长”。某些存在主义者——如L.宾斯文吉——的著作,相较之下,在对于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描绘得不够严谨,往往用模糊的哲学观念来取代严格的临床资料。[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