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谢山

八大时中国不可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新路线

谢山



  现在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代,甚么都在迅速变换,要对这种环境加以正确的理解,(或说,比较接近客观现实的认识)我们只能勤加思索,从现实中去找出内在联系,用来检验自己所恪守的理论,这总是有益的。虽然这种思索,也许不一定取得有效的成果,但思索总比不思索好,即使是错误的,也可给别人提供一个参考──不必再向这方面去作徒劳无益的尝试了。所以我老是在想,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一起探索互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多方面的看法,这不是想力证自己想法的「正确」,而只是想对每条「歧路」都去摸索一下,以便找到那只「亡羊」。就算最后还是找不到「亡羊」,却也可得到了结论:「亡羊」不在那条「歧路」上。只要我们的目标(信念和理想)是一致的,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那么对于问题的提法,方式以及细节的分歧,就不应成为影响讨论的障碍。这是我对于讨论的看法。

  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情况,我手头缺乏有关的详细资料,只凭过去留下的一些模糊印象。我觉得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凭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确实恢复得很快,几乎在1950年左右,已恢复到战前水平,甚至像德日等战败国,也叨了美苏对立和「冷战」的光,从废墟中站起来了。但是恢复到战前水平和开始「二十年超过五千年」的科技发展,区别还是很大的。日本在1954年(1月至11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是由于朝鲜停战,美国对日军事订货剧减引起的。在这次危机后上台的鸠山内阁于1955年12月提出「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以后1960年7月上台的池田内阁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的「飞跃」大概是从五十年代后半期才开始的。西德的发展是快的,但曾出现几次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第一次是1952—1953年,第二次是1957—1958年,第三次是1961—1963年,此后又有一次,以后1974—1975年发生了战后最严重,历时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法国在战后发展也是较快的,但是海外殖民地已纷纷独立,1954年奠边府战败后撤离了越南,而困扰了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七年战争终于在1962年结束,曾被认为是戴高乐的一个成功,因为脱离了战争,便可全力进行经济建设了。这样看来,法国的真正发展似乎是在六十年代初了。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执牛耳的。但在战后至五十年代,已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1948—1949年工业生产下降10.5%,1953—1954年,下降了10.2%,1957—1958年比1956年12月下降了14.3%,超过了前两次衰退的幅度,1960年又面临新的经济震荡。英国这个古老国家在战后的发展比起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来缓慢甚至停滞。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这个现象便不意外了。至于说到亚洲四小龙,在五十年代,更是闻所未闻。新加坡是1959年成为英属自治邦,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才完全独立,经济大发展想当在此以后。南朝鲜在1953年停战后,经济发展缓慢,整个五十年代后半期,增长率每年平均为4.4%,进入七十年代才发展较快。香港在五十年代的发展并不大,失业严重。六十年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香港成为其补充军需和转运的主要港口,经济才开始较快发展。台湾的情况,过去中国大陆是缄口不谈的。蒋帮逃跑时,席卷去几十年在国内所搜刮的财富(包括金圆券时期向资产阶级掠夺的)加上美援,力量雄厚,但主要用于军事,加上二.二八事件后,和台湾人民的矛盾很深,「土改」还有待进行。虽缺具体数据,武断一些说它在五十年代发展不大,也许不会离现实太远吧。综上所述,在五十年代前半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发展,但还远未达到如今的令人瞠目的程度,至多是大发展前的酝酿阶段。偶然翻阅到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中译本前面的「选编者的话」,「五十年代末,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次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个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猛烈的发展」,这句话也许是简括说明了资本主义的近期发展主要是从「五十年代末特别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未来的冲击》成书于1970年,正是这十年的科技突飞猛进促成这书的出版。

  以上是说明在1956年时,资本主义的吸引力远没有今日那么诱人。而在当时预计它在一二十年后将有飞跃而抢先,那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高也不是完全忌讳的,例如大跃进时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口号便是很坦率地承认我们这里落后了。这里初提「15年赶上英国」(把赶美的任务让给苏联。后来15年一度改为10年,再过几年,这个口号便绝口不提而成为笑柄了。)那时认为我们的发展速度比他们快,如按每年生产增长的百分比计算,大概至少是他们的三四倍吧,(不计「放卫星」那时的「火箭速度」)这样15年赶上去,就是承认已落后了半个世纪多了(这样的承认并不丢脸,因为英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那时已近二百年了。而中国就算勉强从失败了的洋务运动算起,〈其实真正的资本主义发展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不过半个世纪,那么落后半个多世纪怕甚么?)那时的认识是我们起步迟,但速度快,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不久就可追上超过,所以根本不会考虑要走它的路。还可以再转过身来看一下:苏联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它的工业却在战争的迫促下有了很快提高,战争到了最后一二年,战线已逐步从苏联境内移到德国境内,使后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很快提高。胜利后又从战败国,占领地攫取了大批设备、物资,而且还从卫星国榨取了不少物资。如哥穆尔卡1956年在波共中央全会上谈到的,苏联以低于成本价向波兰购煤。这种现象,不只是在波兰。因此,它在战后的恢复自然很快,而大战胜利也鼓舞了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不少改善。1952年在这里放映的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情调已类似好莱坞片。虽然电影未必反映真实,但配上官方各种各样的宣传,诱力还是不少的。这就是说,在当时人民的头脑中,采用苏联的方式,就可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资本主义二百多年的成就,那时是只能见到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的成就和不断出现的危机,还不可能看到电子技术普遍出现后带来的生产飞跃。人民的头脑正是由领导者所灌输的,而当时领导者的认识也只能局限于此,因为大规模电子技术的应用还未出现,而「垂死阶段」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绝不会产生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超前」思想。还要考虑这么一个现实:即那种社会模式取得胜利才不过六七年,还处于「上升」时期,经济恢复的成就是不容否认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能有个别失误,但总的来说,成绩是巨大的,这是走在斯大林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这种经济模式所产生的缺陷,那时还未暴露,(更谈不上充分暴露)那么为甚么要舍此另图呢?

  对1956年双方的经济情况略作比较,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使一方远胜于另一方,而另一方是否必须抛弃原有的经济模式而趋之若鹜呢?这不是想不想或愿不愿的问题,还有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如无「可能性」,则愿望也只能成为妄想。过去在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时,认为「投靠帝国主义」,那一定能博得资本主义国家的青睐,其实这只是形式主义的推论,而不切实际的。现在人们只看到一开放,外资就滚滚涌来,在东南亚也是如此。但40年前又是一个怎样情况呢?当时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国家有那个不是靠美援过日子的?二战后殖民地的独立,开辟了资本主义的新市场,无论是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展开在资产阶级前面的是一片广阔天地,与当今的流动资本无处投放,市场已变得狭窄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方面。另方面要注意那时正是冷战时期,杜勒斯在挥舞大棒。中国不是南斯拉夫。情报局事件曾使美帝等认为可以在「铁幕」中打进一个楔子,所以为了反苏而给了南斯拉夫不少援助。中国就不同了。解放前夕,美帝等也存在幻想,而回答它的是「一边倒」,抗美援朝的三年战争,不但中国将美帝视为头号敌人,对方难道不也是这么看的吗?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叶利钦在苏联瓦解后所干的一切,分明是很能博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欢心的,然而叶利钦至今还在埋怨资本主义国家对他的许诺多,实利少。那么设想在五十年代那时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许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坚闭大门呢。(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1日开始,谈了10多年,谈了多少轮?直至1971年乒乓外交时才取得突破!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末恶化,无论中美那一方都未出现「接近」现象,何况1956年还正处在「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时期!)设想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我们自己国内也可以走嘛。资本主义早已国际化了,想关起门来走自己的资本主义道路,真是异想天开了。近1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主要是吸引外资,如单靠自身力量,很多事都干不成。如在40年前,想退回到资本主义去,那连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完不成,不要说新技术新设备,连生产都无法提高,这点领导层是应该清楚的。问题还不仅限于此。在五十年代前期,我们行事还得看看「老大哥」的脸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百个工程项目是靠它的。冷战中双方阵营的对峙,主要力量还得靠它的。离开了它,走另一条道路的后果是可以预料的。尽管匈牙利事件和捷克事件发生在八大以后,但这一必然的后果,当时并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那个年代,谁要产生那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

  以上还只谈到客观形势和条件可能性等,还没接触到史大林主义的统治方式。在那种制度下,最后决定权只能掌握在一人手中,在未取得政权前,领导层内部的「民主」可能多些,胜利后则日趋缩小,最后只能集中于个人。毛自己也承认连刘在他面前都不敢说话,因此设想在八大提出另一条路线是难以想象的。何况所谓高饶联盟的路线斗争才是先几年的事,而且就在八大前夕,毛正批评了农业合作化中的小脚女人!我在12月22日补充信中说到:一条路线要有纲领有组织,在那样严密控制,缺乏民主的一个党组织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像走资本主义道路那样的大事,即使对工作方式方法,建设的速度重点等有不同意见也不允许的。庐山会议上,一个「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成为一条「万恶不赦」的大罪状。说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那就不是「无产阶级性」了,那就是「路线错误」了,路线错误就得撤换领导,问题提到这里,就异常尖锐,变成你死我活的鬬争了。所以我在那封补充信中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无论从客观条件,或主观思想上都不可能出现的。(也可另换一个角度来设想,假如八大真有那么一条新路线,那么在以后的党内斗争中应见到它的行踪:在庐山会议上,在大跃进后几年「自然灾难」中,在清理文艺战线中,都是只见毛在指挥若定,而不见有任何对抗力量,这也可说明党内还未形成一条对抗的路线了。)也许有人认为政治上突然转弯,恰恰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特征。斯大林的德苏协议和毛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不妨再给加上一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的,这些都是急转弯。但是:第一,决定是出于最高领导者,不是第二人可以擅权;第二,那时已出现了危机,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芦沟桥事变以后。尽管红军战士对扔掉红星换上青天白日而悲愤,但日军的侵略进攻可以给事件涂上一层保护色。而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浩劫后,全国经济已临崩溃边缘,群众对旧体制已深恶痛恨,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然而在此之前,邓还是先布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推翻了「两个凡是」,以及撤换了一批领导,跟着又作出彻底否定文革的《历史决议》。以后在进程中,还出现过几次反复,直至1992年初邓南巡后才底定。八大时,中国经济未出现危机,毋宁说正是处在五年计划的胜利进行曲中。(大跃进及以后的文革确是急转弯,那都是最高领导者发动和亲自领导的,不过那不是遇到经济危机而却是政治危机,即联共二十大以后的反对个人崇拜的冲击波和大跃进一连串失误引起的威信下降。)

  在斯大林主义社会里,不能忘了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宣传了几十年的共产主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而胜利了,恢复国民经济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又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心,土改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了,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已于1956年初锣鼓声中胜利完成了。在这样的胜利前面谁会想到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呢?

  以上已从各方面分析了八大前夕的形势,但似乎还有一点未谈清,到底「走资本主义道路」指的是甚么?六七十年代,此词似乎是不解自明的。例如养几只鸡,生了蛋去卖,或在屋旁种上果树,卖些果子,都被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这些笑话不去说了。又如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设备、技术,难道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了吗?如果要循名求实,那只有把所有制改变为私人所有制,才是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仅仅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当然不免要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甚至受支配,但是国内还是可以保存原有的社会体制。从这一点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根本谈不上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影子。那些所谓「异端」,都不过是想在斯大林主义的模式内提高生产,丝毫未涉及改变体制的问题。就算某种措施和原来的传统方式不同,但既未改变所有制,更未改变政权形式,何必为此而张皇失措呢?(有人以为这是萌芽,也许是吧,但要它成长,还需要外界条件,不是可以「自然生长」的。一粒种子种在冰雪里,也会抽芽?当一切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国家手里,个体农户能有大发展吗?)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显然不同了。当人们在谈要建立现代化企业时,甚么是「现代化企业」?说坦率一点,就是资本主义企业。于是股份有限公司便粉墨登场了,随之股票市场等也熙熙攘攘,盛极一时。这是几十年前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能够梦想的吗?但是我们还得注意一点,尽管经过了初期的「劳动致富」,继之以「多方经营」,甚至非法图利,人民有了些「积蓄」,但想掌握那么庞大的国有资产,毕竟还是力所不逮,于是股份公司中便出现了法人股、国有股。(目前还不能上市流通)这不是传统资本主义中的范畴,而是中国的特色。实质上,这就是官僚(干部阶级)转化为新资产阶级的途径。这样所形成的资产阶级与古典的「第三等级」的成因不同,它不是自然成长的。而这恰恰是斯大林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一个特征。对这种现象暂不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现在只是指出一点,从原来斯大林主义模式改走资本主义道路时所出现的新资产阶级,其主要部分和原有的老资产阶级是根本不同的。这样大规模的阶级变动,在1956年是不可能设想的。(那时恰恰是消灭了原有的资产阶级!)


199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