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吴季严

沉寂的欧洲

——打破正在形成中的不合理的欧洲均势
吴季严

(1944年4月1日)


  〔说明〕本文刊载于《好学生》第四期,1944年4月1日出版,署名:西岑。


   由德黑兰会议到现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快要过去了!我们原期望这次的会议能以在同盟国之间造成一种团结互信的空气,替加速围攻纳粹欧洲堡垒的军事行动,准备下一个必要的政治前提,使希特勒争取喘息时间的计划为之粉碎;但照最近几个月的形势看起来,我们应该坦白的讲,这期望似乎已有几分近于落空了!

   目前全世界的人民都在伸长着颈子盼望早日打倒袖心国,早日使战争胜利结束。这不仅因为想早点脱离战争的痛苦,并且担心战事一变成拖延形势,难免不致中途生变。怎样才能使纳粹德国早日崩溃呢?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路线,以同等兵力从东西两战场同时下手,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是毁灭纳粹作战机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的存在,希特勒是不会倒下去的,欧洲的战事是不会提前结束的。

   我们之所以对眼前形势表示不耐,便是因为眼看着实现这一条件的政治氛围,是如此的越来越暧昧:德黑兰会议决定组织的欧洲顾问委员会,这几个月以来简直没有下文了!地中海委员会也随着南欧两半岛军事行动之搁浅而搁浅了!半年以前,成为联合国统一作战之暗礁的尚只有波兰问题,它使英美与苏联之间的芥蒂逐渐表面化起来;半年以后的今天,意大利问题和法国问题又在英美两国间“春云渐展”了!九个月之前,英美尚能响应苏联在东线的奋战,陈兵于西西里岛,来拉住希特勒的一只脚;九个月之后,尽管东线是如何的锣鼓喧天,英美索性按下兵来,从容不迫的谈判战后救济问题,战后币制问题,战后民用航空问题,甚至还预备再回过头去,重新商谈一下大西洋宪章问题,好像希特勒已经不堪一击,目前尽可以“好整以暇”,不忙讨论什么加强军事行动的计划了。

   人们看见德军最近在苏境一再败退,克里米半岛将继敖德萨之后陷落,苏军已越过边界,攻入了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国境,或许以为纳粹欧洲堡垒的动摇崩溃,真乃指日可期的事。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无论是罗斯福总统,或是邱吉尔首相,都不会真的如此设想的。希特勒之所以从东线撤兵,与其说由于军事上的不能支持,毋宁说是由于追逐下列两种政略的战略的目的:第一,他是想用将军队撤离苏境的办法,使苏联有可能作短时期实际退出战争之考虑,那他便可以利用这一夹隙取得政治攻势上的主动地位;第二,他是想将久已疲敝的东线大军,撤到“欧洲堡垒”的后面去,重新编组为强大的预备队,以为未来政治攻势之后盾。我在去年十月间的一篇文章中即曾发出过这样的警告道:“实则今夏以来德军在东线之后撤,未可全视为溃败之征,证之以苏军历克重要据点而无大批军实之卤获,可知德方系为追逐某种政略战略之目的而实行有计划之撤退。”并且在那同一篇文章中,我指出德军相继自基辅、斯摩棱斯克撤出,尚只是完成了它的“第一期撤退”的工作,以后还会视同盟国间政治关系进一步的演变,来一个“第二期的撤退”,将全军退到“攻苏战争未爆发前的边界去”。照现在的形势看起来,我半年前所作的预测,竟是“不幸而言中”了!

   何以说是“不幸言中”呢?因为在“西线无战事”的状态下,德军全师而进,苏军按照预定计划推进至卡逊线和喀尔巴阡山脉以后,便会转过头去,致力于南起黑海北迄波罗的海之纵深国防线的构筑,假使政治上没有新的开展,欧洲战事便有可能变成拖延的形势了。

   何以说是“不幸言中”呢?因为在目前条件下,一种本来不可能且不合理的欧洲均势正在形成过程中,这局面不打破,希特勒争取喘息时间并在政治攻势上取得主动地位的计划,便有可能“如愿以偿”了!

   本来所谓均势的形成,是由于两种各不相下的力量遇到一起,彼此都不能前进,便只好彼此都站住。倘若某一方的力量大过对方,则对方自然立不住脚,所谓均势也自然无从成立了。

   拿纳粹德国眼前的实力和同盟国全部实力之总和比较起来看,简直可以说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照普通力学的原则来说,所谓欧洲均势万无形成之理。但政治力学究不同于机械力学,我们却明明看见这一不合理的均势,确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同盟国间若没有政治问题在中间作怪,则力量相加的结果,自无疑的会对纳粹德国取得压倒的优势;现在却因为政治上的不协调,造成了同盟国间军事上各行其是的局面,于是力量对比的天平秤上,不能把代表纳粹德国实力的法码放在一端,而把代表同盟国各国实力的法码一古脑儿放在另一端;恰恰相反,就东欧形势言之,这天平秤上,一端是纳粹德国的法码,一端是苏联的法码;就西欧形势言之,一端是纳粹德国的法码,一端是不列颠帝国的法码……经过这种个别对比的结果,于是本来不可能且不合理的短期畸形的欧洲均势,居然取得了可能存在的根据,这便使得我们不能不予以充份注意,且郑重考虑其可能产生之一切后果了。

   说苏联目前攻势顺利,会一鼓作气的越过卡逊线和喀尔巴阡山脉以直扑纳粹的欧洲堡垒,这是“书斋政论家”的幻想,在西欧新战场未开辟之前,她如何肯冒一切重大损失来独当纳粹德国的“困兽之斗”?说英美联合的空中攻势可以使德国作战机械解体,这有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英国前年遭致德机狂炸的经验可为反证,倘若没有政治协调的前提,使同盟国“分进合击”的战略计划重趋积极,希特勒大可以缩在欧洲堡垒的后面度过一个风平浪静的期间,这一可能性,至少在理论上我们是无法加以排除的。

   希特勒若果真能在同盟国政治发展的夹隙中,取得一段或长或短的喘息期,那他无疑的将可以重新编组其经济军事之实力,作为未来政治外交斗争中待沽之“奇货”。这种奸谲的诡计本未必得售,但同盟诸国若看不清这一可能的前途,忽视这一前途的政治严重性,则上述不合理的均势状态,难免不因盟邦间力量与方位之不配合而或久或暂的实现出来,到头来还是会要轮到我们自己自食其苦果的。

   从政治上阻止这一不合理的均势状态之实现,这在目下比前此任何时期均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第二次的德黑兰会议必须及早召开,不能再让眼前的癫痫状况继续下去。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