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吴季严
德奥合并后欧洲局势之展望
吴季严
(1938年3月23日)
所谓国际条约的尊严性,在东方在西方都遭受了空前的蹂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远东和欧洲暂时稳定局面的两大支柱,华盛顿条约和凡尔赛条约,业已先后成为废纸,现在这废纸堆中又新增了一束圣日尔曼条约。
本来德奥合并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风云扰攘中,因梅特湟的倒台,奥匈帝国的解体,那时日尔曼民族曾有组织统一联邦的酝酿。只是因为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资产阶级互争联邦的领导权而各不相下,故以普鲁士为中坚的德意志帝国组成时,奥国卒屹然于此新兴帝国之外。此后奥国国势日益式微,迄大战前夕,德国的吸引力已使这颗卫星有逐渐脱离其独立运行的轨道的趋势。直至大战结束以后,德奥关系方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时取得胜利的协约国,为得防止德国势力重新膨胀及不使其再有机会向巴尔干半岛问津起见,卒采取了德奥隔离的政策。不仅凡尔赛和约中有保障奥国独立的条款,并且圣日尔曼和约中也规定下了不许与德国合并的明文。在过去这几年中,巴黎和伦敦政府且会不时予奥国以财政上的援助,好使她不必依赖柏林而可以渡过难关。奥国之能以维持这样多年的“独立”却不能不归功于战胜国列强之苦心孤诣!
希特拉当权以后,这种局势便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怀有重建“第三帝国”野心的纳粹党领袖们,他们很懂得运用拿破仑的策略:他们要时时拿对外的新胜利来巩固其内部统治。所以始则陈兵于莱茵不驻兵区域,从事实上将凡尔赛合约撕毁;继则企图利用奥国内部国社党人的暴动,以及德国国防军的武力;双管齐下地来强制废弃圣日尔曼条约。假使不是罗马即时调遣黑衫军集中到意、奥边境,也许圣日尔曼条约那时就成了陶尔斐斯的殉葬品了!
在纳粹党人眼中看来,没有奥国便没有“第三帝国”,这理由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这是他们向巴尔干半岛前进的一个阶梯;第二,奥地利和比勒斯劳配合起来,恰形式一个钳头可以将捷克斯拉夫的头部紧紧钳住,这样一来波希米亚的丰富矿藏,便可以攫为己有了。经过一次的失败,使得希特拉深觉遂行这一“任务”有预先从外交上布局的必要。
与奥国问题有深切关系的,主要的自然是英、法、意三国。这次奥国被并之后,黑衣宰相欲表示一种漠然的态度;英国舆论界虽哗然,可是张伯伦政府在接到这一消息的最初瞬间似乎就很镇静;只有法国政府最感震动又最感无法应付,她于事变发生之后,居然慌乱的向罗马伸出手去,这可以见出她的窘态。由这些地方都可以证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外交政策之成功。
德奥合并未受到意国的反对,有些人以为这乃是慕沙利尼报答希特拉过去未反对他侵占阿比西尼亚之德,其实这是极其皮相的观察。希特拉并奥计划在他不久以前和慕沙利尼会晤时,业已取得慕氏之同意,这是很可信的事。但德奥一经合并,意国便直接与强德为邻,为慕氏计,此可虑者一;德国有了一条到巴尔干半岛的通路,将来难免不因利害关系而引起冲突,此可虑者二。基于何种压力,使得慕沙利尼不能不撇开这两重顾虑呢?这是很值得加以深究的问题。如果说慕沙利尼会以希特拉的口头保证为满足,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事,同样如果说慕氏会甘心把巴尔干半岛进出的自由,拱手献给德国,而自己却“在欧洲以外从事活动”如三月二十日哈瓦斯电所传的那样,亦难以使人置信。意国尽管基于必不得已的理由,不能不同意希特拉合并奥国,但对于巴尔干半岛问题,不见得便肯放松。例如:与意国隔海相望的南斯拉夫,无论如何慕沙利尼是决不肯松手的。在我们看来意国之所以不能不把这些威协暂时置诸估计之外,盖因欲避受眼前更重大的更基本的威胁故。原来英国自从张伯伦当政以后,无时不在暗中进行对德国的拉拢,因为只有拆散柏林、罗马轴心,才能使动摇中的地中海霸权复趋于稳定。希特拉有了这一张牌拿在手里,自然不患慕沙利尼不在奥国问题上让步屈服了。假使慕沙利尼不肯就范,希特拉很可以坦白的告诉他:德国今后计唯有重新考虑其外交路线,将开向罗马之门改变方针开向伦敦去。慕沙利尼是很能懂得这一威胁的实际意义的。如果英、德马上开始亲善的谈判,张伯伦对于奥国的独立是决不会感觉兴趣的,孤立的意国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希特拉并奥之举呢?是则不仅不能保持奥国的原状,并且连西班牙问题以及平分地中海霸权的问题也都没有办法来压迫英国继续让步了。正是在这一严重的压迫之下,使得慕沙利尼不能不停止对奥国的援助,于是希特拉向维也纳进军的计划事实上巳排除了一大半的阻力。
其次我们再看希特拉并奥之前的另一外交活动。如果真有人相信张伯伦的声明,以为希氏并奥举动英国事前真的是毫未与闻,这便未免太老实了!当褐衫军向奥国边境进发之前夕,德外长里宾特洛甫氏正在伦敦与张伯伦、哈发立克斯等促膝谈心。希特拉过去巳受过一次失败的教训,这次如果不事前征得英国之同意,他决不敢再来一次孟浪的举动。据路透社本月十一日的伦敦电讯告诉我们:
“昨日(十日)英外部大臣哈法立克斯与德外长里宾特洛甫会谈时,就英国对中欧所取之态度有所说明……众信英政府与德谅解之热望,并不亚于与意获得谅解之企图云。”
我们应该注意,奥国的独立,正是在英国政府“有所说明”的这段文章中断送了的,果然经过这次的谈话以后,希特拉对于奥国问题便采取了急转直下的解决方式。事变发生之翌日,张伯伦且公开声明:“德奥合并乃日尔曼民族自己有权决定的事”。照这种情形看起来,张伯伦政府事前会同意于希特拉的举动,乃是极其明显的事实。英国为什么肯听任希特拉在中欧横行直撞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我在上文已经提及。英国若要拉拢德国,不花费相当的代价是不能成功的。将旧日德国的殖民地返还德国吗?这一层必然会引起有关系的各自治领的反对。倒不如把吞并奥国的自由,献给德国,来得手段高妙。一则这份不菲的礼物可以买得希特拉的欢心;再则让希特拉向欧洲东南部去驰骋,俄法固然头痛,意国也未必便能安枕,在这种情势之下,利用欧洲大陆的矛盾,更埋头把帝国的军备加紧充实起来,以后在欧洲的决定发言权,谁还能够出来否认?故张伯伦的这一理想,实符合于大英帝国的传统外交精神,我们如果想创造一个和平阵线的圈子,套在大英帝国的头上来范围它,这只是证明我们的愚蠢罢了!
通过这些微妙的关系,希特拉一面向意国表示,愿以实力援助慕氏对西班牙的政策;一面向英国表示,愿保证捷克的安全,于是并奥的外交步骤便全部成功了。得不到英、意合作的巴黎政府,这时除震惊失措而外,只好坐视圣日尔曼条约成为废纸。她不仅不能制止德国武力并奥,并且因这一事变而产生的欧洲新形势,有刺激其内部政治关系发生变化之可能,这一层我们且留待下文去分析。
我们知道希特拉吞并奥国这仅只是德国势力向外膨胀起点。当希特拉既到维也纳以后,国际局势之紧张,较之德国国防军初向奥境挺进时为尤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纳粹党人的眼光,不仅一向注视着奥地利,并且早也就虎视耽耽的向着捷克。捷克是一个著名的军火国,波希米亚出产的煤铁,更足以使人眼红,何况要取得罗马尼亚的石油和乌克兰的小麦,捷克更是一条必由之径。但捷克问题究不像奥国问题那样简单,他虽不是德国的对手,但他究竟是一个有近代防御设备的国家,再加上地形的险要,很可以使他发生第一次大战,初起时比利时所曾发生过的作用。不管他和法国及苏联所分别订立的互助协定,是不是能立即见诸实施,但战事牵延若干时日之后,谁能料定事态的新发展呢?这是希特拉所不得不特别顾忌的。苏联尽管没有决心以实力援助捷克,但苏联所进行的准备步骤希特拉自然是不会忽视的。当波兰和立陶宛的事件未发生以前,路透社曾传苏联有向波兰商议假道的消息,后来这事虽然没有下文,但明眼人可以看出,立陶宛之屈服正是苏联和波兰业已成立某种默契的旁证。立陶宛和波兰断绝邦交为时巳久,若果不是苏联站在他背面,这种僵局便连一天也不能维持。这次在立陶宛未被屈服之前,苏联公然向之表示“爱莫能助”之态度;于其既屈服之后,复对侵略者无一字之指摘,这岂不是很值得深思的事吗?虽然波兰驻美的外交代表,会宣言此举在于隔绝苏联向德国进兵之路,但这只是一种外交上的弥缝,其实德国占领捷克以后,波兰便陷于三面包围之中,他又何常愿意坐视呢?好在苏联已经声明,苏捷互助协定之是否实施,须视法、捷协定是否实施以为断,只要法国肯公然出头,那时波兰划一条走廓给苏联,也不必害怕开罪德国了。这对德国虽然尚不是现实的威胁,但希特拉却不能不把这种威胁的可能性放在估计之中。故一般讲来,捷克问题会以一种妥协的形式暂时结束,似不致引起燃遍欧洲的战争火焰。因眼前不仅法、苏没有决心以武力制裁侵略,便是希特拉也尚不敢认真挑动战争。
奥国问题,就其对国际而言,业已成为过去。假使捷克问题亦因其自动作某种让步而成立妥协,此后欧洲的一般局势将会发生何种新的变化呢?
我们很有理由可以作这样一个大体的推断:所谓集体安全制,所谓国际联盟,均将从此咽下最后的一口气。此后一个时期,欧洲将环绕缔结四强协定这一中心问题而活动。英国的张伯伦政府,已在着手导演这幕悲喜剧。意国已表示愿意“搭班”。德国把中欧的事布置出一个头绪以后,也会要求粉墨登场。剩下的只是一个与苏联订有互助条约的法兰西小姐。这幕悲喜剧如果没有一个女主角是不能演得出色的。法兰西小姐是不是会出来一显色相呢?我们根据法国内部的政治情形来考察,似乎没有理由作出否定的答案。
多年以来法国的外交政策在基本路线上始终不能脱离英国的影响。在艾登辞职张伯伦彻底改变外交作风以后,法国议会里业已引起严重的争论。上月二十一日哈瓦斯社的巴黎电讯告诉我们法众院已有很多议员“主张法国当与英国采取同样态度。”佛兰亭这一派人且公开主张与英、意缔结联合阵线。由奥国事件所直接引起的紧张局势,使法国暂时处在一种震惊惶惑的状态之中,但这一紧张局势稍为弛缓下来的时候,法国内部必将因重新检讨全部外交政策而引起政局的变化。所谓集体安全制,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上蜃楼,法国如果不愿意张着惶惑的眼睛坐视欧洲风云之变化,则她势不能不追随英国之后以亟图补救。故我们可以大胆预言,莱翁勃伦内阁的倒台乃只是时日问题,继之而起的或为过渡性质内阁,或为佛兰亭直接组织的内阁,这些都无关重要,总之,其基本外交路线必将有重要的改变,法、苏协定也必将在这一改变中实际告一结束。
主观的幻想决代替不了客观的现实。当纳粹党人的侵略路向尚未判明之时,法国对苏联所签订的互助协定,固自有其保持的必要。但如果希特拉的东进政策能够解除法国疑虑达到某种程度之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是决不会将他们的运命继续和苏联束缚在一起的。在欧洲,法国决不能和英国分道扬镳,我们分析法国政局动向时,永远不能忘记这一点。
一九三八,三,二三于汉囗。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