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独清

“哼”

王独清

(1939年1月21日)


  〔说明〕本文刊载于1939年1月21日《申报·自由谈》(上海版),后转载于1939年2月4日《申报·自由谈》(香港版),署名:斗勤。


  说了“是”,便想起和“是”对立的方面,那便是:“哼”。

  “是”是在下的人对在上的人说的艺术,而“哼”却是在上的人对在下的人说话的艺术。

  依然是现在“满洲国”底老祖宗的清朝,发挥这一艺术最为十足,下属要是对上司说话时,上司总要答应一声“哼”。你向他告事情,他“哼”;你给他上条陈,他“哼”。这艺术底作用可以表示在上者的威严,也可以表示在上者不屑。而最紧要的是他有意思却不说出,要你猜着他底意思去做。是你要送他贿赂,那便表示了他本不一定要那样,却是你自己寻上了他的。

  这“哼”和“是”,便造成清朝的天下。——我们可以说:上“哼”下“是”,便是政治!

  这艺术是不是入了民国便消灭了呢?据我看来,是没有的。譬如罢,十多年前,民众向政府建议,政府不说话,其实便等于“哼”,意思是:“你们也有权来管我们底事?”学生向政府请愿,政府也不说话,其实也等于“哼”,意思是:“你们也敢来问我们底事?”不过这回“哼”的结果是军警开枪。一批请愿的人被打死了,政府虽不说话,其实还等于“哼”的艺术在处理着一切。

  后来要人们底嘴里是不是还在“哼”,我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哼”的艺术越发高妙,越发普遍,却是事实。

  至于不说出意思,而要你猜着去做,那种传统也没有改变。我们只要有看过去每一件甚么大事,要人只轻轻“哼”一下,甚至并没有响,许多人便张罗起来,便是证据。自然,要是张罗得不好,要人是要发脾气的,但任然是不动声色,而是一“哼”。不过这一“哼”,那时张罗的人还来不过“是”一下,便被踢开了。但这却不过是暂时的,那些人下次尽□机□再去听新的“哼”。

  这些,说的都是对内的事。说到对外,那便倒了过来,一向对人“哼”的人却成了不敢“哼”了。

  不知道是中国传染给外国的呢,还是外国原来也是这样?洋大人对于中国,也很懂得用“哼”的艺术。自然,那是洋货,和国货有些不同,但“哼”的本质却总是一样的。而且洋“哼”和国“哼”也搭得很适合,那“秩序□”也往往和我们一向完全自家用的差不多。

  这都说的是过去。说到现在,——可惜仍然还可以举出实例。

  又不能不带累汪精卫先生了。近卫一“哼”,汪先生赶紧便“是”,而且还“是”出了那“哼”中没有“哼”出的话,但是事实也真残酷得很,接着“外务省”却又发言道:“如汪氏以为近卫之声明系因日本在华遭遇军事上困难而发,则系见解错误。”这是说:你张罗得不好——这一“哼”,汪先生真大有被踢开之势。自然,要是汪先生愿意“是”的生活,还尽有机会再听新的“哼”。

  代替“是”的应该是“不”。“哼”一遇到“不”便会化而为“哦”。这个“哦”,意思便是:你们才是欺侮不得的!跟着这一声来的是张起了嘴巴,——我们要着的就是那些嘴巴张得再也不合拢来。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