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泰德·格兰特
斯大林另辟蹊径——英美帝国主义担忧苏联胜利
泰德·格兰特
(1942年3月)
写作时间:1942年3月
出处:《社会主义呼吁》,第4卷,第6期(1942年3月)
翻译:汉文成留侯 校对:汉文成留侯
在纪念红军成立24周年的第55号指令中,斯大林的讲话表露出新的意向,令已经对其政策反复无常感到震惊的国际社会再次困惑。在讲话中,斯大林似乎发现了德国人民和希特勒之间的区别。他说:“将希特勒的集团与德国人民和德国国家等同是荒谬的。历史经验表明,希特勒们来了又去,而德国人民和德国国家则长存。”
这一言论与斯大林及其支持者近几个月的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战初,克里姆林宫领导人虽未发布国际主义号召,却勉强将纳粹与德国民众区别开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斯大林的宣传逐渐与“民主盟友”无异,甚至变得更具民族主义色彩,以至于自由派和左翼工党人士也发出抗议。斯大林的国家沙文主义达到了一个象征性高度,《红星报》头版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被“消灭德国侵略者!”所取代。在官方的《世界新闻与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一篇典型的言论:
“德国人民如何能不为这些可怕的罪行付出代价?如果有人说:‘德国人民与这些凶手无关’,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人民如何证明这一点?毕竟,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参与了这些行为,而不是个别极端分子。”
没有国际主义的呼吁
斯大林对德国人和纳粹的区分,是否模糊地重拾了列宁的传统?答案是否定的。整篇讲话中没有一字提及社会主义或国际主义,也没有号召德国工人和士兵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欧洲和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所保证的对投降德军的宽待显得无足轻重。英美帝国主义对敌军也不过如此。对于被斯大林的宣传引导,认为自己是在抵御又一次“凡尔赛”的德国人而言,这种急转弯无法一夜间获得回应。此前的宣传使得德军士兵对红军的推进进行了绝望的抵抗,甚至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仍不动摇。
斯大林的战争目标并非摧毁法西斯
斯大林的讲话暗含了向“民主国家”发出的信号,威胁可能与德国国家缔结和平,甚至形成另一次苏德联盟——不一定是与希特勒,而可能是与德国军国主义者的联盟。
斯大林曾竭尽全力避免与希特勒冲突,现在同样会乐于恢复德俄合作政策。任何条款、条约、同盟——斯大林唯一关心的就是保住俄国统治阶层的特权和权力。
斯大林的战争目标已不再是摧毁德国,甚至不是消灭德国法西斯,而只是恢复1940年的苏联边界。他表示:“我们的解放战争很可能导致希特勒集团的瓦解或毁灭。如果真是如此,我们会欢迎这一结果……” 注意,他只是“欢迎”这一结果,并不认为推翻德国法西斯是全球人民争取自由的必要一环!
资本主义媒体的警示与盟友援助的缺席
冷静的资本主义媒体比大多数工人更清楚地看到了斯大林的警告并理解其含义。《经济学人》在1942年2月28日刊文指出:
“……社会主义圣地的领袖号召其人民进行‘爱国战争、解放战争和正义战争’,却未提及任何国际主义、工人阶级的全球团结或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这听起来就像是天使加百利用黑管吹奏末日号角。斯大林以最不妥协的语言重申了苏联人民的战争目标:从外国侵略者手中解放苏联土地,而苏联的土地则被仔细列举: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卡累利阿。如果在驱逐侵略者的过程中俄罗斯人能击败德国的‘法西斯集团’,那就更好了——但斯大林并未将此列为战争目标。除此之外,斯大林和俄国人民对德国人民或德国国家无冤无仇。”
帝国主义对苏联胜利的担忧——斯大林未提盟军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在讲话中未提及任何“民主盟友”。没有向“伟大的战士丘吉尔”致敬,也没有提及联合国家对人类最大威胁的英勇战争。去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曾自豪地宣称:“我们现在拥有盟友,与我们一道反抗德国侵略者。”去年11月,斯大林还向苏联民众保证其外交政策不仅会带来物质援助,还会带来“第二战线”,他说:
“毫无疑问,欧洲大陆很快将出现第二战线,这将大大减轻红军的抗敌负担,对德军不利。”
但在最近的讲话中,斯大林未再夸耀英美盟友的“益处”;他反而警告苏联民众必须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击败侵略者。他说:“德国法西斯军队直接得到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芬兰军队的支持。而红军迄今尚未获得类似的支持。”
正如我们一贯指出的,丘吉尔和罗斯福对苏联的援助微不足道。与俄罗斯人民所做的巨大牺牲相比,西方援助简直是侮辱。英美统治阶级的政策始终是寻求苏联的削弱和德国的消耗,以便到1943年可以轻松战胜德国。在这一政策下,苏联被迫单独承受了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机器的压力。
即便是共产党也承认,“过去三个月,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承诺仅履行了不到50%。”此外,温德尔·威尔基最近的一份声明更加发人深省,他说:“我对苏联真正赢得战争不抱信心。我也确信,如果苏联赢得了战争,美国对那种和平状态不会感到满意。”
他们的计算因俄国工农无比英勇的抗敌精神而被打破,希特勒也未能实现其目标。而此时,英国和美国资本家则一边积累力量准备在1943年击败德国,一边冷眼旁观,口头上同情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但却让苏联在战斗中不断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