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叶的波兰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和小说家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Maria Konopnicka)和她的创作,是占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远在19世纪70年代,她的诗歌最初在刊物上发表时,便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波兰著名的小说家亨利·显克微支当时就曾经这样写道:“在《图画周刊》第29期上发表了一首多么美妙的诗。……我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正象阅读所有刊物上发表的诗歌一样,是怀着一种轻视的态度的,可是后来却怀着狂喜的心情把它读完。它象萧邦的玛祖尔卡舞曲一样,旋律是惊人地美丽。它又象山谷里的回声在回响着。……在这首诗的下面署着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的名字。我不知道有一位用这样姓名的女诗人。但是这位太太或者小姐,是有真正的才能的,在她的每一行诗里面,天才都象太阳的光线在闪耀着光芒。”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原姓瓦西洛夫斯卡,于1842年5月23日诞生在波兰苏瓦尔基城一个有教养和热爱祖国的律师的家庭里。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卡里什城度过的,这就使得她有可能接近波兰美丽的大自然和熟悉农村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她很早就死了母亲,全靠父亲粑她教养成人。她曾经在华沙的寄宿中学读书,并且和另一位后来成名的波兰女作家艾丽查·奥若什科娃同过学。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她没有毕业就中途辍学了。1862年,她嫁给了一位富有的地主雅罗斯拉夫·柯诺普尼茨基。结婚后的生活是不幸的:她不习惯地主家庭的生活,在1876年就离开丈夫,带着六个孩子迁居到华沙去。1877年,她的父亲突然逝世,并没有给女儿留下任何遗产,于是她不得不开始从事写作,靠教书和抄写公文等工作来维持生活,1878年是她最初发表诗歌作品的年代,那时她已经36岁。1881年她的第一本诗集出版,此后在1883和1886年又出版过两本诗集,这些诗集使她成为波兰的广大读者最热爱的诗人之一。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波兰人民受到民族的和社会的双重压迫的时代。当时波兰被德、奥、俄三国瓜分,人民受尽了民族压迫;同时工人和农民又受到本国的工厂主和地主的无清剥削与掠夺。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虽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但她从没有埋怨过,因为她认为她个人的不幸,和全波兰人民的不幸比较起来,那真是太不足道了。她和当时那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们是完全不同的: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她站在人民的一边,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写出了他们的苦痛与不幸。不仅如此,她还认为诗人的天职,应该在于唤起人民从事斗争,因此她用自己充满热情的诗句,鼓舞人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和信心,并且号召他们走上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正因为这样,她的作品充分表现出革命的倾向性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她的诗歌作品激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共鸣,特别是在青年中有巨大的影响。不用说,这就引起了沙皇当局的憎恨,1890年,在逮捕和流放的威胁之下,她不得不离开沮国,避居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地,直到晚年方能返回祖国。1902年当她回到克拉科夫城时,她的朋友们庆祝她从事文学创作25周年。1910年10月8日,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在里沃夫城逝世,她的葬礼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无数的人群护送着他们所热爱的歌手走完了最后一段旅程。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和剧本。从1881年起,她先后出版过好几本诗集。1888年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四个短篇小说》出版,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我的相识》(1892),《在大路上》(1893)和《短篇小说》(1897)。1888年她开始写她最有名的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这部以波兰移民在美洲的悲惨遭遇为题材的长诗,在1892年至1906年间曾分批发表在刊物上,1910年方印成单行本。此外,她还写过剧本和批评论文等。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的思想,主要是在19世纪80年代波兰革命高涨的影响之下形成的,由于她后来长期流亡国外,远离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斗争,这就使得她的作品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今年10月8日,是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逝世50周年,这里选译了她的5首诗以示纪念。这些诗是根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选集》和1959年出版的《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著作四卷集》的俄译文转译的。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