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 劳动者的诗和斗争的艺术

韩国诗人朴劳解、金龙泽

(资料来源:“东方文化集成”丛书
《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史·20世纪80年代文学》
之《第五节 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



  韩国的80年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诗歌创作空前活跃,诗集的数量也史无前例。由于政治体制的暴力性,以具体叙述和描写为手段的小说无法保障创作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以想像力和含蓄性为特征的诗歌站到了文学创作的前沿。为民主化抗争发出的呐喊、对统一的渴望、对被压迫人群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社会现实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劳动诗、农民诗、城市批判诗等,当时的诗歌网罗了广阔的素材领域。其创作层也非常宽厚,从专业诗人到大学生、工人、农民、大学教授等各种不同阶层的诗人加入到诗歌创作领域。诗歌形式也有抒情短诗、叙事诗、故事诗、散文诗等多种。尤其这一时期的诗歌打破了诗歌与散文的界限,积极运用和发扬70年代诗歌遗产之一的“散文精神”。
  80年代韩国诗歌中,注重现场感的劳动诗取得了最突出的成就。从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中,朴劳解、朴永根等诗人始终关注劳动现场,创作出许多反映民众意识和精神的作品。他们凭借在劳动现场的实践性体验.取得了经验的真实性和诗歌内在紧凑性的统一。朴劳解的《劳动的清晨》、朴永根的《在就业公告板前》、金海化的《劳工手册》、金基洪的《白干的一天》、白无产的《万国的工人啊》等作品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朴劳解堪称是80年代韩国劳动诗先锋。他的诗歌以劳动阶级的生活为起点,形象地反映劳动者及其生活的世界。朴劳解1956年出生于全罗南道,15岁时来到汉城当技术工人。在《诗与经济》第二集发表《一个裁缝助手的梦》等6 首诗,从此步入诗坛。他的诗以劳动现实中的具体体验为基础,出色地描述劳动者的绝望、哀愁、愤怒和怨恨。因为他的诗作中表现出的怨恨和异化感等都来自劳动者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作品给现存诗坛带来巨大的冲击。他的诗集《劳动的清晨》出自劳动者(工人)诗人之手,描述了劳动者自身的喜怒哀乐。这在80年代韩国诗坛,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在《呼唤指纹》、《手的坟墓》等作品中,朴劳解刻画出劳动者们悲惨的生活和悲剧性现实。
  《呼唤指纹》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30 多岁的热血青年。当他在“更新身份注册”的时候,头一回“意识到自己是同样的国民”,但是他的指纹在6年多的艰苦劳动中早已被磨损掉。

  一生从未做过亏心事
  用这双手养家糊口
  生产出口产品
  我举起黑色的,粗糙的手
  按下指纹
  啊
  没有,确实没有
  在劳动中磨掉了
  表明人与人不相同的
  指纹,没有了
  没有了,线条和纹路
  都被磨掉了
  警察大发雷霆
  但是在漫长的劳动中
  我的指纹,我的青春,甚至我的存在
  消磨在跨海远行的出口产品中
  已经荡然无存。

  反复地画押
  始终没有指纹
  化工药品工厂里
  姑娘们终于失声痛哭
  成群结队,没有指纹的人群中
  我们不存在
  做了强盗也不会留下痕迹
  郑大哥开着玩笑
  却没有一个人在笑。

  “在劳动中磨掉了”指纹的他们“以冰冻的沉默/再次确认,自己是同样的国民”,“呼唤着/将鲜明地复苏的指纹/呼唤着/劳动者青翠的生命/呼唤着/复苏的/你我的存在/劳动者的新春/呼唤着/呼唤着”走在飘落的雨夹雪之中。
  《手的坟墓》中描述的现实比起磨损掉的指纹还要悲惨。主人公决心“今年的儿童节/一定要抓着妻子和儿子的手/去儿童公园”。但是手被机器无情地截断。捡起流血的手,要去医院,但是老板、厂长、部长们都嫌他穿着工作服而拒绝承载。结果他在流了好多血之后才能坐上货车去医院。

  从沾满油污的手套中
  掏出被机器压断,尚在颤抖的手
  看着劳动36年的手
  无言以对
  怀揣塑料袋包着的手
  来到奉天洞坡上郑大哥的家
  面对郑家嫂子爽朗的眼眸、侄儿闪亮的眼睛
  实在不忍心掏出那只手。

  诗人的愤怒在劳动的手和不劳动的手指间的对比中达到极点。工人的手在劳动中被截断,但是他的工钱少得可怜。全诗贯穿着凄惨而悲伤的情绪。

  我怀中郑大哥的手
  已经变得冰凉,透着黑紫色
  我们用白酒洗净那只手
  将它埋在工厂阳面的墙脚下
  我们埋葬的是
  享乐祖国之繁荣的
  黄色的剥削之手
  白色的不劳而食之手
  用压床将它们碾碎
  用我们怨恨的眼泪
  将它们埋葬
  一次又一次埋葬
  直到
  劳动之手变成欢乐的手语
  复苏的那一天。

  作品以触目惊心的语言表现剥削者的残忍和恶毒以及对不公正社会的极大怨恨。
  同时,朴劳解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对生存强烈的热爱。无论如何践踏,都不会丧失的生存欲望和生命力,只有在劳动者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够体验得到。统治阶级所要剥夺的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坚强的生命力。所以诗人才更加愤怒。《缝着被褥》、《妈妈》等作品表现出真切而深邃的情感世界,表明爱情的情感力最是斗争的推动力。

  在深入的斗争中、实践中
  我逐渐排泄掉他们的糟粕
  正如劳动者不是生产利润的机械
  妻子也不是我的侍从
  而是平等相爱的朋友和夫妻
  我们的一切关系
  都应该是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
  民主主义的
  缝着被褥,等待着
  做完加点工作才能回来的妻子
  我用针头刺痛我的反省。

  《缝着被褥》中的主人公反省着曾是家庭内“独裁者”的自己,重新认识到妻子应该是平等的人格主体.表达对妻子深深的信赖和爱情。在《妈妈》一诗中,诗人高呼“为天下所有妈妈们的悲怨/为夺回失去的幸福”,自己要做一个不孝之子,留着泪奔向残酷的战场。因为拥有真挚的爱情,因为懂得爱情的真谛,所以为找回充满珍爱的世界,离别爱情,奔向战场。抒情主人公向母亲发誓,要用珍爱和孝心弥补暂时的不孝。

  牢记妈妈的血泪和怨恨
  直到有一天
  以我珍爱和孝心
  给妈妈找回珍贵的和平
  到那一天
  我要满面红光
  高擎胜利的旗帜
  从血腥的战场回归
  我要给妈妈行大礼。



  农民出身的诗人金龙泽,1946年出生于全罗北道任实。他一直在地方体验农村生活,1982年发表农村题材的诗作《蟾津江》,从此步入诗坛。金龙泽出有诗集《蟾津江》(1985)、《晴天》(1986)、《姐姐,天要黑了》(1988)、《通往开满花儿的山》(1988)、《思念的情书》(1989)等。他被评价为继申庚林之后以最为细腻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农民生活的诗人。作为农民的一员他所描绘出的农民生活真实而自然地呈现出民众的酸甜苦辣。他的诗歌开辟了以民众情感为基础的新的抒情境界。
  金龙泽的诗歌体现了农民诗的真谛。首先,他的诗描述了贫困、环境污染、挫败感、宿命论等农民的生存状况。诗人笔下的农村生活是“镜子早已被打碎了的一个衣柜、箍好了的几个酱缸、旧衣物包袱、破旧的棉被、连一台遍地都是的黑白电视都没有的家什”(《蟾津江·16》)。不仅如此,农民还要被迫离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们的血、我们的汗、还有我们的肉,都给了这一片土地。被抛弃、被鄙视,也始终在这一片土地上。我们双双地听命于国家,深深眷恋着这一片土地。他如今已经35 岁,却要搬家……(中略)在我们的身后,会馆的灯火一个又一个地暗下去了。黑暗笼罩着村庄。路过空荡荡的他的家,我们将会背过脸去。念叨着熏黑了的没有灯火的邻居,我们将会失眠。我们将又一次因红角鴞的鸣叫声、猫头鹰的鸣叫声、河水的鸣咽声辗转反侧。不过还会有人离去的,还会有人离去的……(选自《蟾津江•16》)

  农民们一家接着一家,离开农村,天空中只有凄凉的鸟叫声。一辈子辛辛苦苦,得到的只有贫穷。诗人在另一首诗《太焕哥背着成堆的债离去》中描述,农民到头来能够留给子孙的只有成堆的债务。

  借钱买烟抽
  借钱买酒喝
  借钱睡觉
  借钱走路,又借钱休息
  借钱得病,又借钱治好
  借钱买电视机,又借钱看电视

  借钱劳动
  借钱吃饭
  借钱吸气
  借钱呼气
  借钱结婚后,借钱生儿子
  又借钱养大
  啊,借钱还债,债债相连
  每一个脚步、每一句话,都是债
  啊,这个世界满地都是债

  金龙泽在无情地揭露阴暗的农民生活的同时真实地描绘出农民的自暴自弃和意气用事、怨恨和憎恶以及失败意识。

  爸,离坟墓怎么这么远
  我今天也依然找不到爸爸的坟墓
  在日落的杂草丛中迷了路
  爸,死亡和生存之间怎么这么远?
  你这个家伙
  不要找什么世上没有的路
  去找找田,田。

    (《山的回响》全文)

  农民的生活无非是,生存和死亡之间,遥远的悲剧性旅程。所以无论怎样仿徨,也始终找不到路。农民痛苦的现实就像令人窒息的黑暗的坟墓。但是农民依然挣扎着要寻找出路。金龙泽并没有将农民的梦想彻底推向失败与绝望的深渊。就像诗中爸爸的劝告,出路是找到“田”。诗人没有放弃寻找出路的努力,并没有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的现实中悲叹和绝望。他渴望能找到充满人情和真爱的“田”——乡土世界和原初世界。
  在《爱情》一诗中,抒情主人公别离心爱的人。两个人真诚相爱,但主人公不得不送别爱人。虽然主人公“无法处置/心中的伤痛”,但绝没有陷入绝望和自暴自弃的困境中。抒情主人公把深深的爱意埋在心中,“企盼着/正如季节的迁移/我的心/迁移到新的世界中”。

  就像寒冷冬季的尽头有着青翠的希望之春
  就像属于我们的世界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来临
  我们的麦子在吐青
  某一个地方会有青草在发芽。
  现在想来
  你也是这世上无数人中的一个。
  这几个月来
  我曾努力把你忘记
  虽然痛苦
  但是真挚的痛苦
  使世界变得更大
  让我看清楚世间的万物。
  我感到,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美丽
  都那么珍贵。
  我仿佛成了一个饱经沦桑的圣人。
  我终于明白
  因为和你相会,而在世间发生的一切
  都和我不无关系
  我终于学会感激
  能够出生在这个世上。
  就像我深深地爱着你的心灵
  我爱着人们生活的世界。

  金龙泽的系列诗《蟾津江》以美丽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的世界。蟾津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血脉和乳汁,也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梦想。诗人仿佛写生一幅风景画般逼真地描绘了蟾津江两岸农民的生活。农民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溶化在蟾津江,静静地流去。

  流淌着,流淌着,如果干渴
  它就召唤荣山江的水流
  紧紧地去拥抱,拥抱。
  你去看一看
  萦绕智异山浑圆的腰身
  流淌的蟾津江
  它可不是
  几个人可以抽干的水流。

    (选自《蟾津江·1》)

  《蟾津江》的诗歌语言细腻,形态完美。这首诗结合短诗和散文诗的形式,以其精练的语言弥补了散文诗略显呆滞的缺憾。
  除金龙泽外,以农民为题材的劳动诗还有洪日善的《农土的历史》和金永万、高在宗的一系列作品。这些诗人的农民题材诗歌有别于先行的农民诗歌,他们的诗歌对焦于社会现实矛盾,反映农民的悲欢。即,“他们突出的成就是把农村现实及其主体——农民放在农民运动史的进程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