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十九、团结工会政府的成立



  6月4日國會選舉投票率僅62%,竟然比1987年11月29日全民投票還低5個百分點,令不少人感到失望。瓦文薩派智囊布•謝拉麥克(Bronislaw Geremek)承認:“投票率低是現時情緒的重要標記。部份與反對派有密切關係的選民沒有投票,多半是出於反對與政府進行妥協。”他擔心“社會爆發無法控制的動盪的危險依然存在。”(注103)
  參議院全部100個席位被團結工會囊括,下議院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161個議席中,團結工會包辦160個。換句話,國會兩院合共560個席位中,團結工會占260個。
  7月19日,國會兩院投票選舉總統。本來,波共聯同衛星黨聯合農民黨(波文簡作ZSL)和民主黨(波文簡作SD)合共占300個席位(其中兩個衛星黨共占103個),雅魯澤爾斯基當選應該沒有問題。但出乎所有人意料,聯農黨和民主黨議員當中12人(一說11人)竟然投反對票,另外16人投棄權票。由於投票當日有部份評論員制度,上述議員的反叛頓時令雅能否順利當選變成疑問。事實上,倘使團結工會議員全部投反對票或棄權票,雅便肯定無法得到多於半數票。
  但事態發展卻可謂峰迴路轉。最後進行投票的是一些團結工會議員,他們知道自己的投票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此緊急關頭,他們當中7人故意投了7票廢票,雅所需要的贊成票數目便因此而減少。終於,雅以270票贊成,233票反對,34票棄權,一票之微當選。(注104)
  其實,考慮到當時國內外形勢,部份聯農黨和民主黨議員叛變,不應使人感到太大意外。1989年1月,匈牙利通過實行多黨制。6月13日,政府與反對派召開圓桌會議,討論議程包括訂定舉行完全開放的多黨制選舉日期(原則上已定於1990年夏天前)。蘇聯對波蘭和匈牙利事態發展一直採取不干預政策。6月4日選舉充份顯示波共的脆弱。以上都是促成衛星黨叛賣波共的客觀因素。
  雅魯澤爾斯基得力於團結工會議員的幫忙才能當選的消息傳出後,引致工會基層極大不滿。這個不滿和波共與衛星黨之間所出現的裂縫,促使瓦文薩一夥決定不再遵守圓桌會議協定。
  7月25日,雅魯澤爾斯基向瓦文薩表示新政府21個內閣席位中,可給團結工會7個,但為瓦所拒絕。(注105)此時,瓦已和聯農黨和民主黨展開談判,謀求它們協助,阻止基茨澤克組織新政府。
  8月7日,瓦文薩公開表示:“我對由基茨澤克將軍成立新政府提出抗議。解決現時環境的唯一方法是由一個由團結工會、聯合農民黨和民主黨組成的聯盟成立新政府。”(注106)
  衛星黨的背叛終於迫使基茨澤克放棄成立新政府的努力。瓦文薩向雅魯澤爾斯基提名三人供他選擇:席倫、謝拉麥克(教授)、馬佐維耶茨基(《團結週刊》總編輯)。8月19日,雅提名馬佐維耶茨基成立新政府。
  8月23日,國會以374票贊成,4票反對,通過馬出任總理。9月1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23個內閣部長當中,團結工會占12席,聯農黨4席,民主黨3席,波共4席。波共4席包括國防、內政和外貿。團結工會讓出這些關鍵席位是雅魯澤爾斯基同意提名馬的條件。另外,國家銀行主席(為波共黨員)為部長會議(即內閣)當然成員。內閣名單得到國會以402票贊成,13票反對通過。(注107)
  新政府成立後,立即把圓桌會議協定的經改方案付諸實行。(注108)1990年1月1日,在團結工會政府顧問、美國著名“反通脹”經濟學家薩克斯(注109)建議下,政府推行“休克療法”經濟改革。(注110)“休克療法”推行年半以來,波蘭經濟每況愈下。所謂“屬於工人階級”的團結工會政府向工人展開歷史上罕見的瘋狂打擊。
  1990年4月19日至24日,團結工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終於召開。圓桌會議期間,工會內部的反對勢力有一定聲勢。當時,不少人預料茲維亞仕達一派會把工會分裂,另起爐灶,抗衡瓦文薩派控制下的團結工會。(注111)如前所述,選舉投票率低令瓦文薩派對反對力量仍然有一定戒心。但團結工會政府的成立使形勢全面改觀。瓦文薩派的聲望和地位達到新高點,他們現在可以隨心所欲,任意把持工會。
  不論按照一般會議程序或工會的規章,瓦文薩都應該向大會提交主席報告。但他竟然懶得這樣做。(注112)他把工會基層和代表視作自己的隨從的態度,可見一斑。可悲的是,備受蔑視下,大會依然以78%壓倒多數讓他連任主席。(注113)
  二大通過的綱領說:“工會將參與把波蘭政治和經濟制度改變,但它會把保衛工人的權利和利益置於首位。”(注114)工會去年多來在“休克療法”下的表現,證明這個承諾僅為花言巧語。綱領給予西方資本主義充份肯定及認同:“經濟改變必須以市場經濟為目標,把資本積累的自由……就業的自由(按:即裁員的權利)與國家介入的成份……結合起來。”(注115)這與一大通過的“自治共和國”綱領形成鮮明對立。
  前面分析,瓦文薩一夥有雙重階級屬性,以代表民營企業家階級為主。圓桌會議期間,受制於基層和左翼的壓力,他們的工運改良主義者成份有所提高。圓桌會議後,他們這個成份的比重迅速下降。1989年8月19日雅魯澤爾斯基提名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之日,瓦文薩發人深省地公開表示:“我不希望建立強大的工會,因為一個有一千萬會員的團結工會會成為對付政府的武器。”(注116)瓦所指的政府,是馬即將成立的新政府。這個新政府即將盜用“工人政府”的名義,實行犧牲工人利益為代價的經濟方案。

※     ※     ※


  1989年8月初,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共第一書記職位,由拉科斯基代替。9月中旬,波共政治局向中委會建議把黨變為社會黨。(注117)17日,中委會草擬一份新黨綱,向黨提議更改黨的名字。(注118)1990年1月底,波共召開代表大會,正式自行解散,以波蘭共和國社會民主黨代替。(注119)
  1990年9月27日,經過瓦文薩、馬佐維耶茨基、雅魯澤爾斯基和格林普主教(Glemp)閉門會議後,國會以325票贊成,4票反對,10票棄權,修改憲法,把雅的總統任期縮短。較早前,國會已於9月21日通過12月前舉行新一屆總統直選。11月25日,總統選舉進行首輪投票。投票率僅61%。瓦得到最高票數,稍多於39%,但遠低於馬上當選所需的半數以上。以建設“一個金錢民主制度”為口號的波蘭裔加拿大及秘魯兩國雙重國籍的商人蒂明斯基(Stanislaw Tyminski)第二,票數近24%。在三個省份,包括工業化重地卡托維奇,他甚至領先瓦文薩。馬佐維耶茨基僅得17.5%。在11個省份,他甚至落後於波蘭共和國社民黨候選人。(注120)
  12月9日,瓦文薩終於在第二輪投票中擊敗蒂明斯基,以75%票數順利當選,22日正式宣誓就職。(注121)馬佐維耶茨基競選總統大敗後辭去總理職位。1991年1月5日,國會批准別萊茨基(Bielecki)出任總理。別為一名商人,他所開辦的顧問公司於團結工會重新合法化前聘用多名前團結分子。他領導的政黨,自由民主大會(Liberal Democratic Congress),專注於民營經濟的發展。(注121)
  蒂明斯基現象既是一個諷刺和一出鬧劇,也是波蘭社會悲劇的寫照。經歷團結工會的叛賣、飽受政府政策的摧殘、打擊,波蘭人民對任何美麗的謊言都願意去相信。工人階級意識形態上現在已完全迷失方向,任由各個利益集團肆意宰割。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