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三篇 波兰变局


十、波兰工运简史(1956-1981)


  說明:作者把“變態工人國家中的官僚層”判定為一個新階級——“傳統官僚資本階級”。
  另,此文原以繁体版单独发布在“参考文献”中,如转为简体尚需核对。目前暂且如此。


  波蘭工人是一支極具戰鬥性的隊伍。波變局與波共政府沒法控制工人這點有密切關係。本章粗略回顧一下1956年至1981年的波蘭工人運動,這有助於了解變局的來龍去脈。(注1)
  1956年6月,波政府提高物價,觸發波茲南(Poznan)罷工。罷工迅即演變成起義。工人襲擊電台、警署及監獄。政府進行武力鎮壓,導致53人死亡。10月,斯大林時代失勢的禾·哥穆爾卡(W. Gomulka)重新上台。哥把工人議會合法化和把八成農業合作社解散,土地分配給農民從事私營耕作,以收拾殘局。為安撫工人,哥加重輕工業比例,提高工人生活水平。局勢穩定後,哥逐漸把工人議會取締。1958年2月,更取消罷工權利。
  1970年12月13日,政府宣佈食品和必需品提價30%。是時,格但斯克造船工人正因變相減薪(提高勞動強度,以取消超時津貼)進行罷工。加價宣佈引發格但斯克及基丁尼亞(Gdynai)工人襲擊地方黨總部及其他政府建築物,部份建築物被焚燒。政府再一次進行武力鎮壓。數百人(一些估計數千)身亡。
  17日,史薩先(Szczecin)造船工人召開工人大會,選出罷工委員會,提出廿二點要求。要求包括成立獨立工會、撤銷加價措施、加薪30%、給予衝突中死亡工人家屬賠償、追究鎮壓責任、撤銷黨政企幹部各種特權等。
  罷工委員會代表團攜同要求前往市黨總部,但不獲接見(一些報導稱代表團被逮捕)。工人從船廠湧往市中心,沿途高唱《國際歌》。黨總部前,工人與警察發生衝突,總部被憤怒群眾焚毀。工人與武裝部隊爆發街頭巷戰。工人後來撤回船廠及工廠據守。各個企業紛紛成立罷工委員會,由鍋爾斯基(Warski)船廠罷工委員會統籌。
  18日,蓋萊克(Gierek)接替哥穆爾卡出任黨第一書記。20日,蓋在電視及電臺向全國發表講話,承諾提高最低工資、改善住屋等。22日,政府把起義期間實行的緊急措施全部解除。武裝部隊自格但斯克等地撤離。但政府沒有打算把加價措施全部撤銷。24日,新總理雅魯蘇域治(Jaroszewicz)宣佈凍結食品食品價格兩年,牛奶、蔬菜、蛋類除外。工業品是否恢復原價,視乎生產效率和成本而定。
  波共的讓步沒有使事態平息。罷工陸續發生。1971年1月中旬,列寧船廠罷工委員會提出多項要求,包括:政府公佈12月起義死亡名單;追究鎮壓責任;釋放被囚工人及其他示威者;把工會民主化;加強及提高名存實亡的工人議會的角色及地位;蓋萊克前赴船廠與工人對話。22日,史薩先各船廠再次被工人佔據。
  24日,蓋萊克終於親自前往史薩先鍋爾斯基船廠與工人對話。隨同有總理雅魯蘇域治、國防部長魯魯澤爾斯基、副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進入船廠時,工人糾察線檢查各人證件。除罷工委員會外,由12,000工人選出的500個工人代表列席對話(並享有發言權)。談判歷時九小時,直到25日淩晨二時才結束。
  同日(25日),蓋萊克再前往格但斯克列寧船廠與工人進行談判。
  兩日談判結果,政府答應提高工資換取工人同意複工及加價措施。數日後,政府提高最低工資,但之後再沒有進一步履行其他承諾。
  2月7日,洛茲(Lodz)一萬名紡織女工佔據廠房,並在市內設置路障。史薩先、華沙等地工人隨即起來響應。14日,雅魯蘇域治前往洛茲與工人談判。15日,雅在電視宣佈把去年12月以來的加價措施全部撤消,最低工資維持在新水平。局勢因此而終於穩定下來。
  蓋萊克上台後,仿效哥穆爾卡的政策,提高工人生活水準以撫順工人情緒,作為換取政權穩定的代價。
  1976年6月24日,政府宣佈加價六成。翌日,全國各地不約而同進行總罷工。該日晚上十時,政府宣佈撤銷加價決定。
  1976年下半年,一些知識分子成立工人自衛委員會(KOR),為工人進行鬥爭提供後援。後又成立社會自衛委員會(KSS)。一些工人組織地下工會核心。1978年4月,波蘭北部地下工會發表創立憲章,瓦文薩為聯署人之一。
  1980年6月30日,在西方銀行壓力下(當時,波蘭硬通貨外債高達250億——詳後),波蘭政府削減糧食補貼,宣佈把肉類價格提高50%至100%。國營肉店供應被削減。人民被迫往商辦肉店購買。
  7月1日至10日,全國各地爆發罷工浪潮,工人相繼成立罷工委員會。政府採取懷柔政策,宣佈取消加價,答允加薪10%至15%,授權企業與工人對話,希望平息事態。
  但經廿多年的鬥爭,工人不再滿足於自衛反抗的水平。他們現在要爭取主動,把權力的問題提上日程。7月17日,路賓(Kublin)鐵路工人發現一列開往蘇聯的火車上標簽寫上“魚”的貨物,竟然全部是肉食。消息傳出後,路賓全市進行總罷工。8月2日,工人自行選舉新工會代表。
  8月中旬,政府開始對付罷工領袖。13日,包括瓦文薩在內的三名列寧船廠地下工會分子被解僱。但結果適得其反,解僱行動馬上觸發格但斯克進行總罷工。除經濟要求外,罷工工人提出多項政治要求,包括:成立自由工會;工人透過傳媒發表言論的權利;撤銷壓制措施;取消幹部特權等。
  8月16日,格但斯克卅二個企業成立廠際罷工委員會(MKS),由每個企業選派兩名代表組成。(企業數目後來增加至400個。)MKS設立主席團,成員多為地下自由工會運動分子。MKS提出廿一項要求。其他地方紛紛成立MKS。
  工人階級的團結力量終於迫使政府讓步。8月27日,政府同意與格但斯克MKS展開談判。31日,雙方在列寧船廠簽署著名的格但斯克協議,容許成立獨立工會。(政府於同日在史薩先與該地MKS簽署同一協議。)作為交換條件,格但斯克MKS在協議承認黨的領導地位;承諾工會不會轉化為政治組織;表示擁護政府及華約集團。
  協議簽署後,瓦文薩宣佈罷工結束,呼籲工人9月1日復工。團結工會於是正式成立。格但斯克MKS主席團成為工會主席團。各地MKS變成工會地方支部。
  9月6日,簡尼亞(Kania)接替蓋萊克出任黨第一書記。11月10日,最高法院正式為團結工會辦理註冊。
  1981年2月9日,國防部長雅魯澤爾斯基接任總理。雅建議政府與工人雙方休戰三個月,與團結工會成立協調委員會。(是時,一方面,團結工會與政府就如何落實格但斯克協議經常出現磨擦,另方面,不少工會基層工人和活躍分子對協議不滿,反對工會領導的妥協做法,不時進行野貓式的鬥爭。)
  3月19日,數名工會分子在一次衝突中被國民警衛隊毆至重傷。全國醞釀於31日進行總罷工。30日,瓦文薩在沒有得到團結工會全國委員會同意前,自行在電視宣佈已與政府取得協議,取消31日的總罷工。
  1981年夏天和秋天,各地野貓式罷工、鬥爭此起彼落。為平息局勢,瓦文薩和團結工會智囊奔走全國。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1981年11月19日號評論道:“現時……最大障礙是工會自己的反叛分子。”
  9月5日至10月16日,團結工會召開首屆全國代表大會(期間9月12日至25日休會)。瓦文薩在主席選舉中險勝(首輪投票中僅獲55%選票微弱多數當選)。
  10月18日,雅魯澤爾斯基接替簡尼亞出任黨第一書記,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11月27日,雅魯澤爾斯基向國會提交禁止罷工的法案。團結工會全國委員會相反建議成立臨時政府和國民經濟委員會,以及就舉行自由選舉進行全民投票。就波共而言,團結工會與西方國家接觸(派代表團往美國要求容許波蘭延期還貸等),已超乎獨立工會的角色。另外,蘇聯十分恐懼一旦團結工會成功奪取政權,波蘭會脫離華約集團,而整個東歐會出現連鎖反應。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波蘭軍隊中的一名間諜事後披露,蘇聯一直向波蘭施壓,促其鎮壓團結工會。(注2)團結工會全國委員會提出上述各項建議,無疑是直接挑戰波共的統治地位。此舉把鎮壓立刻提上日程。
  12月11日至12日,全國委員會在格但斯克舉行會議,討論全民投票、成立臨時政府等問題。會議12日深夜休會,代表返回酒店。12日晚至13日淩晨,直屬內政部的特種部隊在全國搜捕工會分子。雅魯澤爾斯基成立救國軍事會議,宣佈全國實行軍管。
  從1956年至1980年,波蘭事態的發展似乎有一個規律。傳統官僚資本階級為解決資本積累困難,幾番企圖加價(以減低補貼),希望提高剝削率。但每一次,戰鬥性強的工人都馬上起來反抗,迫使政府不僅要撤銷加價,更相反要提高工人生活水準,謀求穩定政權,從而更加加深資本積累困難。1950~79年,工人工資上升11倍,物價(不計自由市場價格)僅增加1.7倍。(注3)下文分析,這個情況是波蘭1989年發生變局的重要背景。




史薩先(Szczecin)造船廠:即什切青造船廠。

注1:波蘭1980~81年工運的資料非常豐富,但本文沒有進行詳細資料收集,主要依靠筆者的基本認識及手頭上的一些簡單材料。關於1970~71年工運,讀者可參考INFORMATIONS CORRESPONDENCE OUVRIERES,《波蘭:1970~71》(POLAND:1970~71)(美國底特律Black & Red出版社,1977)
注2:見柯斯特,同,頁91。
注3:喬·哥蘭基艾域奇(George Kolankiewica)及保·勞易斯(Paul G. Lewis),《波蘭:政治、經濟及社會》(Poland: Politics, Economics & Society)(倫敦,1988,頁105。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