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美国工运史(1865-1920)

第四章 劳工与世界大战:(1914~1920)


Ⅰ、战时的工运
Ⅱ、得天独厚的「美洲工联」
Ⅲ、亲劳方的威尔森政权
Ⅳ、潮起潮落的战后工运
Ⅴ、日趋稳定的劳动体制


  战争可以激发人们,但也可以叫人们毁灭;它可为人们带来新的秩序;但也可摧毁旧世界;它可为社会创造改革的机会,但也可镇压一切;它可叫人焦虑不安,但也可使人欢欣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正是如此,它为世界各工业、军事强权在和平相处近一百年后,再度引发暴力。
  当战争在欧洲爆发,由1914年到1917年初,美国自然也遭到波及。但有趣的是,许多在战前极力反战的人士,在战争爆发后反而极力鼓吹美国参战,打倒日尔曼国帝国。他们认为,战争不只可打倒日尔曼国强人,而可来维持「全世界的民主」;战争在另方面,也可为美国国内提供社会改革的机会,来确实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对一些改革者而言,这战大战简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另方面,战争也为那已发展半世纪的美国劳工阶级及工运,开创出大好形势。一夕之间整个社会形势,全为工会发展拓出大量的空间。在战争时期,劳工阶级的激进路线越走越烈,而且劳工也开始组织起像全国性企业集团一样有力、有效率的组织。美国的参战也加强了劳工的阶级意识;而这由战争引发的阶级意识,也又反过来影响雇主/雇员、劳工/政府、劳工/工会间的关系。最后战争还使得劳工组织,在长久苦干后,终于能直接地来影响联邦政府;而「美洲工联」与联邦政府在战争时期的相互合作,也使得威尔森总统任命一切「忠诚的」劳工领导人士成为联邦官员。因此战争也令一些劳工与劳工领导人士「满意万分」。


Ⅰ、战时的工运


  战争对美国劳工最初的影响,是在经济方面,而且有害。在1914年初夏,美国经济又开始进入每二十年循环一次的经济萧条时期(1857、1873、1893、1913),这次的衰退,甚至使得像纽约市市长都不得不设立一特别委员会,来处理那约占30%劳动力的失业劳工。即使纽约的状况独特,但在1914年全美各地失业人数都在快速上升。这情况又因欧战所导致的国际贸易下降,而变得更为严重。

1.战时急需劳动力,使得工人地位上升



  但战争对美国劳工,很快地变成了个大礼物。在1914年前几十年间,美国劳工组织一直向国会游说,想限制移民劳工入境,但皆遭挫败。「美洲工联」采取种族主义与经济利益的论调,也试着推动要求移民者皆能识英文的法令;但也皆未成功。然而战争却在一夕间把这问题完全消除。自1914年8月后,几百万想离开欧洲的移民全给留了下来——战争把过去35年间大量流向美洲的移民潮给止住。在同时,战争也缩小美国劳动力市场;由于欧洲急需美国产品,这也使得美国的劳工供不应求。由1915年中到1917年4月的二年期间,美国劳工与工商界人士因欧战皆赚了一票。
  但在1915、1916年失业率下降,物价上升的情况中,美国劳工也变得更为激进。尤其一些加入工会的劳工,他们在首次参加罢工行动时,会特别如此。在1915到1916年间,美国的罢工活动增加一倍;在1916年间,产业冲突也跃上新的历史记录:3789件(相对于1915年的1589件)。罢工事件主要是在军需/军备产业发生,特别是在康州的挢堡一带;机械工、金属工纷纷离厂,争取较高的薪资与八小时工时。而且形势比人强,在1915、1916年,新泽西炼油厂的雇员就发动过罢工;纽约成衣厂女工、杨氏镇的钢铁工也都停工;而且即使是在大平原地带季节性的移民收成工,也发动动作来对抗雇主。
  劳工的激进路线在纽约市1916年罢工活动中达到顶点,当时运输工人也曾想将此罢工转为全市总罢工。在1916年,纽约州、市劳工运动的代表人士呼吁:「所有的劳工会员就地发动同情性罢工,来支持铁路工人争取组织工会的权利。」虽龚帕斯含混其词地表示支持这总罢工,但他也在行动上尽力配合。依报导将约有二十万到五十万人会加入此罢工行列,而将导致一切停顿。各种有关纽约将停摆的说法也纷纷在四处流传,一夕间仿佛世界已到革命前夕。但事实到后来并未变成如此。这是因工会的领导人士比成员表现得更谨慎、犹疑。「美洲工联」的总部与各分部,特别是它在建筑界的工会,把各地工会、劳工抓得紧紧的,而且不鼓励他们参加此同情性罢工。最后结果是整个总罢工活动没如期所愿,而运输劳工也未能争取到成立工会。但这1916年的事件,显示出劳工的觉醒、资方经理人员的顽强,以及「工联」的畏缩。
  另外在1916年当工会由防卫性路线转向出击性路线时,工会成员数目也开始逐增,特别是在与战争相关的产业部门。物价越高涨,劳动市场越缩小,会员劳工与一些工会也变得越激进。
  但另方面,那些缺乏工会保护来对抗通货膨胀的个别劳工的状况,也未必万分穷困。即使物价比薪资涨得快,但无论如何有份工作总比失业好。何况我们也不敢说物价真的比收入上升得快。毕竟已有几百万就业劳工,而且生活比以往更为安定。

2.人口、种族、劳动力结构的转变与改善



  另外在美国于1917年4月参战后,对全美劳工仍有好处。美国这时也遇到其他交战国家早先所遇到的问题:企业家眼睁睁地一方面看到移民劳工的断绝,另方面既有的劳动力又纷纷给微召服役。在需要全力生产、供应战事军需的同时,千百万技术性、非技术性劳工全给微召。因此一方面,留下来的劳工开始加班,可赚较多薪水;另方面数百万新的劳动力也给开发出来,从事生产活动。
  这所开发的新劳动力,从三方面而来。首先是那由南方往北迁移的黑人。他们自内战后就有部分逐渐北迁;但到美国参战后,北迁的黑人达到顶点。约有二十到三十万南方黑人迁徙到工业、钢铁中心——如:匹茲堡——杨氏镇、克里夫兰、芝加哥、圣路易等地。一些半世纪以来全给欧洲白种移民劳工包办的工作,现多由土生的黑人劳工接手。另方面墨西哥裔或墨西哥出生的褐肤色劳工,也有类似命运。他们也纷纷地往重工业中心流动。而这两股非白人的劳工族群,到后来在1918、1919年曾在肉类加工、钢铁界业发动大罢工,争取成立工会。劳动力的第三股新血来自女性,她们在以往,几乎完全给排在产业劳动的门外。
  在新的劳动力充斥在一般非技术性、半技术性工作岗位的同时,原有的东、南欧移民劳工也在技术上、工作上开始上升到原本只有美国土生或北欧移民的劳工所工作的位置。换句话说,原本只具劳动后备军身份的边缘性个体或族群,到这时反成为战争生产机器中的主力。
  战时经济与劳动人口的结构变化,也强化劳工阶级的战斗性,而在1915、1916年间开始爆发。在1917年4月6日(国会宣战日)与1917年10月6日之间,共发生3000件罢工事件;其中有407件是属于矿业罢工。在1917年全年,共有4400件罢工。在1917、1918年,每年均有100万以上劳工停工;而且各个经济部门都有产业冲突事件。尤其是在电话接线、肉类加工、伐木、铜矿、谷类收成等国防相关产业上,影响最为严重。即使是一些最保守的工会也藉着这时机,来为自己劳工争取更多利益。像「木匠、接合工联合兄弟会」的理事哈金森(Williaim Hutcheson)就曾向联邦政府提出警告,除非政府能依团体协约原则与工会签定合约,否则就采取罢工行动。因此即使在龚帕斯及其他「工联」领导人士大声呼吁劳工应与战时生产密切配合之下,劳工自发性的停工举动,在此时却处处可见。
  在1918年劳工失业率降到历史上最低点——1.4%的同时,许多劳工也因转换工作而改善生活。劳工往往会在一天内找到几份工作,然后再选一个最适合的;而且工厂中劳动的流动率也超过1000%。
  因此在个别工作转换与集体性停工之间,劳动条件逐步开始改善。到1919年,全美一半以上的劳工争取到每周四十八小时工时;只有26%以下的劳工每周工作超过五十四小时,即使在「全美战争劳工部」在1918年春天设定在所有国防产业中实质每日八小时工时制之前,全国已有一百万以上劳工的工时早已缩短。


Ⅱ、得天独厚的「美洲工联」


  美国各劳工领导人物都想藉着经济景气、战争情势与劳工的战斗士气,来为成立工会开拓更多的空间。龚帕斯与其同伙在战事上与联邦政府密切地配合,这也加强「工联」与威尔森政权的结合。「工联」的战时策略,并不表示它突然地转向;而是一种有计划地影响劳工,使他们对政府官员与劳工领导、而非美国外交政策更具信心。
  美国劳工领导人物,虽非社会主义人士,但他一向也认为战争主要是因各资本家为竞争国际性市场,争取经济霸权而造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个例子。而且美国绝大多数劳工也都反对美国卷入欧洲各国的争斗中。另外民族性因素也使得千百万劳工反对出兵海外。日尔曼、爱尔兰以及俄罗斯裔劳工并不信任英、俄等联盟国家;而许多东欧劳工也因逃避母国的征兵而移民美国。即使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安格鲁——萨克逊劳工,在1917年以前,也并不热衷美国参战。因此在1914年到1915年间,美国劳工阶级并不希望卷入战争,而这又正与威尔森当时的政策相符。

1.与威尔森政权结合



  但威尔森与其阁员并不想同劳工一样,完全置身事外;他们预先看到美国切身的利益与欧战的结果大有关联。而龚帕斯在揣摸到威尔森这个意图后,就开始施展他在工运中的影响,来打压劳工中的反战份子。他在1915年就公开宣布支持备战;即使这种论调未获大多数工会与劳工认可,但他很清楚政治的风向。因此在1916年龚帕斯顺理成章地也宣称,支持那倍受劳工界指责的威尔森政权的备战行动。在同一年,他也给任命为国防委员会中的劳工顾问;如此一来,工运与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而且在1917年,龚帕斯与一些「工联」干部全力支持威尔森的参战;他们想藉着表现爱国之心,来为工运争取一定的名声与地位。
  但一般劳工与大多数劳工领导人士,则并未接受龚帕斯支持参战的作法与想法。爱尔兰裔劳工担心美国因此会支持英国;犹太裔劳工忧惧美俄因此结盟,而他们又方从俄罗斯逃了出来。而且在这些民族因素与社会主义思想联结后,劳工阶级公开反对威尔森的形势也逐渐形成。比如,在米尔瓦基,民族族群与社会主义人士就把那猛烈批评美国卷入资本主义战争的柏格给选入国会。在纽约的下东区,也把社会主义反战人士龙敦送入国会。
  许多反战的劳工,特别是那在纽约市的犹太成衣工,与非劳工阶级的反战、激进人士结盟,反对威尔森的外交政策。这些反战劳工组织成了「劳工议会」(Workmen′s Council),成为所有反战团体结集的「人民和平、民主议会」(People′s Council for Peace and Democracy)的一支。「劳工议会」正如「人民议会」、欧洲左翼反战团体一样,呼吁:制止强行并吞而且立即停战,废除秘密外交,全球各民族自决,解除军备,海洋开放,以及设立裁决团来解决国际纠纷。「劳工议会」也更进一步公开支持「全俄工、军代表议会」(苏维埃)的和平提案.在威尔森以后的十四点宣言中,其中有许多内容皆由反战左派的提案给转用过来。
  在欧、美民众的反战浪潮高升之际,威尔森变得束手无策。但此时龚帕斯却即时伸出援手,把美国的工会劳工聚集在爱国旗帜之下。他在1917年6月的演讲中,指责反占的犹太劳工「我们的工运是美国人的工运,不是希伯来人的工运或异教徒的工运。」在稍后,靠着威尔森政权各方面的协助,龚帕斯设立了一「美洲劳工、民主联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Labor and Democracy),来对抗反战的「劳工议会」.这个「联盟」从头到尾都由政府官员精心策划、支助,而想来稳住劳工效忠参战,来对反战劳工送上各种「亲德」「德国间谍」的帽子。

2.工联的角色



  由于龚帕斯在国内表现的成就非凡,威尔森于是派他以及「工联」的一些干部到海外做工作,推动美国外交政策。威尔森希望龚帕斯一伙人能煽动英、法、义劳工起来对抗日尔曼,来压低当地反战左翼分子的声势。他也另派劳工领导人士去劝服方掌政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能继续参战。但有趣的是,龚帕斯为美国威尔森政权尽心尽力的结果,反促成欧洲保守份子、右翼团体的兴起;它们到后来反过来成为威尔森欲推动战后世界秩序的阻碍。
  另方面,当「联盟」在美国境内推销战争,而龚帕斯在海外推售威尔森的「福音」时,美国反战的情势也有了变化。首先是威尔森在1918年1月所提的「14点宣言」,显示出他已接纳「劳工议会」的和平提案。其次是由于德国向苏联开火,使得它成为所有左翼社会主义人士的头号敌人。正如社会主义国会议员龙敦于1918年5月1日劳动节演讲上所提到的:「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人士,都希望把德国打败。」而且以往各个反战的成衣工会,现也把这场战争视为一场来领导世界进入一更好明天的「劳工与总统携手合作的解放战争。」
  龚帕斯与工会领导人士,希望能因支持总统的政策而获得回报。虽然任命为国际性委员会的成员,能提高不少身份,但他们也更关心劳工薪资与改善劳动条件。劳工领导人物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主要来自他们对工会的掌握。因此「工联」之所以支持威尔森政策,也正因他们期望联邦官员会因此改进劳动条件、鼓励设立工会。


Ⅲ、亲劳方的威尔森政权


  至于联邦政府的官员则有其紧迫的理由来为劳工阶级与工会的福利设想。美国管理战时生产的官员,并不想重犯英国在开战初期未能善于调配劳动力的错误。而且正如前面所看到,威尔森在宣布参战之前,即已邀请龚帕斯加入一特别负责全美产业生产的委员会。当美国在1917年4月参战后,许多国防生产委员会也纷纷设立,而且也委派许多劳工界领导人士任职。联邦政府尤其在一些特殊产业——造船、航空、军事构工等方面,也设立由业主、劳工、官方代表所组成的三边委员会,来调整薪资、工时,以及工会加盟等议题。这些委员会后来所制订的生产规定,也成为以后「新政时代」产业规划的先驱。另方面,许多在战前有力的社会改革者与前社会主义的人士,也纷纷进入华府来支持威尔森政策。在平时一些不可想像的东西,像:制订全国性劳动法规、八小时工时,承认自主性工会等,在战时都变得有实现的可能。在战争部、劳工部的秘书贝克(Newton D. Baker)与威尔逊以及一些部会中有力的改革者,如:立普曼(Walter Lippmann)等,皆为推动联邦来照顾一般受薪劳工而努力;他们也期望产业工会的发展。对这些联邦官员而言,战争即代表全国性的改革。也因此,对一些进步人士而言,战争可完成一切。

1.镇压左派扶持右派的双面手腕



  但要推动全国劳动改革并不容易,正如前所言在美国参战后的头六个月中,劳工的不满曾造成前所未有的罢工潮,而且把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产业——如:铜、木料、农产品等全卷了进去。这其中又以铜业和木料业罢工对威尔森打击最大。在大多数产业纠纷中,这位美国总统可靠着「工联」领导人物出面,平息罢工。但在铜业、木料界的罢工活动,皆由那反战、反威尔森政策的「世界产业劳工会」所支持。也因此,「产业工会」的罢工活动,尤其是在洛矶山脉、西北太平洋诸州一带,被镇压得特别凶狠。在威尔森宣称参战是为了争民主、保自由的同时,他却也于1917年在亚历桑那把1100名劳工及其家属驱逐出境,来打压罢工活动、消除当地劳工组织。在同年七月底,在蒙塔那州的私家保安人员把罢工人士里托(Frank Little)绑架、处刑。另外在华盛顿州、奥瑞岗州的丛林、在肯萨斯州、奥克拉荷马州的油田,当地保安人员以及执法单位也纷纷摧毁「产业会」分址或痛殴「瓦不里」。威尔森怎么可能在要求美国劳工及其子女为击败德国而牺牲自己的同时,又放手让国内的铜矿业、木业大亨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王国?更何况企业主如果能用暴力把激进、反战工会所支持的罢工活动给铲除掉,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向「工联」的工会或反战的劳工下手?龚帕斯以及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一些改革者,都有这种疑虑。
  三边委员会往往是在一些业主已采用团体协商、或是工会有力的产业中,维持所谓的劳资和协;但它并未在一些业主拒绝与工会协商、或工会无力的铜矿、木料业中发挥作用。但龚帕斯仍为战时的罢工问题向威尔森提出他的解决方案。他在1917年8月请求总统设立一特别委员会来调查饱受冲突的产业。威尔森也即时成立一「协调委员会」,由劳工部秘书威而逊带领,其成员另包括二位亲工会的企业主与二位「美洲工联」干部。
  「协委员」曾调查亚历桑那铜矿业、华盛顿州森林业、太平洋海岸电话业,以及芝加哥肉类加工业的罢工活动。在这种种纠纷中,「协委会」提出它产业和协的整体路线。它主要的设定是:劳工与业主一样有权利组织起来,而且劳工在大企业集团的势力下应受到一定的保护。这也是指:「协委会」承认那些加盟「工联」的工会,而且当缺乏「有责任」的工会时,应可设立申诉处,供劳工申诉。另方面,为回应业主接受「有责任的」工会或设立申诉处,「协委会」也协助他们消除铜矿业、木料业的「捣蛋的」「产业会」。当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业主在一旦少了「产业会」这个威胁后,也跟本不用再来理会劳工的什么要求;因此在「协委会」愈成功地扫除「瓦不里」的同时,劳工所受的保护反而愈少。而「协委会」的活动与报道,也清楚地显示出劳工的行动与政府的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罢工使得政府保护无能为力时,联邦政府开始出来主持正义;当劳工动作降低时,政府也降低劳工状况的关心。
  但即使「协委会」在为它所调查的一些产业中解决纠纷,但它只能提出建议而无实权。因此一些联邦官员与有关工会的顾问,也致力推动全国性官方的劳工政策;而这方面的努力,终于在威尔森总统于1918年初设立「全美战时劳工部」达到成果。威尔森任命前总统塔虎脱与一位亲工会的民主党人士瓦许(Frank Walsh)共同主持此「劳工部」,他另外也任命五位「工联」人士与五位企业家为其成员。此部主要负责三边委员会在生产领域所未插手之处。
  「战时劳工部」的劳资关系路线直接承继「协委会」。它订定在战时制止一切罢工、雇主停工之活动;雇主应承认劳工可加入自主工会的权利,以及与工会做团体协商;产业界应设定八小时工时制;应依当地生活水平制订薪资标准;女工应同工同酬;未经雇主同意,不得在厂内设立工会。「劳工部」依着这些方向,促进那些已有立足点的工会成员大增,也因此改善数千百万个别劳工工作条件与薪资。

2.被受打压的左派工运



  由1917年年初到1919年年初的二年之间,全美工会会员数目由2,370,000升到3,260,000,不久又升到近四百万人次。「劳工部」另外也在1918年协助「工联」把芝加哥地区的肉类加工劳工、以及全美的钢铁业劳工给组织起来。但到1918年八月在大战结束十个月后,「战时劳工部」给撤销;而这时也正是劳工各种问题丛生之际。
  但劳工在战争期间由政府与业主得到的好处底下,潜藏着更多的凶险。官方单位在推动「工联式」的工会型式与社会改革的同时,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政府的新闻单位在赞扬劳工与其工会对大战的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任何对总统与战争的批评,都是日尔曼帝国帮凶;而且是拿日尔曼政府的钱做活动。另外,在只要批评威尔森就会给送上顶亲德的帽子之外,任何由德国及其盟邦来美的新移民,也饱受怀疑与攻击。另外在布尔什维克党人于1917年11月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后,另一顶共产党的红帽子也开始满天飞。因此正如许多改革者利用战争来做社会改革一样,许多公民以及官员也利用战争来稳固自己既得的利益与权力。
  社会主义人士与「瓦不里」就深切感受到这种压力。法庭与邮局也一起联手来消除社会主义党在扩大乡间的影响力。在邮局拒发社会党的邮件,政府官员大肆逮捕党领导人物的情况下,社会党在肯萨斯州、奥克拉荷马州、南/北达可塔州、华盛顿州等地的支部纷纷垮台。连该党的知名人士,如国会议员柏格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象征人物的德布斯,也都因被控叛乱而送入牢中;在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反战,反威尔森的社会主义人士给捕入狱。因此那一度曾万分活跃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战时镇压而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而且在1919年政府镇压结束,左翼人士又因派系而分裂成三个相互敌对的共产党后,整个运动大势完全了结。
  但社会主义人士的命运毕竟比「瓦不里」还好些。前者顶多在口头上、言语上反对威尔森政策,而后者却有具体的行动能力,来阻碍威尔森的战时计划。联邦官员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产业会」的活动。在1917年初联邦军队曾扫平它所支持的罢工活动,而司法人员也潜入其组织偷取情报。另方面联邦政府也默许「瓦不里」活动热闹的西部数州的州长,来施行大刀阔斧的镇压手段;甚至有些官员也提出应设立集中营来管理。当私家保安人员大力追捕任何可能的「瓦不里」时,地方当局、州政府、联邦政府也眼睛半睁半闭,任其所为。
  到最后一切手段都仍未能阻止「瓦不里」的活动时,联邦政府使出杀手锏。司法人员于1917年9月5日袭击「产业会」总部及各支部。他们把手边能搜到之物全装入袋中。不久之后,在芝加哥、奥马哈、维奇塔、圣克里门多、佛来斯诺等地的联邦法庭,对「产业会」大大小小200多领导人物提起控诉;控其从事卖国与叛乱。之后一连串政治性审判,将之全处重刑。
  就「瓦不里」这案子来说,法律倒是镇压劳工的极为有效的工具。当需诉讼时,法庭就会出面要求被告付出诉讼费用;当只靠法律程序摆样子太费时、费事时,移民局就出来把非法入境的「瓦不里」遣送出境。联邦政府的镇压行动,对「产业会」简直是斩草除根。在1917年9月之前,「产业会」还是个生机旺盛,每日都有新血、资源加入的劳工组织;但自此之后,它的领导人物被捕、成员纷纷流失,财务也因各种诉讼而大量减少。这一度具战斗性的劳工组织到后来只成了一忙着在法律上负责诉讼的代理机关,成日忙着把资源、精力投入法庭中。

3.迷茫不明的劳工政策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也没人真正能搞清到底联邦政府战时的劳工政策又是怎样。正如一位社会改革者所言:我们看到三个联邦单位,在政府呼吁劳工努力加强生产的同时,各自推出三条相互矛盾的劳工政策······美国司法部门忙着逮捕劳工,总统的「协调委员会」鼓励劳工组织工会,而最高法院则宣布劳工如在一定条件下组织工会,就是违法。
  但不论联邦政府的战时劳工政策是多么地含混,「美洲工联」与其加盟工会却在这混乱中,愈长愈壮。劳工争取到一定的尊敬与社会地位,他们与大企业、政府共同形成一联盟。龚帕斯与一些工会领导人物不只位居权力核心,他们也代表美国在海外活动。对美国工运而言,前景似乎是一片看好。
  战争与联邦的劳工政策,对美国工会的成员人数,劳工薪资、工时、产业安全有一定具体的影响;但更重要、却也不易察清的是战争对美国劳工的意识上的冲击。政府的宣传单位成日不断地强调劳工的劳动,对全国的安全与未来是多么的重要;成日不停地指出战争不只是为了维护全球的民主,也是为了保障国内的产业民主;而且不断说明如无劳工的贡献,联军在战场上就无法获胜。当然私人性企业集团,在劳工短缺但又期望增加生产力、提高自己利润的情况下,也加入这种鼓吹的行列,在一些像钢铁业界,业主们也积极地来把移民劳工美国化,来鼓励劳工入美藉。
  将近二年的时间,美国劳工天天给灌送他们是多么伟大的甜言;他们是社会的中流,他们尽力的工作与献身,使得全球的民主得以保障。这也难怪钢铁界的移民劳工突然转向筹组工会,朝向产业民主的方向走去。也因此一位成衣工会的领导人物希尔曼(Sidney Hillman)也宣称全美正处于一新时代的前夕,而且「全世界劳工目前所要的,不再是一些实质的几块钱、减少工时之事,而是在产业生产上的发言权。」
  但一些像希尔曼的劳工领导人士,也正因如此谈到劳工的未来发展,而给解雇。正如他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显示:「当我看到他们眼神时······我没办法,我直接就向他们说他们想听到的事——他们的日子快来了,救世主已在途中。他任何时候都可能到达——人们只要用心的话,已可听到他的足迹声;劳工将会站起来,全世界将会自由。当我向他们说这些话时,他们的眼中冒出了光彩——一种希望、意愿与决心的火花。」


Ⅳ、潮起潮落的战后工运


   在1919年,希尔曼的美景似乎已垂手而得。整个革命形势显得一片大好。布尔什维克党在苏联已掌权二年;孔恩(Bela Kun)在匈牙利开创共产政权;在德国的共产党欣欣向荣;英国的劳工党也提出它「社会主义战后秩序」的纲领,而且取代自由党而跃升为第二大党;在意大利,劳工占领了工厂。放眼全球,各地群众全在骚动。
  美国在西雅图总罢工的情况下,进入1919年,西雅图全市的劳工团体把当地产业、服务业(除了与健康、生命有关的行业外)全给停顿达五天之久。当地劳工在这次罢工中,显示出高度的智慧与行政能力;他们维持了全市的治安与基本服务。但在市长汉森(Ole Hanson)与保守派人士联手下,罢工者被送上共产党、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份子的帽子,而大肆被捕、镇压。

1.战后工潮之始:西雅图总罢工



  但西雅图的罢工事件,只是整个大工潮的开端。在1919年共有400万劳工参加罢工活动;他们要求缩短工时、增加薪资来因应战后的通货膨胀,要求组织工会,以及释放战时的政治犯。在1919年夏天,有30万煤矿工人不顾联邦政府与法院的禁令,开展罢工。这直到威尔森总统向「联合矿工工会」理事长路易(John L Lewis)求援,罢工才被取消。但即始如此,一般的矿工仍十分顽强,而且在事先仍投票决定他们工会应朝着把全国煤矿国有化的方向走去。另外波士顿的警察也在1919年因争取成立工会而罢工;这也使得全市在几天内宵小盗贼横行。麻州的劳伦斯镇的移民纺织工人,又再度把整个镇给瘫痪。铁路劳工虽在当年并未罢工,但他们却要求铁道国有化;而且在次年代表1,850,000铁路劳工会员的16个工会共同提出警告,要求国会通过铁路国有化法案,否则就全面罢工。因此当劳工阶级开始出来战斗时,工会成员在1920年初就猛涨到500多万。
  另方面劳工阶级在政治上,也有新的发展。在芝加哥及伊利诺州,在费派翠(John Fitzpatrick)领导下,一群进步的劳工组织起以芝加哥为主的劳工党;它稍后演变成一全州性的政党,而且在1920年转化为「全美劳工党」,来竞选总统。另外在纽约、在全美各产业性都市,劳工组党的潮流开始扩展。连原本只附属于社会党外语支部的移民劳工,在1919年变成党内主流后,也开始与社会主义改革派分手,而与其他支持布尔什维克人士发展出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另外在1919年春、夏天的安那其谋杀行动,也震惊全美。一些著名的政、商巨子,像:小洛克斐洛、汉森、全美司法部长帕默(A. Mitchell Palmer)都曾收到过邮包炸弹。
  更有甚者,是在1919年9月22日,30万钢铁工人响应「美洲工联」为争取钢铁业界成立劳工工会而停工。这也是钢铁劳工自1892年被打败后,再度的出发。但这次是由劳工取得胜利。这主要是因大量移民潮给止住,而钢铁业主也不再能靠雇新移民劳工,来取代心怀不满的劳工。另方面,美国化的计划,使得千百万移民在美国定居;他们也开始觉察到在政治上、在工作场所中,只由少数人统治的不公。最后,联邦政府也曾在战时鼓励劳工设立「负责的」「工联式」的工会。这种种因素使得「工联」的执委会于1918年同意发动组织钢铁业界的工会。
  在一位曾是「瓦不里」,后来成为共产党头子的佛斯特(William Z. Foster)领导下,共24个手工艺工会联合起来,成立了个「全美组织钢铁劳工委员会」。在1918年夏天,「钢铁组织会」的发展十分快速;许多移民劳工也纷纷加入。这种组工会的动力远远超出一向较保守的手工艺工会领导人士的意料;在钢铁界各领域,成员的冲劲远非领导所能掌控。钢铁公司也因此前后受敌:一面要应付战争,另方面要对付劳工筹组工会行动。但问题是在当战火突然地在1918年11月停止后,钢铁劳工还没准备好组织工作,也还没争取到业主的承认。因此业主在这时可反过来大可放手一搏。

2.工运的退潮:钢铁组织会的挫败



  因此在大战结束、「全美战时劳工部」解散后,在钢铁界的一场罢工成了势在必行。「组织会」在失掉联邦政府的关顾下,也无法把成千上万靠它支持的钢铁劳工给放鸽子。但在另方面,钢铁大亨在解脱联邦战时限制后,反能更得心应手地来打压组织工会的行动。劳工在业主前的每个动作都受到挫败。唯一的沟通管道只有劳工领导透过威尔森总统,希望他能够劝服业主来与劳工谈判。但威尔森所能做的也仅是要求劳工延缓罢工活动,直等到他在十月举行的讨论战后劳资关系的产业会议后再做打算。但在此时,钢铁业主已展开各种扫荡加入组织的劳工、抹黑工会的行动。如果「组织会」真要应总统要求延期罢工,到那时在钢铁业连一个成员的影子都没。因此一切都显得很清楚:投降等死或战斗求活。
  劳工开始罢工。但在以后的三个月中,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简直是一目了然。钢铁业主以其一贯手法,用土生劳工来抵制移民劳工,用黑人来对抗白人。而且那些在战时变成劳工的黑人,在这次罢工活动中,成为绝佳的罢工破坏者。业主另外也运用其力量来阻止工会成员在街头演说、集会,而且也动用警力、法庭将之驱逐。他们也发动全国性宣传,来说明大多钢铁劳工对工作都很满意,而且指责工运人士、罢工人士听命布尔什维克党,想在美国闹革命。这整个反罢工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而且目标集中。
  但就劳方而言,他们只有一个内部分裂的「组织会」,而且其加盟的工会或成员也拒绝捐献资源。因此在这种状况下,罢工自然挫败;而也正如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所言:这显示出「劳工战时的好运已经结束······威尔森政府对劳工的照顾不力,以及······业主的反攻而使得工运倒退。」
  钢铁劳工的挫败,正好与威尔森为促进世界民主的行动在美国国内受阻相联结。威尔森靠着龚帕斯与「美洲工联」把德国打败,但他却没能更进一步推动改革或促进民主。而且美国劳工也在1919年这次「钢铁大罢工」中看到,当初在战时用来抹黑德国的宣传手法,倒也很容易转换过来抹黑罢工活动。


Ⅴ、日趋稳定的劳动体制


  在1920年当美国人准备回复到「平时的状态」时,他/她们面对的是一个已成熟的工业社会。依1920年普查显示,全美首次出现都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现象。在初级产业——制造业、矿业等的劳动人口,也达到史上的高峰。就整体劳动力来看,从事自雇行业或农业的人数日益下降。到1920年,美国典型劳工的样子是:半技术性的机器操作员,在大量制造业——汽车、电池、石化业中工作来赚取薪水。在除了建筑、印刷业外所有的生产部门,以往在1870、1880年代由手工艺师傅一手全包工作速度、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的现象,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效率的机器运作,或由那受过科学管理专业训练的经理人员,将原本工作分割,分别由专人来操作。
  到1920年美国劳工阶级的结构,也因种族——宗教因素开始稳定下来。移民潮到1924年完全停止。因此在美国社会中,东、南欧的信奉天主教的移民劳工,占据重工业、西/北地区矿业的工作。在美国南方,土生的男女农民,也转换而从事该地区纺织、煤矿业的工作。在全美各处,最无技术性、低薪的产业工作,仍丢给非白种劳工与女性来做。而土生的与北欧的移民劳工,则继续站在上位,或做技术性工作、或成为工头或监工。

1.战后劳工阶层的得与失



  美国劳工在50年中的产业发展经验中,认清了组织与团结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加强美国劳工的战斗、团结、组织的能力;他/她们也开始以团体行动的方式,试着来争取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在1920年有500万以上劳工加入工会,其人数远超过战前会员的两倍。
  但这种在1919年工会会员数目暴增与战斗性增强的现象,也同时掩盖住工会发展中的毛病;这些毛病到1920年代后愈形严重,也防碍到当时整个工运的发展。首先是民族/种族间的分化,仍继续阻止整个劳工阶级团结。在1917年东圣路易的「种族动乱」,就很清楚显示:在争取工作、住宅上,业主可轻易地来操弄白人劳工对抗黑人劳工。在「钢铁大罢工」事件中,劳工间民族/种族的问题也给引爆出来。在其中,美国土生的技术性劳工站在资方一边,而且抹黑移民劳工为「美奸」激烈分子。另方面黑人在此事件中也成为罢工破坏者。民族/种族问题是分裂劳工阶级的一个因素。另一因素,则是具会员身份的劳工,仍未能打入各个基本产业部门工作,而且在20年代,只有那些仍具无法替代的专业技术,而且只受雇于较小业主的劳工——像印刷工、机械工等,才能成为工会会员;而且只有这专业性类型的工会才愈益茁壮。有趣的是到了20年末,当美国已变成全球最强、最成熟的工业国家后,它其中具会员身份的劳工,也变得更为精英式。
  因此在美国,「平时的状态」也是指劳工与业主在组织上、权力上都不平等的状态。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尤其是在大量制造业与产业社区中,特别地明显。而联邦政府在战后的作为,也并不支持劳工。因此在1920年,逐渐出现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经理人士掌权的走向。
  也因此在1920年代中期,当社会学家林德夫妇(Robert and Helen Lynd)在调查印弟安那州萝奇镇,想来了解美国一般产业都市中的社会结构与发展等议题时(Middletown,1929),他/她们发现当地的工商人士与劳工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与态度。工商界人士在社经上人脉广厚,他们十分自信,严密掌控当地,而且自认将来会更有发展。但劳工则孤单的生活,除了自己家庭外,与其他社经单位毫无关联;他们对工作既不起劲也不自豪,而且对世事觉得无力;他们没任何阶级意识,也没想到自己来组织工会。而这种状况要等到20年代末的「大萧条时代」,才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