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弗·恩格斯

勒克瑙的攻占[340]



  印度起义的第二个危急时期结束了。第一个时期以德里为中心,并以该城的被攻占而告终;第二个时期的中心在勒克瑙,现在该城也陷落了。除非那些至今仍然平静的地方爆发新的起义,否则起义势必逐渐转入拖延持久的结束时期,在这个时期,起义者终将变成土匪和强盗,他们会发现,本国居民将和英国人一样,成为他们的敌人。
  强攻勒克瑙的详细报道还没有接到,但是最初的战斗部署以及最终的战斗的大致情况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读者都记得[注:见本卷第405—406页。——编者注],在勒克瑙驻劄官官邸解围以后,坎伯尔将军就把官邸炸毁了,但是让乌特勒姆将军率领5000人左右留在离城几英里的一个设防据点阿朗巴格。他自己则率领其余的部队返回康波尔,在这里温德姆将军被一支起义军打败。坎伯尔彻底击溃了这支起义军,并迫使他们在卡耳皮附近渡过朱木拿河。然后他就在康波尔等待援军和重炮到来,准备自己的进攻计划,下令集中被指定去进攻奥德的各路队伍,特别是设法把康波尔变成一个力量雄厚和规模巨大的营垒,以便使它成为对勒克瑙作战的最近的和主要的基地。当这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他认为还要完成另一项工作才能安心出征,这项工作的提出使他立刻显得和几乎所有以前的驻印英军指挥官有所不同。他不愿意有妇女在兵营里游逛。他在勒克瑙以及在开往康波尔的途中,对这些“女英雄”算是领教够了。她们以为,军队的行动,就像在印度常常遇到的那样,要服从她们的喜好,听随她们的方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坎伯尔到达康波尔以后,立即把这群有趣的但又招惹麻烦的人全部送往阿拉哈巴德,免得碍事;接着,马上又把当时住在阿格拉的第二批太太小姐们召来。直到她们到达康波尔,他又送她们安全地前往阿拉哈巴德,然后才回到向勒克瑙进发的军队里去。
  为这次出征奥德进行的准备工作,其规模之大,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英军在印度过去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是入侵阿富汗[341],参战的军队从来没有超过两万人,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土著士兵。在这次出征奥德时,仅欧洲人的数目就超过派往阿富汗的所有部队的人数。在科林·坎伯尔爵士亲自指挥下的主力部队,包括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炮兵师和工兵部队。乌特勒姆指挥的第一个步兵师守在阿朗巴格。这个师由5个欧洲团和1个土著团组成。第二个师(4个欧洲团和1个土著团)、第三个师(5个欧洲团和1个土著团)、霍普·格兰特爵士指挥的骑兵师(3个欧洲团和4个或5个土著团)以及全部炮兵(48门野炮、攻城炮兵纵列和工兵部队)组成了坎伯尔由康波尔出动的作战部队。弗兰克斯准将所指挥的、集中在古姆提河和恒河之间的章普尔和阿扎姆加尔两地的一个旅则应沿古姆提河向勒克瑙前进。这个旅除土著部队外,有3个欧洲团和2个炮兵连,应构成坎伯尔的右翼。连同这个旅在内,坎伯尔的兵力总数是:

炮兵和

欧洲部队………

土著部队………

15000

5000

2000

3000

3000

2000

20000

10000


  也就是说,总数达3万人;此外,还应当加上在章格·巴哈杜尔指挥下由果腊克普尔向苏耳坦普尔前进的1万尼泊尔廓尔喀人,这就使入侵军队的总数达到4万人,而且几乎全是正规部队。但这还不是全部。在康波尔以南,亨·罗斯爵士率领一支强大的队伍由萨加尔向卡耳皮和朱木拿河下游前进,以便堵击任何可能从弗兰克斯和坎伯尔两军之间溜过去的脱逃者。在西北方面,张伯伦准将于2月底左右在恒河上游渡河,进入奥德西北部偏北的罗希尔汗,而且不出所料,这里是起义军队退却的主要地点。奥德四周围城市的警备部队也应当列入直接或间接向奥德王国进攻的兵力之内,这样一来,这支兵力的总数必定有7万—8万人。根据官方材料,其中英国人不下28000人。上述的兵力总数中还不包括约翰·劳伦斯爵士的大量部队,这支部队在德里占领着一种侧防阵地,由米拉特和德里的5500名欧洲兵和2万或3万旁遮普土著士兵组成。
  这样庞大的兵力的集中,一部分是坎伯尔将军策划的结果,但一部分也是印度斯坦各地起义被镇压的结果,由于各地起义被镇压,部队就自然集中到有战事的地方。毫无疑问,坎伯尔本来是会冒险以较少的兵力作战的,但是当他等待这些兵力的时候,种种情况使他得到了新的兵力;而他这个人,即使明知道在勒克瑙将会遇到的敌人是多么可怜,也不至于拒绝利用这些兵力。而且不要忘记,虽然这些部队的数目看来很大,但是他们却分散在一个像法国那样大的地区里;在决战的地点勒克瑙,他只能用上大约2万欧洲兵,1万印度兵和1万廓尔喀兵,而在土著军官指挥下的廓尔喀兵究竟有多大价值,至少还是值得怀疑的。这支军队单靠它的欧洲兵就确实可以绰绰有余地保证迅速取胜,但是全军的数量与它所担负的任务并不是不相称的。很可能,坎伯尔这一次打算向奥德居民显示一下印度任何民族都从未见过的一支威武的白人大军,作为对印度人利用欧洲人为数不多而又广泛分散全国各地的情况举行起义的回答。
  起义者在奥德的兵力是由大多数起义的孟加拉团的残部和奥德本地的新兵组成的。前者最多不超过35000或40000人。战斗、逃亡和军心涣散一定使原先达8万人的这支兵力至少减少一半,而留下来的则是组织涣散,士气不振,装备恶劣,完全不适于作战的。根据各种不同的报道,新兵约有10万到15万人;但是他们数量究竟有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只有一部分人装备有构造拙劣的火器,大部分人只有进行白刃战的兵器,而这种战斗他们是很少会遇到的。这支兵力的大部分在勒克瑙,与詹·乌特勒姆爵士的部队作战,但是有两支队伍向阿拉哈巴德和章普尔方面行动。
  向勒克瑙分进合击的运动约在2月中开始。从15日到26日,主力部队同它的大量辎重(仅随军仆役就有6万人)由康波尔向奥德的首府前进,未遇抵抗。同时敌军在2月21日和24日曾攻打乌特勒姆的阵地,没有成功。19日,弗兰克斯向苏耳坦普尔进攻,一天之内把起义者的两支队伍都击溃了,并且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尽力进行了追击。这两支被击溃的队伍会合后,弗兰克斯又在23日把他们击溃,使他们损失了20门火炮以及全部兵营设备和辎重。指挥主力前卫的霍普·格兰特将军,在强行军过程中离开主力,绕到左面,于23日和24日摧毁了位于由勒克瑙到罗希尔汗途中的两个堡垒。
  3月2日,主力集中在勒克瑙南面。城市在这方面有运河围护,坎伯尔在前次攻城时曾不得不渡过这条运河;运河后面现在已经筑有坚固的工事。3日,英军占领了迪尔库什宫苑,第一次进攻勒克瑙时,也是由攻击这个宫苑开始的。4日,弗兰克斯准将与主力会合,形成它的右翼,而他自己的右翼则以古姆提河为依靠。这时,对付敌人工事的炮台已建成,并在城市下方古姆提河上架起两座浮桥。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詹·乌特勒姆爵士立即率领他的步兵师、1400名骑兵和30门火炮渡河去占领左岸(即东北岸)的阵地。从这里他可以用纵射火力射击敌人在运河岸边的大部分阵地及其后的很多设防的宫殿。他还切断了敌人与奥德整个东北部的交通。6日和7日,他遇到相当顽强的抵抗,但仍驱退了敌人。8日,他再次受到攻击,但攻击仍被击退。这时,配置在右岸的炮台开火;乌特勒姆的炮台沿河岸射击起义者的翼侧和后方;9日,爱·路加德爵士指挥的第二师攻占了马蒂尼埃尔,读者也许还记得[注:见本卷第381页。——编者注],这是一所带花园的学院,位于运河南岸,在运河与古姆提河汇合处,和迪尔库什宫苑相对。10日,银行大厦被打开了缺口并被攻下。乌特勒姆沿河而上,更往前进,用他的火炮对起义者的阵地逐个进行纵射。11日,两个苏格兰团(第四十二团和第九十三团)攻占了王后宫,乌特勒姆攻占了连结左岸与城市的几座石桥。然后,他就把自己的队伍调过河去,参加攻打对面最近的一座建筑物。3月13日,对下一个设防的建筑物伊曼巴拉大厦的攻击开始了。为了设置隐蔽的炮位,向大厦挖掘了一道对壕。次日,在那里造成缺口,这座建筑物遂被攻占。逃向恺撒巴格(即王宫)的敌军遭到猛烈的追击,英军紧跟着逃军冲入了王宫。激战继之而起,但到下午3时,王宫已落入英军手中。这看来已使战斗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至少,抵抗的意志已丧失净尽,于是坎伯尔立即部署追赶和堵击脱逃的敌人。坎伯尔准将奉命率领一个骑兵旅和少部骑炮兵去追击他们,而格兰特则率领另一个旅绕到位于勒克瑙到罗希尔汗途中的锡塔普尔去堵击他们。在对逃跑的那一部分守军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步兵和炮兵继续向城内前进,肃清还在那里坚持的敌军,从15日到19日,战斗显然主要是在城内狭窄的街道上进行,因为沿河岸的宫殿和花园地带早已被占领。可是在19日,全城已落入坎伯尔手中。据说,约有5万起义者逃跑,一部分逃向罗希尔汗,一部分逃向达普和班得尔汗。他们往后一个方向有可能逃脱,因为罗斯将军和他的队伍距朱木拿河至少还有60英里,并且据说他前面还有3万起义者。在罗希尔汗方向上,起义者还有机会重新集中,因为坎伯尔不能够很迅速地追赶他们,至于张伯伦现在何处,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而且该省之大足以使起义者暂时安身。因此,起义的下一阶段的特点,很可能是在班得尔汗和罗希尔汗成立两支起义军,而后一支军队可能很快就被勒克瑙和德里的军队用分进合击的运动消灭掉。
  就我们现在所能判断的,科·坎伯尔爵士在这次战役中的行动仍以他所常有的谨慎和毅力为特点。他对勒克瑙实行分进合击的部署是出色的,而且在进攻的准备中看来也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情况。另一方面,起义者的行动大概比以前更加可怜了,任何地
  方只要一看见红制服,就惊慌失措。弗兰克斯的队伍击溃了比自己多20倍的兵力,自己却几乎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虽然电讯照例说什么“顽强的抵抗”、“激烈的搏斗”,但报道中提到的英军的损失却少得出奇,因此,恐怕这次在勒克瑙不需要英国人比上次进攻该城[注:见本卷第381—387、398—406页。——编者注]时表现更多的勇敢,他们在那里所取得的荣誉也不会比上次更大些。


弗·恩格斯写于1858年4月15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8年4月30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312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340]本文标题是根据马克思1858年的笔记本加的。——第469页。
  [341]指1838—1842年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见注117)。——第4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