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 -> 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
上一页 下一页 ︱ 字号:  

四 列宁主义的精髓



  1903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的一位23岁的拥护者尼古拉·沃尔斯基(笔名是:尼·瓦连廷诺夫)在基辅被捕,他在狱中宣布绝食,到第11天时被释放,接着他立即沿着一条“秘密的铁路”从俄国跑到日内瓦,随身带着一封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格列勃·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写给列宁的介绍信。沃尔斯基下多后,从车站直奔列宁在伏耶街10号的住所。克鲁普斯卡娅从他拆开的大衣里子里取出了克尔日札诺夫斯基的信,把那些用隐形墨水写的字显现出来。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这位新来的人同乌里扬诺夫夫妇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还同他们一起整天整天地游玩、吃野餐。几十年之后,他发表了自己对当年的印象。①他记得列宁荡桨荡得好,游泳游得好,自行车骑得好,是一个优秀的射击手,在吊杠和吊环方面是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他最欣赏的是列宁的台球打得好。列宁的岳母伊丽莎白·瓦西里耶夫娜有一次当着客人的面说,列宁常给自己缀扣子,这个活他“比娜嘉做得还好”。瓦连廷诺夫写道,列宁是为革命而锻炼身体的。一个革命者任何时候也不可能知道,他的体力将遇到什么样的考验——是蹲监狱,还是逃出监狱。

①《同列宁的会见》1953年纽约契诃夫出版社俄文版。

  瓦连廷诺夫的保护人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也写了关于列宁的回忆文章。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写道:“我们就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纯朴、谦逊的外表说起吧。他个子不高,戴着普通的便帽,很容易消失在任何一个工厂区而不会惹人注目。一副令人喜爱的黝黑的面孔,略带东方色调——这几乎就是关于他的外貌所能说的一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穿上粗呢外衣,也很容易同伏尔加河流域的任何一群农民融为一体……但是,只要细瞧一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眼睛,细瞧一下他那双不寻常的、深邃的、充满内在力量和坚强毅力的、深褐色的眼睛,你就会立刻感觉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决非寻常的人。只要你稍微细看一下他的外貌,你从他那朴实外表中得来的最初印象就会马上消失,而为一种你对他那特殊天赋的印象所代替。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很多肖像都表达不出这样一种印象。”①

①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伟大的列宁》1987年档案出版社版第18页。——译者注

  克尔日札诺夫斯基是1893年在彼得堡同列宁见面的。他写道:“他是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胞弟,而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是最后几个光荣的民意党人之一,曾于1887年被处以死刑。仅只这一点,就为我们(即马克思主义者们——路·费·注)友好地接待他造成了最良好的前提……①后来,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流放地和巴黎时常常见到列宁,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一位苏维埃的高级职员(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一度是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更是常常见到列宁。他在回忆文章中写到了列宁那强壮的体质,回忆起他同列宁谈话时告诉列宁关于一个健康的人的定义:“这就是,一个人的健康就在于他的感情活动表现得清楚明确。”列宁同意这个定义。他说:“正是这样,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想吃东西,那就是真正想吃;想睡觉,那就是真正想睡,他不会去考虑要睡的是软床还是硬床;如果他要恨,那同样也是真正的恨……”②

  在巴黎,一位著名的法国雕塑家对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说:“他发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前额的轮廓同古代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雕像极其相似。”③马克西姆。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种相似之处。

  曾经资助过列宁办的一些出版物的高尔基由于进行革命活动而于1905年1月被捕。同年下半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年11月27日,党中央委员会在彼得堡高尔基的住宅里召开会议。列宁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讨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问题。④高尔基向中央委员会谈了莫斯科的战斗情绪。1906年1月,列宁在赫尔辛福斯⑤的私人住所里同高尔基又见了面。1907年4月,他们在柏林见了几次面——他们一块去动物园看动物,去戏院看戏。

①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伟大的列宁》1987年档案出版社版第23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0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8页。——译者注
④关于高尔基同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的关系的这个材料及后面的一些材料,取自《弗·伊·列宁和阿·马·高尔基》(书信、回忆和文件)一书,1961年莫斯科俄文第2版。
⑤赫尔辛福斯即赫尔辛基。——译者注

  当高尔基在列宁去世后写他对列宁的回忆文章时,看来他是把早年的这几次见面完全忘掉了。高尔基在回忆文章中把他同列宁的第一次见面说成是在1907年5月在伦敦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列宁在教堂(代表大会就是在这个教堂的“好客之家”里进行的)里一面握着高尔基的手,一面说:“您来了,这好极啦!您不是喜欢打架吗?这里将要大干一场的。”①

  高尔基用小说家的眼睛看着列宁,而用剧作家的耳朵听着列宁讲话。他写道:“我所预料的列宁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他缺少点什么。他说话时‘p’、‘л’发音不清,两手交叉地插在腋下,很洒脱地站着。总之,这个人的一切都太朴实了,在他身上感觉不到有丝毫‘领袖’的气派。”

  “但是这个秃头的、说话时字母‘p’、‘л’发音不清的、结实的、强壮的人,一只手摸着他那苏格拉底式的前额,另一只手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闪动着他那一双灵活得惊人的眼睛,立刻就谈到《母亲》这本书的缺点……”②

  在“打架”开始之前,列宁把高尔基带到“帝国”旅馆。帮助他进行了登记。他来到高尔基的房间,摸了摸高尔基的床铺,看床单是否潮湿。

  大会开始时,高尔基感到“兴高采烈”,因为他置身在自己的人中间。“但是我的兴高采烈只到第一次会议为止,只到关于‘议事日程’问题的争论为止。这些争论的激烈一下子就把我的热情弄得冰冷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发现党内如此尖锐地分裂成为改良派和革命派,——这一点我在1903年就知道了,而是因为改良派对弗·伊·列宁怀着敌意。”③

①②《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28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92页。——译者注

  格奥尔吉·普列汉诺夫这位党内的涅斯托耳①第一个发表了演说。高尔基说:“他讲话好像一个传教士,坚信他的意见是无可争辩的,他讲的每一个字都是极有价值的,就是字句间的每一停顿也是极有价值的。……当格·瓦·普列汉诺夫在第一次会议上发表演说的时候,布尔什维克的座位上最不安的要算是列宁了,——他时而踡缩着身子,仿佛怕冷似的,时而伸开四肢,又好像怕热似的;一会儿他把手指插到腋下,一会儿摇晃着光亮的脑袋摸一摸下巴,低声地在米·巴·托姆斯基耳边讲些什么。当普列汉诺夫宣称‘党内没有修正主义者’的时候,列宁就弯下身去,他的秃顶发红了,肩膀也因为忍俊不禁而颤动起来……”②

  孟什维克尤·马尔托夫也发表了演说。高尔基写道:“这个非常讨人喜欢的人讲起话来像青年一样慷慨激昂,好像他特别深切地感到分裂的悲惨和冲突的痛苦似的。”……马尔托夫央求道:“一定要避免破裂,党太弱了,不能分裂成两个。”在演说结束时,“马尔托夫叫喊起来,反对武装起义的工人战斗队,而且根本反对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③

  “接着,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匆匆地走上讲台,用喉音喊了一声‘同志们’。我觉得他不会讲话,但是过了一分钟,我也像所有的人一样,被他的演说给‘吞没’了。他能把极其复杂的政治问题讲得如此简单明了,这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他并不想编造一些漂亮的词句,而是把每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毫不费力地表达出其精确的含义。”④

①涅斯托耳是希腊史诗中皮罗斯的国王,以睿智著称,且为人公正,长于言词,现常用来比喻睿智的长者。——译者注
②《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293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94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95页。——译者注

  “……在会议期间,每一天都给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越来越新的力量,使得他更加朝气蓬勃,信心十足,他的演说听起来一天比一天更加坚定,而且代表大会的全体布尔什维克也变得更加坚决,更加严峻。”①

  统一代表大会继续了20天。结果出现了可怕的分裂(举行代表大会的大部分经费是费拉德尔菲亚的一位肥皂工厂主约瑟夫·费尔斯借给的,他是一位慈善事业家和统一税的捍卫者。到1923年时还清了他的债)。

  导致分裂的原因是不少的。在代表大会前夕,普列汉诺夫责备列宁企图夺取“指挥棒”——党的领导。由列宁、马尔托夫、普列汉诺夫、波特列索夫、阿克雪里罗得和查苏利奇参加的这场“将军会战”在代表大会之前很久就开始了,会战的结果是列宁退出了《火星报》编委会。任何一个组织都避免不了由个人竞争所引起的矛盾。实际上政治往往不过是掩盖野心的一个假面具而已。列宁并没有个人野心,所以他难以制服。在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世界代表大会上,罗莎·卢森堡指着列宁对克拉拉·蔡特金说:“你好好看看这个人。这是列宁。瞧瞧他那执拗倔强的头颅骨。”克拉拉·蔡特金补充说:“罗莎·卢森堡具有艺术家的敏锐眼力。”②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296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5卷第2页。——译者注

  列宁在得出一种看法后,他就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可动摇的,于是他驳斥别人所列举的各种论据来捍卫这种看法,直到在一些确凿的事实面前这种看法被一种新的观点所代替,他才放弃原来的看法,然后他又以同样的深信不疑的态度来捍卫这一新的观点。在列宁的思想中,怀疑的地方是不多的。他有意识地不容许、排除掉可疑之处。1905年时他坚决主张抵制国家杜马。并说服布尔什维克(而不是孟什维克)赞同他的观点。1920年时,他承认这是错误的。①1906年时他以同样坚决的态度主张布尔什维克参加杜马。路线的这种改变,在1907年伦敦代表大会上,引起了一次极其激烈的冲突。这时最重要的问题是各社会主义政党在杜马内如何行动的问题。列宁批驳了孟什维克所采取的那种容许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同非社会主义的、自由派资产阶级的政党合作的战略。他在反对右派反动分子的斗争中,甚至不想支持中派。

  合作要求一定的妥协,而“妥协”这个字眼在列宁的政治辞典里是没有的。他是一位政治上的孤立主义者,是一位在荒凉垄沟里的耕耘者。他不喜欢、也不懂得民主的议会制,他认为应当为革命的目的,而不是为民主的目的来利用议会。这种观点是根据他对革命前途的估计得出。1907年时,他仍然认为,俄国革命一定很快就要到来。虽然1905—1906年的起义遭到了镇压,这并没有使他改变自己的看法。他预言,新的暴动将要发生,但是既然在整整10年间并没有发生任何这样的事件,那他的逻辑就有了点毛病。例如,1907年5月2日,他在一篇文章中一开头就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全民的革命才能够是胜利的革命。这种说法在下面这种意义上是对的,即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把大多数的居民团结起来,为实现这一革命的要求而斗争。”②为了表达得更清楚起见,列宁用稍微不同的字句再一次重复了这个思想:“只有大多数人才能战胜有组织的少数统治者。”③他认为这是一种“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在革命时期,情况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革命前夜以及在革命的最初阶段,简直是所有的人,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整个自由派资产阶级都纷纷起来捍卫“政治自由”和“民族利益”。

①《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146页。——译者注
②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5卷第292页。——译者注

  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当资产阶级一资本主义分子开始懂得什么是“政治自由”时,他们便动摇起来,转到了反革命的立场上。这时“社会民主党就必须同小资产阶级群众隔绝。因为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小资产阶级群众的摇摆……表明革命的发展很艰难。但并不意味着革命已经结束和革命力量已经耗尽(这是我们的看法)。这时,社会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就是教育这些小资产阶级群众走向斗争……提高他们的觉悟,加强他们的决心和坚定性等等。或者是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意味着当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完全结束(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①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各种不利条件的凑合下”仍然能够出现。列宁根本不去考虑他的论据是悬挂在空中的,而他的结论则是十分模糊的,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这会是一种‘全民性的’胆怯,但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为了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一定要把自己同这种习性隔绝开来。”②

  在党的第五次(伦敦)代表大会上,列宁在社会主义者对待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的报告中又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阐述得极其充分。列宁在报告中说:“……我国革命按其社会经济内容来看,是资产阶级革命。……即使目前的革命取得了最彻底的胜利,即建立了最民主的共和国,由农民没收了地主的全部土地,也丝毫没有触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土地私人经营制……)和商品经济仍然存在。”③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并没有消失,而是相反。“这一切对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应当是完全没有争论的。”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5卷第29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96页。——译者注
③④同上,第328页。——译者注

  列宁问道:但这是否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使革命取得彻底胜利。”①为什么?因为“这场革命的最大特点是:土地问题非常突出。……这种争取土地的斗争必然推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民主革命,因为只有民主制才能给他们土地,才能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因此“俄国当前的革命要能取得胜利,只有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③正是这一点,而决不是同资产阶级政党的联盟,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的目标。列宁说:“我国资产阶级是反革命的。”连农民所追求的都是乌托邦性质的目标。“农民的主要空想是什么呢?无疑是平均制思想,是他们相信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平均分配土地(或使用土地)就能够消除贫困、失业和剥削的根源。

  “毫无疑问,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空想,这是小资产者的空想。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反动的偏见,因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不是小业主的平等,而是公有化的大生产。”④但是农民所追求的东西——“夺取和分配土地”——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基础,这对农民将会是有利的。“这不单单对农民更为有利,就是对无产阶级也是更为有利的。”⑤因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应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资产阶级革命,无论是资产阶级,或者是农民,都是不希望的。列宁说,农民幻想“固守着自己的一小块土地,固守着自己的一堆粪便(如马克思愤慨地说过的)而和整个社会对立。这种业主的私有者的本能促使农民脱离无产阶级”。⑥

①②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5卷第329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335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336页。——译者注
⑥同上,第338页。——译者注

  既然这样,如何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呢?

  前途起码是暗淡的。“我国的革命正处在困难时期,需要有团结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那种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顶住怀疑、消极、冷淡和不愿意斗争的情绪。”①

  结论是:“根本谈不到我们要支持自由派。”②

  列宁精辟地描写了他所担心的那种情绪。胜利的革命需要大多数人的支持,而大多数人,即工商业者和农民,却具有反对革命的情绪。但是,革命并没有结束。既然革命还在继续,那革命政党就应当避免同反革命政党发生联系。革命政党的任务应当是干革命,而不是搞议会政治。列宁始终忠于革命,他对非此即彼的抉择不屑一顾。但是革命处在低落状态,而同革命在一起的是列宁和他那个人数不多的布尔什维克派。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风还没有吹满他们的船帆时,他们一直处于死一般的风平浪静状态。当时掌权的是少数人。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5卷第338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43页。——译者注

  组织问题使列宁更加感到失望。他一向十分重视组织问题。他坚决认为,集中领导和“由下面作出的”民主决定之间的选择,或者说职业革命家组织和同情者的自由联合体之间的选择,不是一个纯粹技术程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思想方面的分歧。1902年时,他写了《怎么办?》一书来阐述这个问题。1904年时,他的《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一书中所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在这部著作中,列宁以不可遏止的好战姿态,十分认真地、极其详细地分析了党内过去的各种争论。列宁坚决认为,组织问题上的小错误正在导致政治上的大矛盾。他称之为组织上的“尾巴主义”的东西,或者他称之为无所事事的那种情况,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已经上升为生活中的一种哲学),心理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结果。

  在这里,列宁自己从形式跳到了哲学。他对知识分子发动了进攻。列宁所说的“知识分子”、“知识界”是指“一切有学问的人、一般自由职业者和不同于体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者(即英国人所说的脑力工作者)”。列宁说:“工厂在某些人看来不过是一个可怕的怪物,其实工厂是资本主义协作的最高形式,它把无产阶级联合了起来,使它纪律化,教它学会组织,使它成为其余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首脑。”①工厂是无产阶级的“学校”。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依靠“工厂这所学校”进行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而对于“工厂这所学校”知识分子却“怕得要死”。列宁写道,知识分子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是由“他们的小资产阶级生存条件”产生的。“这种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在俄国虚无主义者身上是特别突出的。党的组织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工厂’;部分服从整体和少数服从多数在他们看来是‘农奴制’(见阿克雪里罗得的小品文),他们一听见在中央领导下实行分工,就发出可悲又可笑的号叫,反对把人们变成‘小轮子和小螺丝钉’……”②

  列宁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贵族。但是,他决定不去作一个思想清高而无所事事的人。他鄙视那些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他嘲笑那些沙龙式的革命家,而这样的人在19世纪的俄国就有好几千个。列宁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话加以改变后引证如下:“谁害怕弄脏自己的双手,就让他别去从事政治活动。”③换句话说,不打破蛋壳,就煎不熟鸡蛋,列宁不仅想的是革命,讲的是革命,而且他准备弄脏自己的双手,依靠工人的帮助来组织革命。民粹派盲目地崇拜农民,列宁则崇拜工人。列宁由于在俄国一般知识分子的脑门上看到有奥勃洛莫夫习气的烙印,所以他愿意推崇群众,推崇来自土地和来自车床的人。俄国的上层人士在生活中既游手好闲,在精神上又极为讲究。所以列宁认为质朴比讲究好,体力比脑力好,组织比个人好。在这方面,列宁表现出了某种忘我精神。列宁时常自己抑制自己(革命胜利后,他公开承认这一点)。普列汉诺夫硬说,列宁企图夺取“指挥棒”来指挥党,不管普列汉诺夫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列宁挥舞“指挥棒”无疑也在指挥他自己。他自觉地自己指挥自己,自己组织自己。

①《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502--503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503页。——译者注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原话是这样的:“谁害怕身上布满灰尘,脚上溅满泥土,谁就别从事社会活动。”

  这时,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在所有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也就是在组织问题上、在革命的必然性问题上、在对待资产阶级各政党的态度问题上、在对待议会的战略问题上以及在一般的意识形态问题上,等等,都产生了分歧。列宁变得越来越凶恶了。接近他的人越来越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伦敦代表大会不召开会更好些。但是列宁却欢迎召开代表大会。他宁愿公开决裂,也不愿意对矛盾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和掩盖起来的态度。1908年2月7日列宁高傲地写信对高尔基说:“知识分子在我们党内的作用日益降低:知识分子从党内逃跑的消息在在皆是。这些败类跑得正好。党内的这些市侩垃圾清除掉了。工人将担负起更多的工作。职业工人的作用正在加强。这一切好极了……”①大概高尔基感到受了委屈,因为列宁在2月13日写给他的信中借口说这里发生了某种“误解”。列宁说:“我并没有……想‘驱逐知识分子’。”②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60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175页。——译者注

  伦敦代表大会之后,高尔基请列宁到卡普里去,但是列宁没有时间去,因为他正在筹备出版一份新的党报《无产者报》,并打算让高尔基参加这一出版工作。1908年3月中,列宁再次推迟了卡普里之行,因为“没有钱,没有时间,也不能扔下报纸不管”。①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3月24日,列宁从日内瓦写信给高尔基说:“我一定到卡普里去,并尽量设法邀妻子一起去,只是希望这同哲学上的争论毫无关系。”②那里有这样一些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和卢那察尔斯基,他们在卡普里住在高尔基的附近。

  住在“令人厌恶的”(这是列宁的说法)日内瓦,无论是列宁,还是克鲁普斯卡娅,都感到不合心意。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中对再次侨居国外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进行抱怨。她写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整天坐在图书馆,但晚上我们就不知道到哪里好。真不愿意坐在我们租的这间冷冰冰的不舒服的房间里,很想和人们在一起,于是我们每天晚工不是去看电影,就是去看戏,但往往等不到看完,就中途退场,到湖边去散步。”③

  4月份,列宁终于来到了卡普里——是他一个人来的。在即将启程之前,他通知高尔基:“……我也可以去……但是,我再说一遍: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我不谈哲学和宗教问题。”④

  列宁和高尔基一起,参观了那波利⑤的国立博物馆、那波利近郊和庞贝⑥废墟,爬上了维苏威火山⑦。他们还一块钓鱼、聚谈。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88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194页。——译者注
③参看《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05页。——译者注
④《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99页。——译者注
⑤那波利即那不勒斯,在意大利。——译者注
⑥庞贝是那波利近郊的一座古城,公元79年曾被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所淹没。18世纪由于进行挖掘而发现了二分之一以上的在火山灰下保存的建筑物。——译者注
⑦维苏威火山在意大利南部那波利(那不勒斯)市附近,是欧洲大陆上惟一的活火山。——译者注

  在一张照片上有这样一个镜头:列宁和波格丹诺夫在高尔基别墅的凉台上下象棋,高尔基和玛丽亚·费多罗夫娜·安德列耶娃①在认真地观看他们下棋,照片的背景是美丽的卡普里。列宁戴了一个很大的圆顶礼帽,遮住了他那“苏格拉底式的”前额和很大的头顶。列宁输掉了这盘棋。高尔基说:“他在输棋时很生气,甚至有点像小孩子似地灰心丧气。”列宁和波格丹诺夫除了下棋,并不较量力气。有一次列宁对波格丹诺夫说:“请您用三言两语向我说明,您的‘代换说’能给工人阶级提供什么?为什么马赫主义比马克思主义更革命?”波格丹诺夫便开始来说明,但是列宁很快打断了他的话,说:“算了吧!”

  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当然,卡普里之行并没有同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观点调和,后来,伊里奇回忆说,当时他对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说:我们不得不分手两三年。……那里人很多,既吵闹,又忙乱;有的人在下棋,有的人去荡舟闲游。不知怎的伊里奇很少谈到他的这次旅行。他多半只谈海怎样美丽,那里的酒怎样,而对在卡普里举行的困难问题的会谈却说得很少,因为这对他是很不愉快的。

  “伊里奇又钻研哲学了。”②

  布尔什维克本身仍然还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与之同时存在的派别还有:孟什维克、拉脱维亚党、犹太人的崩得、托洛茨基的中派等),而现在它本身又面临着分为两派的危险——根据哲学分为两派。马赫的哲学向马克思的哲学发起了挑战。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卢那察尔斯基及其他许多布尔什维克都成了马赫主义者。但他们同时又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

①玛丽亚·费多罗夫娜·安德列耶娃是俄国女演员、社会活动家、高尔基的妻子。——译者注
②《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13页。——译者注

  列宁对他们痛加责骂。但是为了粉碎他们,就需要更彻底地了解马赫的哲学和整个哲学。列宁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和康德的一些哲学著作。1906年时,他读了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一书。读了这部书之后,他写信给高尔基说:“我读完之后非常生气,因为我更清楚地看出,他走的是极端错误的道路,非马克思主义的道路。”①列宁开始写一部书来回答波格丹诺夫的这部书。1908年时,由于政治上的分歧,他对波格丹诺夫更加“生气”。克鲁普斯卡娅肯定地说:“当时正是困难的时期,俄国的组织不断地遭到破坏。警察在奸细的帮助下逮捕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群众退缩了。他们想要理解所发生的整个事件(即1905—1906年的革命——路·费·注),要考虑它,一般性的鼓动已经使人厌烦。……基于这种情绪,召回派就有了某些成就。”②召回派想从杜马中召回社会主义的代表,并且像列宁本人在1905年时所坚决主张的那样,要抵制杜马。但是,现在列宁认为,对杜马应当加以利用。波格丹诺夫加入了召回派一伙。这使列宁更加讨厌他的哲学。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已经使人感到布尔什维克派不像从前那样团结了,就要发生分裂了,首先是同亚·亚·波格丹诺夫分裂。”③

  列宁以其所具有的充沛精力和满腔热情在为写一部反对马赫主义者的著作而收集材料。但是有一些已经发表的材料,在日内瓦找不到。正如克鲁普斯卡娅写的那样:“而且侨居生活的吵吵闹闹的气氛又大大妨碍了伊里奇的工作,因此他到伦敦去了,以便在英国博物馆工作一段时间,写完那部已经开始了的著作。”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81页。——译者注
②《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12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0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416页。——译者注

  英国工党党员、议会议员兼作家约翰·斯特雷奇记下了他的朋友、演员迈尔斯·马勒森说的一段话:“20年代马勒森曾到英国博物馆的阅览厅参观。他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左派社会主义者。他记得,列宁像在其以前的马克思一样,也在这里学习过……图书馆里有一位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老保管员,马勒森深信,当列宁在这里学习时,这位保管员一定也为之服务过。他想听到关于这位伟人的一些情况,便问保管员:‘您是否记得列宁常来这里阅读的情况?’保管员有点发窘地回答:‘列宁?不记得,我不记得有一位先生叫这个名字。’马勒森说:‘啊,也许他当时没有使用他在党内用的这个名字吧?也许他用的是自己的本名——乌里扬诺夫吧?您是否记得常到这里来的一位乌里扬诺夫先生呢?’保管员立即回答道:‘我当然记得乌里扬诺夫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先生,个子不高,胡子修得尖尖的,对人的态度非常和蔼。我清楚地记得他。先生,您能否告诉我,他发生了什么事情?’”①

  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②一书是列宁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猛烈地抨击了俄国的马赫主义者。

①约翰·马勒森《伟大的觉醒,或:从帝国主义到自由》,载于《文汇》杂志1961年伦敦英文版第5期第7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8卷第5—395页。——译者注

  恩斯特·马赫(1838一1916)是奥地利的一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为了“思维经济”而企图用一元论的理论来消灭心理和物体之间的二元论,他的一元论理论认为,物体(如桌子、苹果等)除被人的经验所感知而外,它们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人的知觉,那桌子就不会有硬度和颜色,苹果也不会有什么滋味。换句话说,马赫使物质从属于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认为,物体、物质、介质、物理世界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者宣布,物理世界决定意识。马赫把唯物主义上下倒置,使之两脚朝天,他硬说,正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特性:颜色、味道、大小、形状等等。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因为以明显形式表现出来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有机物质)有联系。”①列宁所说的高级形式指的是人。马克思主义者证明说,物质当然是在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树木、石头、海洋、动物等等,早在地球上出现能够感知它们的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存在”即介质,或物质,是第一性的。因此列宁在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时写道:“一般说来,认识是存在的反映。”人的感觉是他的周围世界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前提的重要依据,列宁把这个基本前提表述如下:“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唯物主义所涉及的是物质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所涉及的是社会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不是从内部产生的,也不是本身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即社会条件的反映。而社会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对资本家、工人和农民来说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列宁的论据是围绕着阶级斗争、围绕着革命而提出的。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8卷第39页。——译者注

  而波格丹诺夫则坚决认为,没有自觉性就不可能有社会性;因此,所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都是意识一心理生活。人在世界上的表现是不够的。他应当有社会生存的动机。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是“意识一心理生活”的表现。“经验一元论”或“经验批判主义”就是这样。创造这种学说的人所抱的目的是要把物质和思维结合成一个整体,但思维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列宁反驳道:“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现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感觉和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的社会意识。”列宁断言,存在和意识并不是同一的,它们是独立的,因而是多元的。列宁这位学理主义者补充说,如果不牺牲客观真理,如果不陷入资产阶级的反动骗局,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一个也不能放弃。他把马赫主义者妄想把物质同意识结合起来的企图称之为“调和主义的招摇撞骗行为”。列宁写道:马赫主义者本身是一个可怜的大杂烩,他们是哲学上一伙卑鄙的调和主义者,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把唯物主义派和唯心主义派搞混杂了。马赫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然而“实际上所有这些先生们却总是倒向唯心主义一边,并同唯物主义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列宁断言,把“信仰主义的合格的奴仆”这一说法用在马赫、阿芬那留斯及其一派人的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马赫的哲学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愤怒,因为这个哲学使他们的社会主义和他们的革命受到了威胁。马克思主义者想改变物质条件,改变经济设施和社会设施,改变国家。马赫主义者则认为,这一切物体只是在人的知觉中才存在。他们还认为,人本身是一种存在,但人不是作为具有骨骼、血肉、皮肤和器官的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有意识和知觉的人而存在。唯物主义者把这种概念叫做唯心主义,在这个概念中充满了僧侣主义、投降主义和对革命的背叛,这种概念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屠格涅夫在1866年写了一部小说《烟》(列宁很熟悉这部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波图金说:“我这里骂他是唯心主义者,他就真的伤心起来!他差点没有哭出来。我应当安慰他,并向他保证:我决不出卖他的同志。要知道,要得到唯心主义者的称号,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人们所说的唯心主义,指的是为幻想、为神秘主义而牺牲真实这样一种倾向。在19世纪某些知识分子的词典里,唯心主义意味着颓废心理。唯心主义产生软弱无能的空想家、迷信的蒙昧主义者、进步和科学的敌人。

  为了粉碎马赫主义者及其俄国同伙,列宁进行了巨大的工作,他的这部著作表明了这一点。对这部著作哪怕只是浮光掠影般地浏览一下,那么这部著作就其基本特点来说,也是可以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相媲美的。列宁对贝克莱作了大量的引证,以便证明马赫在1872年对18世纪的这位英国主教进行了剽窃,列宁说他“纯粹是对贝克莱的剽窃”。列宁钻研了休谟、黑格尔、赫胥黎、狄德罗、费希特等人的著作。他不仅钻研了马赫及其老师阿芬那留斯的著作,还钻研了许多第二流的、评述他们著作的人的著作;他不仅钻研了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和卢那察尔斯基①的著作,还钻研了几十个不太重要的俄国马赫主义者的著作,对这些人来说,如果不是列宁以其辛辣的笔触把他们写入历史的话,那他们早就被人们忘记了。没有一个引起纠纷的苹果②不留下列宁的牙印。这一切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侨民中的杯水风波而已。列宁自己也承认,当时为哲学而展开争论是因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马克思一马赫之间的整个辩论,列宁一波格丹诺夫之间的整个辩论,是一个小党的一种病态反映,领导这个小党的是一位既有才能又爱吵架的人,他对持反对态度的人是丝毫不能容忍的。此外,他对自己那个因远离故土而陷于枯萎的组织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感到很不顺心。列宁在巴黎或日内瓦所掀起的喧嚷总是同从俄国传来的回声成反比。

①巴扎罗夫是把马克思的著作翻译成俄文的译者之一,他后来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波格丹诺夫在苏维埃制度建立后不久就脱离了政治生活,成为莫斯科输血研究所的创办人和所长,他在一次对自己进行实验时死去。卢那察尔斯基后来是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
②“引起纠纷的苹果”,源出于希腊神话。据说阿耳戈英雄珀琉斯向海中女神忒提斯结婚时大宴宾客,奥林匹斯山上诸神都被邀去做客,惟独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为了报复便拋了一个金苹果在酒席筵上,金苹果上刻着“赠给最美丽的人”。座上3位女神为争得这个金苹果而引起了一场纠纷。——译者注

  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日内瓦租了一个住所,开始操持家务。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有从俄国来的玛丽亚·伊里尼奇娜和克鲁普斯卡娅的母亲。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住在日内瓦。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大家在这个小小的……平静的湖滨——日内瓦过得很厌烦。想搬到一个大的中心去。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早已搬到了巴黎。伊里奇犹豫不决,因为日内瓦的生活费用低,进行研究工作较好。最后利亚多夫和日托米尔斯基从巴黎来了,他们劝说伊里奇去巴黎。他们提出了各种理由:第一,将来可以参加法国的运动;第二,巴黎是个大城市,那里的监视会少些。第二个理由说服了伊里奇。”①日托米尔斯基这个布尔什维克是沙皇保安局的奸细。

  列宁在巴黎这个大城市度过了3年半之后(他们是在1908年12月迁到这里来的)抱怨道:“是什么魔鬼把我们带到了巴黎?”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一样,也厌恶巴黎。但是克鲁普斯卡娅对那里的生活却有着相当亲切的回忆,她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心不在焉地看着我们在新居忙着安排家务:他已顾不上这些了。我们租的住房在城郊……离蒙苏里公园不远。……我母亲住一个房间,刚来到巴黎的……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住一个房间,我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住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作为会客室。……我们不由地看到,看门人以非常轻蔑的眼光瞧了瞧我们的白色桌子、普通的椅子和方凳。我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小桌子,非常不舒服。”①

  “在巴黎的生活是非常忙乱的。当时有很多侨民纷纷从各地集中到巴黎来。这一年,伊里奇很少在家。我们的人常常在咖啡馆坐到深夜。”②

  “至于说到布尔什维克派内部的情况……派别内部的激烈斗争非常耗费精力。我记得有一次伊里奇同召回派分子谈话后回到家里时,面色如土,甚至连舌头都有些发黑了。我们决定让他到尼斯去休息一个星期,远远离开纠纷,到那里去晒晒太阳。

  “在巴黎从事研究工作是很不方便的。国立图书馆很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般是骑自行车去的,但是,在巴黎这样的城市骑自行车不同于在日内瓦郊区……这样骑车伊里奇感到非常疲劳。午休时间,图书馆停止开放。预订几本需要的书籍,手续也非常麻烦……伊里奇大骂国立图书馆,顺便也骂巴黎。……后来,他的自行车竟被人偷去了。他每次都把自行车放在国立图书馆旁边一座房子的台阶上,付给看门人10个生丁,但有一次来取车的时候,车子不见了。女看门人说她并不负责看车子,只是允许把车子放在台阶上。

  “在巴黎和巴黎近郊骑自行车要特别小心。有一次伊里奇在去茹维西的路上,被汽车撞上了,幸亏他从车上跳了下来,可是自行车完全轧坏了。”③列宁去茹维西是到飞机场看飞行表演的(这是在1910年),途中他被一辆汽车撞上了。列宁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车主“是一个子爵,真该死”。④列宁把他告到法院,打赢了这场官司。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20页。一译者注
②同上,第421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22页。一译者注
④《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370页。——译者注

  列宁在另一封家信中写道,参观各种历史人物的蜡像陈列馆使他非常满意。①他在给安娜的信中对巴黎发牢骚,说他对巴黎无论如何也不习惯。现在他很少下象棋。有时候他同克鲁普斯卡娅一起去布隆林苑游玩。有一次他们骑自行车到美当森林里玩。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那里“美极了”!②他们的钱不够用。克鲁普斯卡娅回忆道,他们常吃马肉,因为马肉便宜些。列宁打算靠写作来赚点钱,但是往往找不到出版者。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常从党的出纳处那里领取少量补助金。有一次母亲从萨拉托夫给他寄来了鲟鱼肉和鱼子,他表示十分感激,并说,寄来的礼物使他想起了伏尔加河。

  1909年夏天,列宁同全家人在博姆邦村(塞纳和卢瓦尔省)休息。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在博姆邦村伊里奇没有进行工作,我们尽力避免谈论问题。”③在他们的公寓里住有法国的一些小职员和小资产者。“众多的小市民是令人讨厌的。幸好我们可以单独地按着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一般地说,伊里奇在博姆邦村休息得不错。”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30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85页。——译者注
③④《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27页。——译者注

  不久,列宁又陷入党内的意见分歧中去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成一些派别,这些派别又分裂成一些小集团。在3个星期中,即从1910年1月15日到2月5日这个期间,在巴黎召开了党的中央全会。会议的目的是恢复党的统一。1910年4月11日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信中说这次会议是个“长时间的全体会议”:“……足足扯了3个星期,把人折磨够了,真是活见鬼!除了这些远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的重大深刻的因素外,还增加了一些细小琐碎的因素,增加了‘空泛的调和主义’情绪(缺乏明显的思想,不知道同谁、为了什么、怎么去调和),增加了对布尔什维克中央的痛恨,因为它进行无情的思想斗争,再加上内讧和孟什维克老想胡闹,——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满身脓疮的婴儿。

  “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头痛的事。要么把疮割开,放掉脓血,医好婴儿,把他抚养大。这是好的结果。

  “要么让婴儿死去。这是坏的结果。这样,我们在相当时间内将没有子女(就是说,我们将重建布尔什维克派),然后再生一个更健康的婴儿。”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327页。——译者注

  列宁预料整个党将不再存在,而布尔什维克派则依然存在,然后将由布尔什维克派来建立新的政党。依靠联合来治好“婴儿”即治好党这个前途,实际上极其渺茫。列宁对于妥协不能容忍。他甚至有意地加剧派别之间的矛盾。他给高尔基的信并不是十分真诚的。列宁时常写信给高尔基,那是需要高尔基在财政上、写作上和组织上给予支持。高尔基在俄国广大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但是在那些居住在俄国社会主义密林中的唇枪舌剑的政论家和演说家中间,他却是一个天真的婴儿。对勤劳者的热爱使他接受了布尔什维主义,但是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促使列宁去进行哲学论战的党内的邪说异端,对他都是格格不入的。就文化和性格方面来讲,他是接近波格丹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所以他能够理解他们为使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和解,或者起码是同文化珍品和解所作的努力(高尔基反对发表列宁的反马赫主义的著作)。但是列宁不愿意失去他。当列宁写信给高尔基,说什么如果党要死亡,那就还要恢复布尔什维克派这番话时,他是曲解了实际情况的。因为布尔什维克派已经在存在着,它的领袖要么有意地使党这个“婴儿”驯服地听从自己,要么把它消灭掉。“长时间的全体会议”上真的多数人即孟什维克和某些布尔什维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调和主义”情绪和要求统一的情绪,“折磨着”列宁。所以他在给高尔基的信中感叹地说:“空泛的(没有明显地表明同谁、为了什么、怎么样等)调和主义情绪。”他自己是不准备和解的,他宁愿在相当时间内没有一个不驯服的、执拗的“婴儿”。“然后再生一个更健康的婴儿”。这个“婴儿”的俯首听命将使父亲得到安慰。

  于是,列宁便来进行人工授精。此事发生在1912年1月的布拉格。

  列宁的母亲1910年时在芬兰度夏。当时列宁在参加第二国际第八次代表大会。他们在斯德哥尔摩见了面——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他们在一起住了10天。见面中充满了温情。这是在艰苦的斗争中一个短暂的喘息,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眼下金钱起着主要的作用。列宁作为一个组织家,是知道金钱的价值的。金钱使他能够出版报纸和杂志,使他能够召开各种会议,使他能够供给党校和党的机构的费用,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人派回俄国。

  党费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从有钱的同路人那里得到的钱也有限。布尔什维克需要大批的款额来巩固自己对国内外其他各派别的阵地。获得施米特的财产是布尔什维克在财政上的一大成功。①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施米特是萨瓦·莫罗佐夫②(他是俄国纺织业方面的一个资本巨头,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外甥,由于他的家具工厂在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时所起的作用而于1906年被捕。他在警察机关受到拷打,最后,据克鲁普斯卡娅说,他“被杀害了”。据B·沃尔弗估计,施米特不是被“拷打”致死的,“就是自杀的”,后来他接受了自杀的说法。

①B·沃尔弗《三个干革命的人。传记历史》一书(1948年纽约英文版)详细地记述了这件事(见该书第23章)。
②萨瓦·瓦西里耶维奇·莫罗佐夫是俄国工厂主,百万富翁莫罗佐夫家族的始祖。——译者注

  伦纳德·夏皮罗也认为施米特是自杀的。①克鲁普斯卡娅写道:施米特临死前留下遗嘱说,“他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布尔什维克”。是交给布尔什维克还是交给党?如果施米特的继承人是党,那就应当把钱在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和其他派别之间进行分配,而由于当时领导党的是孟什维克,所以布尔什维克能够得到的钱将会很少,或者一点也得不到。

  由于施米特死时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所以他的两个姐妹就成了合法的继承人,她们也就得到了他的全部财产。这时布尔什维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一位布尔什维克按照中央的指示,同施米特的姐姐结了婚,以便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上级弄到钱财。但是刚刚弄到手的钱财对他的社会觉悟显然起了影响,因为他拒绝交出这笔钱财。后来通过对他进行威胁才迫使他把一部分钱财交给了布尔什维克的金库。施米特的妹妹伊丽莎白·巴甫洛夫娜当时还没有成年。布尔什维克集团的一个成员维克托·塔拉图塔也是根据上级交给的任务,成了她的情人。他让伊丽莎白·施米特同另一位布尔什维克伊格纳季耶夫同志举行了假结婚。②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实际上“伊丽莎白·巴甫洛夫娜是另一位布尔什维克维克托·塔拉图塔的妻子”。③由此可以看出,克鲁普斯卡娅所写的假结婚是还可以再婚。大部分权威性的材料都说塔拉图塔是伊丽莎白·施米特的“情人”。不管这个问题在道德标准方面怎样,反正这个狡猾手段最后是成功了。据夏皮罗说(他引证了一位地位很高的共产党员在苏联出版的一本书中所说的话),布尔什维克派为自己这样一个小组织弄得了一大笔款子——28万卢布。这次行动没有列宁的参加是干不成的,因为当时甚至连组织方面的很小的事务也都由他来领导。

①伦纳德·夏皮罗(苏联共产党)1959年纽约英文版第107页。
②因为伊丽莎白还没有成年,而为了使她能随意支配继承的遗产,只好让她假结婚。——译者注
③《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14页。——译者注

  为了再搞到一些钱财,1907年时布尔什维克对国家银行那些在梯弗利斯大街上、在骑兵警察队的护送下运送金钱的勤务人员,采取野蛮的西方方式,进行了武装袭击。这次抢劫的幕后组织者是约瑟夫·斯大林。俘获物是神话般地搞到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500卢布一张的银行券,要将其换成现金很困难,因为这些银行券的号码外国各家银行都知道。党内那些善于动脑筋的人,其中包括后来的外交人民委员马克西姆·李维诺夫,都被动员起来来克服与此有关的困难,于是一部分银行券终于换成了现金。几年之后,“剩下的一些500卢布的银行券都烧掉了”。①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33页。——译者注

  这次剥夺事件严重地损害了布尔什维克的声誉。“长期全体会议”上反列宁的多数人于1910年1月投票赞成和解和统一,具体地说,是投票赞成解散各派别和各集团。在这一切没有办得到的情况下,列宁同意把钱交给3个德国人保管,他们是社会民主党人卡尔·考茨基、弗兰茨·梅林和克拉拉·蔡特金。但是由于实际上各派别还依然存在,列宁便把钱掌握在自己手里。当3位保管人在俄国侨民政治的迷宫里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他们便建议召开一次和平会议来把相互敌对的俄国人联合起来。罗莎·卢森堡这位著名的德国(起初是波兰)左派女社会主义者把召开这样的和平会议说成是一种“愚蠢的主张”,她还说:“自然,在这样的会议上一小撮住在国外的好吵架的人会竞相发出叫喊,竭力引起3位德国保管人的注意和好感,并指望从他们那种雄鸡般的叫喊中捞到某些好处——这是不折不扣的自我欺骗。他们十分爱搞纠纷,十分冷酷无情,这就使得会议只能让他们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相互侮辱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①

  这样,“统一”会议也就没有开成。但是,俄国的党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对列宁施加了强大压力。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这几位代表人物知道了这笔钱财的不司告人的来历,因此,在1911年6月,这几位保管人便要求列宁把钱交给他们。列宁部分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②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依然对列宁持反对态度。列宁对它十分厌恶,便于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了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会议。出席代表会议的有列宁选定的有表决权的14名代表(其中有两名是沙皇警察机关的密探)。在进行了相当激烈的辩论之后——就连这个由“选定的代表”举行的小型会议也暴露出了一些意见分歧,——代表会议宣布自己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惟一代表,并选出了新的党中央。代表会议还建议3名德国保管人把列宁交出去的钱还回来。俄国其余的所有社会主义者、孟什维克、拉脱维亚人、崩得分子以及托洛茨基(他在维也纳出版一份《真理报》)的那个不属于任何派别的中派小集团都对列宁所进行的政变掀起了一阵喧嚷。列宁对他们的抱怨不予理睬,而是从布拉格前往柏林,去要回他交出去的钱。奥古斯特·倍倍尔这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接待列宁时很不亲切。列宁对当时住在柏林的弗·阿多拉茨基说,倍倍尔“像野兽那样看着他”。阿多拉茨基(他后来是《列宁全集》的编辑之一)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对于考茨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反应很不尊敬。”③列宁对考茨基的憎恶就是这样产生的。列宁离开柏林后,决定通过法院向考茨基追索他所交出的钱。他写信请阿多拉茨基找一名律师。这件事是否弄到了法院,阿多拉茨基不知道。大部分钱都还留在几位保管人那里。

①《罗莎·卢森堡致卡尔·考茨基和路易莎·考茨基的信(1896--1918)》1925年纽约英文版第163一164页。此处引文引自奥尔加·赫斯·甘金和H·H·费希尔所著《布尔什维克和世界战争:第三国际的起源》1960年加利福尼亚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第25页。
②伦纳德·夏皮罗的前引书,第121—122页。
③《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文版第1卷第271--272页。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决心采取重要的一着。他离开了巴黎,搬到克拉科夫(当时属奥匈帝国)去住。1912年7月1日,列宁写信给母亲,告知他搬到克拉科夫的情况,这里“说已差不多是俄国了!连犹太人都像俄国人,八俄里外就是俄国国境……女人们光着脚,穿着花花绿绿的连衣裙——完全像俄国一样”。①秋天,他写信告诉姐姐安娜说:“在这里,我们比在巴黎过得好,——神经可以得到休息,写作多了,纠纷少了。我想我们会面也将会容易些,——如果不打仗的话,我是不大相信会打仗的。” ②1912年11月,列宁在写给妹妹玛丽亚(她当时也住在萨拉托夫)的信中提到了战争,他写道:“一旦打起来,大概要搬到维也纳去(他显然没有想到,奥匈帝国同俄国有可能打起仗来,也没有想到,他作为一个俄国的臣民会被拘留。——路·费·注)或者是斯德哥尔摩。”③

  在1913年摄于加里西亚山地疗养区扎料帕构④的一张照片上,43岁的列宁给人留下了一个老头子的印象,这完全证实了同志们给他起的那个外号,⑤他在给同志们写信时有时候就用这个外号来署名。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402一40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07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06页。——译者注
④扎科帕内是一疗养区,旧属奥匈帝国,今届波兰——译者注
⑤早在“斗争协会”时期,同志们曾给列宁起了一个“老头子”的外号——译者注

  这时距离他结束光荣的一生,还剩下1O年的时间。列宁从克拉科夫及其他一些地方经常写信给母亲、安娜·伊里尼奇娜及其丈夫马尔克·叶利札罗夫、玛丽亚·伊里尼奇娜(列宁的第三个妹妹奥丽珈是一位高等女校的学生,1891年5月8日由于患肠伤寒死在彼得堡。列宁在第一次来到首都期间,于1893年10月5日写信告诉母亲说,他到奥丽珈的坟墓上去看了一看:“我来这里以后,很快就到沃尔科沃墓地去了,那里的一切——十字架和花圈都完整无损。”①和德米特里·伊里奇(“米嘉”)。这些信,简短、平凡,都是用亲属的身分写的,虽然信中充满了亲热,但写得十分平常,从文学角度来看,并不出色。1912年12月12日(旧历)列宁从克拉科夫写给在萨拉托夫的母亲的信,很好地说明了他的其他许多信的风格和内容:

  “亲爱的妈妈!今天接到了你和阿纽塔的信。非常感谢。

  “向你们大家祝贺节日!祝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今天还接到玛尼亚莎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印有沃洛果达河的风景。从明信片看来,这个小城倒还不错……(玛丽亚这时被流放在沃洛果达省。——路·费·注)玛尼亚莎说,她过得还不坏。如果米嘉在你们那里,那就热切地问他好!也问马尔克好!想来他已经恢复健康了吧?只是阿纽塔仍然写得不好!都是手指头的毛病!我们身体都很好。打算比庆祝此地的节日更隆重地庆祝俄国的节日(即复活节——路·费·注)。紧紧地拥抱你,祝你一切都好!你的弗·乌里。”②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1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12页。——译者注

  在下一封写给母亲的信中(在这封信中附有给安娜写的一些话),他感谢母亲于1913年2月从萨拉托夫给他寄来的一个包着“甜食”的大包裹。“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再过一次‘新年’了!……这里冬天的天气非常好,也不下雪。我买了双冰鞋,滑冰滑得很起劲。这使我回想起了辛比尔斯克和西伯利亚。我在国外过去从来没有滑过冰。紧紧地拥抱你,我亲爱的妈妈!热切地向阿纽塔问好。伊·瓦·①和娜嘉也向你们问好。你的弗·乌里。”②

  列宁很健康,情绪也很好。而克鲁普斯卡娅的情况却不那么好·1913年5月3日,她在即将赴波罗宁(扎科帕内附近的一个村子)之前写给列宁母亲的信中谈到了自己的病:“我像残废人一样,动不动就累了。我已经做了整整一个月的电疗,脖子还不见好,不过眼睛已经开始好转,心也跳得慢些了。在这里的神经科诊疗所治疗花不了多少钱,大夫也很仔细。……我希望赶快搬到乡下去。虽然我们住在城边,窗户对面就是一个菜园,而且前天还听见有夜莺叫,但这里毕竟是城市,孩子们吵吵嚷嚷,士兵和车辆来来去去。”③10天之后,列宁写信告诉妹妹说,克鲁普斯卡娅患的是巴塞多氏病,“这个病使我担忧……”他又补充说:“这个乡村倒几乎是俄国式的。革屋顿,非常穷。农妇和孩子们都打赤脚。……希望安静的环境和山间的空气能使娜嘉的病好起来。我们在这里过的是乡村生活,起床很早,鸡一上窝就准备睡觉。每天要走的路就是到邮局和火车站。”④

①伊·瓦·是伊丽莎白·瓦西里耶夫娜,克鲁普斯卡娅的母亲。——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413一414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17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419页。——译者注

  克鲁普斯卡娅在进行电疗,并服用罗卞腺体制剂,但是病不见好。列宁便向弟弟德米特里这位医生写信请教。德米特里从很远的地方进行了诊断后,答复说,他不认为需要动手术。但是周围的人们却不断地对列宁说,他的妻子可能要失明,或者是得卧床一年或一年半不能动。克鲁普斯卡娅把这个情况写信告诉列宁的母亲时坚决认为,她的病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到夏天就会痊愈的。在克鲁普斯卡娅于1913年5月25日写的这封信中,列宁附带写了三行字:“亲爱的妈妈!紧紧地拥抱你,并且向大家问好!米嘉的来信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劝娜嘉去伯尔尼,她不肯。不过她现在已经好一些了。你的弗·乌。”①

  在伯尔尼,住有一位教授泰奥多尔·科赫尔,他是瑞士的一位外科医生,治巴塞多氏病的专家。这种病是由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与之并发的病症是眼球突出和甲状腺肿,发生这种病症的原因是甲状腺分泌过多、脖子发粗、食欲变化无常、神经极端不安、心悸和精力大量丧失。6月份,列宁说服了克鲁普斯卡娅去动手术。于是他们去到了伯尔尼。6月26日列宁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娜嘉受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折磨,没有用麻药。”②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中指出:“在我住院期间,伊里奇到苏黎世、日内瓦、洛桑和伯尔尼等地作了他当时正在认真研究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报告。”③接着,他们夫妇就回到了波罗宁。后来,甲状腺肿继续折磨着克鲁普斯卡娅。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422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25页。——译者注
③参看《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85页。——译者注

  1875年6月16日,也就是列宁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诞生5年之后,在塞纳河岸上的巴黎,诞生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特奥多尔·斯特凡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歌剧歌唱家;母亲纳塔利是法国和苏格兰的混血儿,也是一位演员。他们给婴儿起名叫伊涅萨一伊丽莎白。特奥多尔早年去世,留下了一个寡妇和3个女儿,但是没有留下钱财。姑母是一位音乐和法语教师,她带上伊涅萨和祖母去厂莫斯科。伊涅萨便在莫斯科受教育。17岁时,伊涅萨通过了家庭女教师称号的考试。18岁时她嫁给了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阿尔曼德。阿尔曼德的父亲有一个很大的(拥有1200名工人)毛织和染色装修工厂,工厂在莫斯科以北的普希金诺村。阿尔曼德夫妇是俄罗斯化了的法国人,都信奉东正教。普希金诺村尼古拉耶夫斯基教堂的户口簿的《摘抄本》证明,“莫斯科一等商人的儿子、信奉东正教的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夫·阿尔曼德同法国女公民、女郎、一个男演员的女儿、信奉英国国教的伊涅萨·伊丽莎白·费多罗夫娜·斯特凡”于1893年10月3日结婚。这个《摘抄本》过去保存在俄国一个办得非常好的档案馆里,现在存放在莫斯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里。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由文件作了充分证明的事实都记载在帕维尔·波德利亚休克所写的《伊涅萨同志》①一书中。这位传记作者不仅在一些档案馆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同伊涅萨的3个目前还健在的女儿(她们现在都已经有了孙子)进行了交谈。书中还收有伊涅萨的一些照片。20岁时她是一位真正的法国美人:清秀的、椭圆形的面孔,波纹状的头发,聪明的前额,长得很开阔和睁得很大的眼睛,优美而弯曲的眉毛,挺直的鼻子,妩媚动人的嘴巴,以及说明她具有强烈的热情和坚强的决心的圆圆的下巴。

①《伊涅萨同志》1963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65页。

  阿尔曼德家族和莫罗佐夫家族、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古契柯夫家族同属于莫斯科工业家的最高阶层。伊涅萨的年轻的丈夫——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从事慈善事业,是莫斯科省地方自治会议的议员。他创办了一所乡村学校,伊涅萨在那里任教。

  伊涅萨在少年时代笃信宗教,造反精神很强。15岁时她读了《战争与和平》后,对娜塔莎这个生了不少孩子的淫妇的命运从内心里感到愤慨。但是在她结婚5年之后,她自己也已经是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母亲了。同年,即1898年,当伊涅萨在克里木休息时,她读了民粹派的主要思想家彼得·拉甫罗夫的一本书。她在家信里写道:“很久以来我没有读到这样完全符合我的观点的书了。”1901年时,伊涅萨又生了一个女儿。1903年她在瑞士时又生了一个儿子。伊涅萨在距离日内瓦湖不远的地方读了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这类著作的爱好反映了她内心的波涛。1903年时,在得到丈夫的同意下,她带上5个儿女,去到了丈夫的弟弟弗拉基米尔那里。当她还没有安静下来时,她就对1905年的事件做出了响应,于是2月7日她被捕了。在搜查她时发现了一支勃朗宁式手枪和一些手枪子弹,还发现了一些社会革命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的出版物。虽然如此,但是在1905年6月3日她被释放了。获得自由后,她开始在妇女中进行积极的革命宣传活动。从1908年时伊涅萨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梅泽尼拍摄的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她穿着一件长长的布拉吉,两只手放在双膝上,两条淡褐色的粗粗的辫子娇媚地搭在前胸上。在她的两旁和身后,气宇轩昂地坐着5个青年人:一个人系着领带,竖着白色的衣领,黑色的帽子歪戴在头上;另一个人拿破仑式地把一只手插入西服上衣的衣襟里。所有这5个人与其说是像被流放的革命者,不如说是像真正的追逐女性的人……伊涅萨的情人弗拉基米尔,跟着她去到了流放地。仍然是合法丈夫的亚历山大关心着孩子们,不断地把钱寄给她和弗拉基米尔。当弗拉基米尔被传染上了结核病,去到了瑞士时,伊涅萨从俄国跑到了他那里。她到那里后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去世了。1909年,伊涅萨来到了布鲁塞尔。1910年,她进入了巴黎的索邦①,当了大学生。列宁就是在这一年认识她的。当时他4O岁,她35岁。她是一位坚强的、勇敢的、成熟的妇女,一位无法制服的造反者。从波德利亚休克那本书中的一张很大的照片来看,她的面孔显得有点失望、悲伤和顺从的神色,但同时又流露出热情奔放、充满信心和爱好钻研的神情。她是很有魅力的。列宁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常到列宁在巴黎的住所去。1921年时,一位同时代人回忆道:“就好像现在我看到她从伊里奇夫妇那里走出来似的。我觉得她的气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好像在这个人的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她像是一团燃烧着的革命烈火,而她的帽子上的那些红翎毛就好像是这股火焰喷射出的火舌似的。”

①索邦足巴黎大学部分学院所在地,巴黎大学的代称。——译者注

  伊涅萨成了列宁一家人的朋友。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中不断地提到她:伊涅萨在巴黎附近的一所布尔什维克的学校里讲授政治经济学课;在举行拉法格夫妇的葬礼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写了演说词,伊涅萨把它译成了法文”;在1912年,“那时我们在巴黎的人,都怀着一个急于回到俄国去的愿望:伊涅萨、萨法罗夫和其他人都准备动身回俄国去。我们暂时只能到离俄国近一些的地方”——克拉科夫去。“伊涅萨顺路到克拉科夫来看望我们,那时我们还住在兹韦日涅茨。她在我们那里住了两天……她同伊里奇讨论了”她要在彼得堡进行的“全部工作计划”。“代表会议开到一半时(1913年9月,在波罗宁),伊涅萨·阿尔曼德来了。伊涅萨在1912年9月被捕……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度过了监狱生活,这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她有了肺结核病的症状,但是她的精力并未减退。”“……我们整个克拉科夫小组都同伊涅萨处得十分亲密。她为人开朗乐观,热情洋溢。……伊涅萨一来,生活就感到更加舒适和愉快了。……我们很喜欢伊涅萨。……她的谈话洋溢着一种温暖。我、伊里奇、伊涅萨时常出去散步。……伊涅萨是个优秀的音乐家,她鼓动大家去听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音乐会,而她自己能很好地演奏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伊里奇特别喜欢《悲怆奏鸣曲》,经常请她演奏……在克拉科夫,伊涅萨没有地方可以发挥她的精力,而在这一时期,她的精力却特别充沛。她决定先巡视我们的各个国外小组,给他们作一些专题报告。然后在巴黎定居下来……1914年1月,马林诺夫斯基来到克拉科夫,并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同去了巴黎。”①列宁大约在一个月之后回到了波罗宁。

  《列宁全集》第4版第35卷包括了列宁从1912年至1922年这一时期所写的书信和电报,其中收有1913年写给伊涅萨的信两封,1914年——4封,1915年——两封,1916年——6封,1917年前3个月,即在他回到俄国以前的3个月中——9封。在这些信中,没有一封信列宁不表白他对伊涅萨的爱,或者说,没有一封不是这样一类的信。但是在1913年的两封信中和1914年的第一封信中,列宁用“你”来称呼伊涅萨,而在1914年的第二封信中却溜出了一个“您”。②在1914年写的第三封信中,没有第二人称代词,在第四封信中一直使用“你”。在以后的几封信中,“你”的称呼不见了,列宁转而使用“您”。在所发表的列宁的书信里,除了最亲近的家庭成员外,他没有在一封信里用“你”来称呼对方。③多年来列宁和很多同志(男的和女的)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他从来没有用“你”来称呼对方。伊涅萨是唯一的例外。为什么列宁后来对她又转而使用“您”这个正式称呼呢?这只能让人们去猜想了。这是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出现的情况。是列宁更加谨慎了吗?《列宁全集》第4版第35卷的编辑们。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51、459、464、487、488、490页。——译者注
②实际上这封信里并没有“溜出了一个‘您’”,可能是作者把这封信中的Huk-Boc(尼古·瓦西)这个人名的后半部分看错了的缘故。因为Bac是“您”(Bbl)的第二格和第四格的变格形式。——译者注
③根据俄国人的习惯,“你”的称呼一般用于自己最亲近的人,如家庭成员等;“您”的称呼则用于一般的人,含有客气的意思,而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则用不着客气,故用“你”。——译者注

  对于列宁写给伊涅萨的那些信,有的省略了前面的称呼,有的省略了后面的结尾,有的不仅省略了称呼和结尾,还省略了签名,而这些在原稿中无疑都是有的。用这样的方法来整理信件,即使对于共产党的书刊检查员来说,也不是常有的。这样一来,人们就不知道在信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还可能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实际上,除了莫斯科档案馆的保管员而外,谁也不能够说,列宁给伊涅萨的信是否全都发表出来了。但是已经发表出来的这些信,无论如何表明了列宁对伊涅萨是非常关心的,虽然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是要知道,列宁对人是从不采取轻浮态度的。通常他在写信时,一开始都是这样称呼:“亲爱的朋友!”他给伊涅萨的一封信的称呼则是:“我的亲爱的朋友!”在另一封信中用英文来称呼:“Dear Friend!。①在信的结尾,列宁通常写:“紧紧握手。弗·伊。”或“弗·乌。”。列宁在给伊涅萨的一封信的结尾则写:“紧紧地,紧紧地握手!您的列宁”。②另一封信结尾时列宁写的是英文字:“Friendly shake hands,W·I”。③这些写给伊涅萨的信的正文都是用俄文写的;除了惟一的一封信而外,所有的信都写得很长,很认真,谈的都是政治问题。这样一些信一定会使她心里感到很愉快,使她觉得列宁委托给她的任务是意义重大的,列宁同她谈的思想是重要的,列宁对她的工作和对她提出的各种建议是重视的。

①“亲爱的朋友!”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7卷第69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94页。——译者注
③“亲切握手!弗·伊·”同上,第170页。——译者注

  1913年12月,当列宁在克拉科夫的时候,她是列宁在巴黎的代表。列宁在同孟什维克和一部分布尔什维克进行辩论(因为这部分布尔什维克大约从1911年起就不断地发出号召,要取消党的秘密的“地下”工作,要建立群众性的合法工人政党,因此列宁把他们叫做“取消派”)时,他在给伊涅萨的一封信中高喊:“可笑得很!一味咬文嚼字,却不愿深思一下,生活是多么复杂而巧妙,它提供了许多全新的形式……人们大多(资产阶级的99%,取消派的98%,布尔什维克的60%--70%左右)不会思考,而只会死记词句,他们记住了‘地下工作’这个词。……但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改变它的形式(也就是地下工作的方法——路·费·注),为此应当怎样重新学习和思考,这一点我们却不懂得。……你能不能把这个道理向群众解释清楚,我很关心。请来信详细告知。”①

  列宁从克拉科夫还委托伊涅萨采取措施“不让这个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鼓吹工人按民族划分,鼓吹乌克兰工人要有单独的民族组织的卑鄙龌龊的民族主义市侩事先知道。你能明白,为什么我不便自己出面把这份草稿寄去。”②列宁是一个俄罗斯人,如果他要是猛烈抨击乌克兰人的话,这就会有点像沙文主义。因此,他请伊涅萨找一个乌克兰人,由这个乌克兰人以自己的名义提出草稿。“请把我的草稿再抄一份(任何修改我都同意,当然,直截了当抗议按民族划分这一点必须保留)……这件事必须做得巧妙,迅速,要反对尤尔凯维奇并且不让他事先知道,因为这个骗子会暗中使坏。”③

  1914年6月,伊涅萨带着几个孩子搬到阜姆④去住。从那里她给住在波罗宁的列宁寄去了乌克兰作家温尼琴科写的一本小说。列宁读了这本小说后,给她回信说:“真是荒谬绝伦,一派胡说!尽量凑集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事’,把‘淫荡’、‘梅毒’、揭人隐私以敲诈钱财(还把敲诈对象的姐妹当情妇)这种桃色秽行和对医生的控告凑在一起,如此而已!通篇都是歇斯底里,奇谈怪论,以及对他‘自己的’娼妓组织说的标榜。……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第390、391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43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43--444页。——译者注
④阜姆现称里耶卡,在南斯拉夫。——译者注

  《言论报》说这部小说模仿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不无可取之处。我看,模仿是有的,但它是对最拙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拙劣的模仿。当然,像温尼琴科所描绘的这些‘骇人听闻的事’,单个地看,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但是,把所有这些凑在一起。并且是这样地凑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是把骇人听闻的事加以渲染,既吓唬自己又吓唬读者,使自己和读者‘神经错乱’。

  我有一次曾陪一个患病的(发酒疯的)同志过了一夜;又有一次还去‘劝说’过一个自杀未遂的同志(在事后),而这个同志几年后还是自杀了。这两件往事都类似温尼琴科的小说。然而,这两件事只是这两个同志生命史上很小的一段。可是这个自我欣赏、自命不凡的双料蠢货温尼琴科却专找这类骇人听闻的事汇集起来,拼凑成这种‘卖价两便士的怪事集’。呸……乌七八糟,花时间去读这样的书,真冤枉。”①这封信就这样结束了。这不是一位没有钟情的人给自己通信者写的一封信。有时候列宁也以这样的细心态度给高尔基写信。(上面提到的自杀者是费多谢也夫,他去往的流放地和列宁的流放地同在西伯利亚的一个村子。1898年1月24日列宁就这件事写信给姐姐安娜说:“不,可别让我在舒舒②再有知识分子同志了!”③)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第479一480页。——译者注
②舒舒即舒申斯克。——译者注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86页。——译者注

  俄国社会主义者“统一”代表会议于1914年7月在布鲁塞尔召开。列宁未能从加里西亚前去参加会议。他写信给伊涅萨说:“我相信你是这样一种人:一旦独自担当领导工作,就会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变得勇敢而坚强,——因此我完全不信那些悲观主义者,即那些说你……未必……的人。胡说八道!我不信!你会干得很出色!”①

  对于伊涅萨所应遵循的路线,列宁写道:“据我看,最主要的是,证明只有我们(即布尔什维克——路·费·注)才是一个政党……我们在1912年1月就把取消派从党内开除出去了。结果呢?他们是否建立了更好的党呢??什么也没有。……要么接受我们的条件,要么决不接近,至于统一,那就更不必提了!!”②列宁的这些话的主要实质是:要根据他的条件来实行共存。

  后来,伊涅萨把她想要写的关于妇女权利的一本小册子的初稿寄给了列宁。列宁在1915年1月17日从伯尔尼写给伊涅萨的信中批评了她的提纲,建议她把“(妇女)要求恋爱自由”这一节删掉。“这……不是无产阶级的要求,而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列宁断言,“恋爱自由”这种说法是一种表达得相当模糊的要求。读者会把它理解为“摆脱爱情上的严肃态度”,理解为“摆脱生育子女的义务”和“通奸的自由”。列宁把这叫做“资产阶级的恋爱自由”。这封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问题不在于您主观上‘想’把这种要求‘理解’成什么。问题在于爱情上的阶级关系的客观逻辑。”③

  在伊涅萨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列宁的批评整整一个星期之后,列宁在伯尔尼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来。他写道:“好吧,让我们再来谈谈。”④列宁在表述了资产阶级对恋爱自由的三种解释后,接着来论述无产阶级的要求,这就是摆脱钱财的要求,摆脱物质上的操心,摆脱宗教偏见,等等。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第497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9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7卷第69、70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73页。——译者注

  伊涅萨在信中坚决认为。“甚至片刻的情欲和暧昧关系……都比夫妇间‘没有爱情的接吻’还富有诗意些,还纯洁些”。列宁回答说:“我同意。……但是您用‘片刻的’(为什么是片刻的呢?)‘情欲’(为什么不是爱情呢?)同它对比,结果从逻辑上看来,似乎是把没有爱情的(片刻的)接吻同夫妇间没有爱情的接吻相对比……真奇怪。……把小市民、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没有爱情的、低级庸俗的婚姻同无产阶级的有爱情的自由同居加以对比,岂不是更好吗?(如果您一定要加的话,还可加上一句:甚至片刻的情欲和姘居,可能是低级的,也可能是纯洁的)”①实际上,列宁认为根本不谈这件事会更好些。他说:“其实,我根本不想进行争论。我情愿不写这封信,留待以后面谈。”②伊涅萨当时住在卢塞恩州的左伦堡,距离伯尔尼大约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不知道他们以后是否进行了面谈(从1915年6月至9月,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住在左伦堡)。

  列宁这个保守主义者说,他“情愿不写这封信,留待以后面谈”。他的这种说法看来是意味相当深长的,说明他的这封信是在感情一时相当冲动的情况下写出的,是在相当随便的情况下写出的。在男女关系问题上,列宁是19世纪的一个克制的维多利亚派。③他给苏维埃俄国留下了这种痕迹。的确,他在很多方面和在自己的很多思想中都说明他是19世纪的产儿。布尔什维主义使他成了一位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但是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常常是同个人方面的保守主义和睦相处的。列宁把自己强烈的热情用到了政治活动方面;剩下来用在爱情方面的热情显然就不多了。而克鲁普斯卡娅也未必能够激发起浪漫的感情来,在她患病之前是如此,在她患病之后更是如此。他和她像是两位同志那样生活在一起。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位伊涅萨。而她是那样的富有魅力,那样的动人心目,她是一位俄国式的法国女人,她赞同列宁的思想,她为列宁而工作,她使列宁感到那么称心如意。毫无疑问,她是列宁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克鲁普斯卡娅的许多回忆和列宁本人的许多书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7卷第7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76页。——译者注
③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在位时期(1837一1901),在文学上形成了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时期,这种现实主义揭露维多利亚那个繁荣的社会的内部矛盾,以及这个社会在道德上的虚伪和欺诈。——译者注

  列宁的朋友很少(如果一般说来,他也有朋友的话),但他的同志却很多。政治时常妨碍友谊。1913年1月8日,列宁就他在哲学上同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卢那察尔斯基的意见分歧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他们是否已经明白,马克思主义是比他们所想像的更严整、更深刻的东西,绝不能像阿列克辛斯基那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嘲弄,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把它视为僵死的东西?如果他们已经明白了,我愿向他们致千百个敬礼,而一切个人的意气(这在尖锐的斗争中是不可避免的)顷刻间就会烟消云散。如果他们还没有明白,还没有吸取教训,那就请勿见怪:交情是交情,公事是公事。我们将不惜任何牺牲向诽谤马克思主义或歪曲工人政党政策的各种尝试进行斗争。”①1916年底,伊涅萨开始表现出“护国主义”的迹象。在列宁看来,这是致命的罪过。列宁在1916年12月给她写信说:“关于保卫祖国问题。如果我们各唱各的调子,我认为这是极不褕快的事情。我们不妨再来合一合调。”②他们也就这样做了。伊涅萨作了让步。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第21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7卷第40页。——译者注

  在《明证》政治月刊1952年4月号上,马尔塞尔·博迪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亚历山德拉·柯伦泰》。柯伦泰是一位著名的俄国女布尔什维克。列宁在革命前和她通过多次信。她作为社会救济人民委员进入了列宁的第一个内阁。1923年她被任命为驻挪威的全权代表。马尔塞尔,博迪在苏联的代表机关中担任第一秘书,几乎每天都同柯伦泰见面。他发表在《明证》上的文章是他对柯伦泰的回忆。柯伦泰同博迪常常在奥斯陆的近郊一起散步。有一次他们谈起列宁的早死问题。柯伦泰说:“他未能经受住伊涅萨·阿尔曼德的死给他的打击。是伊涅萨的死加速了他那致命的疾病。”

  “伊涅萨?”——在此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的博迪高声问。

  柯伦泰确认道:“是的。她患伤寒病死在了高加索,1921年当她的遗体从高加索运回来,我们为她送殡时,人们简直认不出列宁来了。他闭着眼睛走在灵柩的后面,好像眼看就要倒下去似的。”

  柯伦泰补充说: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一般情况下,克鲁普斯卡娅是“au courant”①的。她知道,列宁“对伊涅萨非常留恋,所以她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离开列宁,但是列宁把她留住了”。克鲁普斯卡娅可能是由于和其他许多妇女处在类似情况下的同样原因而留在列宁身边吧。但是除此而外,列宁不仅是她的丈夫,也许首先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在政治上的领导者,所以她才为了他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纵令伊涅萨也是他所需要的。留在列宁身边意味着为共产主义运动服务,为自己的极其强烈的热情服务。当妻子的常常是把自己个人的生命服从于那些甚至是不太重要的人的事业。归根结底,列宁还是请她不要离开。但是如果列宁请她离开的话,那她是会当着列宁的面,不讲一句话、不掉一滴泪而离开的——这是党的纪律。

①知道(某事),这里是说,克鲁普斯卡娅对列宁同伊捏萨之间的关系是知道的。——译者注

  当时担任第三国际书记的安热利卡·巴拉巴诺娃在其《回忆录》里也对列宁在给伊涅萨送殡时的情景作了描写:“不只是列宁的面孔,连他的整个外貌,都表现得极为悲痛,使得没有一个人敢于向他点一下头。很清楚,他是想怀着自己的悲痛独自待一会儿。他好像个子更矮了些;他的面孔被鸭舌帽遮盖着,两眼含着痛苦的眼泪。每一次当后面人群的移动挤压我们这批人时,他并没有给予这种推动以任何抵挡,倒好像是他为这种推动使他能够更紧地靠近灵柩而表示感谢似的。”

  伊涅萨于1920年9月24日在北高加索卡巴尔达一巴尔卡尔州的山地疗养区纳尔奇克去世,她是为了恢复健康到那里去的。她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内。她的墓距离约翰·里德①的墓不远,与日丹诺夫、伏龙芝、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和斯大林等人的墓比邻。伊涅萨并不是一位多么重要的人物,但是列宁显然非常重视她。如今她的墓覆盖在列宁陵墓的阴影下。

  ***

  列宁在1908年3月24日从日内瓦写给高尔基的信中以附言的方式补充说:“附上关于您那里(即在卡普里——路·费·注)的暗探的重要消息。”②沙皇的秘密警察机关自然是对这位作家周围的那些革命分子很感兴趣的。经常保持高度警惕的列宁预先提醒高尔基要加以防备。

  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里写道:“1911年春天,终于在巴黎的近郊成立了自己的党校。”③这时在博洛尼亚④已经成立了一个“召回派”的党校,在那里讲课的有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和唐恩以及卡普里的马赫主义学派。这个“自己的党校”不得不通过从俄国工人中招收学员的办法同他们进行竞争。其中有一个学员是从基辅来的罗曼·马林诺夫斯基。克鲁普斯卡娅写道:“除了他那美好的嗓音而外,他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他的职业是五金工人,他是一个积极的工会工作者。列宁力求博得这位新型的职业革命者对自己的好感。

①约翰·里德(1887—1920)是美国作家,新闻工作者,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创建人之一。1919年10月起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95页。——译者注
③《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43页。——译者注
④博洛尼亚即波伦亚,在意大利。——译者注

  马林诺夫斯基沿着党的路线飞黄腾达起来,因为当时普通的党员是很少的。列宁让他作为12名代表之一,派他去参加1912年在布拉格召开的代表会议(前面已经提到,在这次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权,使联合成为永远不可能的事)。在布拉格代表会议上,罗曼·马林诺夫斯基被选人由7名委员组成的布尔什维克中央,从而获得了具有很高威望的地位。1912年,布尔什维克把他作为6名代表之一派他去参加国家杜马。

  1912年12月,列宁召集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代表到克拉科夫开会。克鲁普斯卡娅回忆道:“头一个来的是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给人留下了一个很开朗的有威信的工人的印象。”①1913年1月8日,列宁写信给高尔基说:“马林诺夫斯基、彼得罗夫斯基和巴达耶夫热烈地向您问好并致良好的祝愿。他们都是好人,特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克拉科夫这个基地果然是一个有用的地方。”②马林诺夫斯基常到克拉科夫来,并常住在列宁的家里。在1914年,列宁曾和马林诺夫斯基一起从克拉科夫去巴黎和布鲁塞尔出席拉脱维亚边疆区的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克鲁普斯卡娅回忆道:“马林诺夫斯基在巴黎就杜马党团的工作作了个十分成功的(据伊里奇说)报告。”③

①《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66、467页。——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第214页。——译者注
③《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90页。——译者注

  1914年5月8日,马林诺夫斯基放弃了杜马代表的职位而去往德国,途中没有绕道克拉科夫。这就暴露出他从一开始进行党的工作起就是沙皇保安局的一个间谍,他常把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中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报告给秘密的警察机关。马林诺夫斯基一贯主张采取极端措施,主张同孟什维克和取消派决裂。列宁喜欢这样的思想方式,因而也就喜欢马林诺夫斯基。喜欢这一点的还有沙皇的警察机关。分裂削弱了革命运动。马林诺夫斯基告发了几十个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及其他一些反对分裂的人,于是他们都被捕了。

  同志们不止一次地向列宁提出警告,说马林诺夫斯基是一个密探。在向列宁提出警告的人中有来到克拉科夫的尼古拉·布哈林。但是列宁对他们的警告置若罔闻。克鲁普斯卡娅证实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根本不可能是奸细。他只有一次发生过怀疑。我记得有一次在波罗宁,我们从季诺维也夫家回来途中谈起所传的流言时,伊里奇突然在一座小桥上停下来说:‘万一是真的呢?’他的脸上充满了不安的表情。我回答说:‘瞧你说的。’于是伊里奇也就平静下来了,开始大骂孟什维克,骂他们在同布尔什维克斗争中,不惜采用任何卑劣手段。在这一问题上,他再没有过任何犹豫。” ①

①同上,第495页。——译者注

  沙皇被打倒后,临时政府,随后是苏维埃政府,打开了保安机关的档案库,进行了一些审问,根据大量确凿的材料查明,马林诺夫斯基确实是警察机关安插在布尔什维克领导部门中的一个得到优厚待遇的密探。当列宁已经成为苏维埃政府的首脑后,有一次,他困惑不解地对高尔基说:“你看,我竟没有能够把马林诺夫斯基这个坏蛋了解清楚。这件事真是令人不可理解。马林诺夫斯基……①

  事情确实是令人不可理解:马林诺夫斯基在彻底败露后住在欧洲,靠从保安局领取大量的补偿金来生活。1918年时他竟自愿地回到了俄国,向布尔什维克投降。他在交付法庭审判后,被处决。

  他为什么回来呢?要知道沙皇的警察机关的档案库已被打开,他已经被政府方面痛斥为奸细。

  格奥尔基·加邦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牧师,是1905年1月9日“流血星期日”这天彼得堡工人举行和平宗游游行示威(这次示威遭到了枪杀)的组织者,他是按照沙皇政府布置给他的任务而工作的。警察机关要他帮助建立政府的工会以便与真正的工会相对抗。敌人把警察头子谢·瓦·祖巴托夫制定的这个全国范围的计划叫做“警察社会主义”和“祖巴托夫主义”。但是,“流血星期日”这一事件使格·加邦感到震惊。列宁引证他的话说:“我们再没有沙皇了。血的河流把沙皇和人民分开了。争取自由的斗争万岁!”②列宁相信关于加邦同警察有联系的说法,但是列宁补充说:“……不能绝对排除这种想法:加邦神父可能是虔诚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正是流血星期日把他推上了完全革命的道路。”③列宁注意到了那些对加邦的可靠性有所怀疑的怀疑主义者的意见。但是他自己认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只有事实,事实,事实。而事实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有利于加邦的。”④几个星期之后,列宁写道:“无产阶级冲破了警察的祖巴托夫运动的框子,原来为反对革命而成立的合法工人团体的全体成员,和加邦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⑤

①《弗·伊·列宁和阿·马·高尔基》1961年莫斯科版第276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9卷第186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92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98页。——译者注
⑤《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9卷第234页。——译者注

  在“流血星期日”之后不久,加邦离开了俄国,并声明:他支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在日内瓦同列宁谈了几次话。1905年4月23日列宁在自己的发言中指出:“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是,对革命绝对忠诚,富于主动性,聪明,虽然很遗憾,还缺乏坚定的革命世界观。” ①加邦也同普列汉诺夫和一些社会革命党人进行了商谈。1905年4月2日,他在日内瓦召集侨居国外的18个俄国革命政党的代表开了一个代表会议,以便建立起义的统一战线。列宁参加了这次代表会议。后来加邦回到了俄国。这时一些革命者指责他,说他恢复了他以前同沙皇警察的联系,于是社会革命党把他作为叛徒判处了死刑。1906年4月,执行了这一判决:他被在平哈斯·鲁滕贝格(他后来在美国成了一个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并在巴勒斯坦担任水力学工程师的工作)领导下的恐怖主义者处以绞刑。当马林诺夫斯基自愿地回到苏维埃俄国时,他是否想到工加邦呢?列宁对加邦的高度评价马林诺夫斯基是知道的。克鲁普斯卡娅回忆道:当布尔什维克的大本营对关于马林诺夫斯基是奸细这一传闻进行调查时,“完全失去常态的、张皇失措的马林诺夫斯基,在波罗宁游荡着”。②马林诺夫斯基是否向列宁交待过自己的罪行呢?他在青年时期曾经强奸过妇女,并犯有其他一些罪行。警察机关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恫吓,招募他当了间谍。但是,马林诺夫斯基可以为自己辩解说,是革命把他推上了正确的道路,就像列宁所说的,是革命把加邦推上了正确的道路一样。同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认识这一点可以使他变成一个诚实的革命者。坚信革命具有所向无敌的威力的列宁是会向他点头示意的,表示了解他的。列宁没有指责过马林诺夫斯基。当马林诺夫斯基在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是否企图跪倒在列宁的脚下,以求得到列宁的宽恕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敌对国的臣民被拘禁在德国。虽然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清楚地知道马林诺夫斯基已经退出了党、退出了国家杜马,但是他们却不断地给他寄去吃的、穿的和革命书籍,让他分给犯人。这是否促使马林诺夫斯基指望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会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呢?在法庭上,马林诺夫斯基声明,列宁一定知道他同警察机关的关系,因此他要求同列宁对质。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回避了同他对质。

①同上,第10卷第175页。——译者注
②《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95页。——译者注

  充斥着奸细的、派别斗争使之陷于分崩离析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了一条折裂的树枝。处身在克拉科夫的列宁不止一次地企图“弄直”圣彼得堡《真理报》的路线。因为《真理报》一会儿倒向列宁一边,一会儿又站到主张进行合法活动并同其他社会主义集团实行统一的立场上。但是社会主义者的队伍依然陷入四分五裂状态。

  在这种涣散状态下,革命力量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俄国历史上最大的震荡。

  沙皇君主制在衰落,而地主阶级却阻碍着进步。尽管如此,俄国还是出现了一些成绩。工业由于外国的投资而以巨大的速度发展着。1906年开始实行的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如果能够在全国完成的话(而这是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的),将会产生一个使社会趋于稳定的富裕的独立庄主阶级,这种独立庄主比技术装备很差的农民具有更大的生产效能,比大小庄园里的奥勃洛莫夫们具有更大的进取性。经济高涨(既有现实的,又有潜在的)以及1905年革命后政府所采取的严厉的绥靖措施,毁灭了革命者的队伍。列宁在1914年12月12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承认群众中的革命性,他说:“现在,这种革命精神也还不多,但毕竟是有了。”①在伦纳德·夏皮罗写的《苏联共产党》一书中根据苏联的一份史料指出,1905年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有8400名党员。在以后的年代里,党员的人数减少了:失望、涣散和镇压起了作用。

  战争给列宁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想使本国在战争中失败。1914年10月17日列宁写道:“对我们俄国人来说,从俄国劳动群众和工人阶级的利益考虑,丝毫不容置疑、绝对不容置疑的一点就是,沙皇制度在这场战争中现在马上失败带来的损失最小,因为沙皇制度比恺撒制度坏百倍。”②

  列宁在10年前就希望俄国在战争中败给“进步的”日本。现在他则希望沙皇败给德国。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认为沙皇在军事上的失败是革命的必不可少的前奏。革命者单靠本身的力量是推翻不了君主制度的,因为,正如列宁所说:“俄国是一个最落后的国家,在这里不可能直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③沙皇俄国应当首先从外部被削弱,即被外部敌人所削弱。这里又是列宁的“火星”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点燃起俄国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之火的不应当是欧洲的无产阶级,而应当是欧洲的专制君主。

  列宁关心战争的结局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导致革命。列宁写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瓜分殖民地和掠夺别国领土;现在是强盗们在火并,所以,说什么在这时候某一个强盗遭到失败,如何如何,从而把强盗的利益说成是人民或祖国的利益,这就是无耻的资产阶级谎言。”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109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7卷第17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6卷第299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97页。——译者注

  但是,列宁拒绝争取和平。他写道:马克思主义者懂得,“不消灭阶级,不建立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消灭战争。”当然,“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任何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①1914年爆发的战争并不是进步的战争。所以列宁又写道:“我认为,和平口号在目前是不正确的。这是庸人的、神父的口号。无产阶级的口号应当是:国内战争。”②

  为了促进国内战争,列宁号召进行前线联欢,建立新的地下组织,举行革命罢工。他懂得,必需开展广泛的宣传鼓动来促进国内战争。因为俄国的大多数富裕农民和中农以及相当一部分贫农都明显地受着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影响。沙皇的军队主要是由农民构成的。宣传鼓动的矛头应当是反对民族爱国主义或者说“沙文主义”。当民族主义的和护国主义的情绪在前线和后方还很活跃的时候,是谈不上国内战争的。因此列宁在辩论中把战争同“当今的‘爱国主义的’野蛮行为”③相提并论,集中地批评了民族主义。工人是不需要爱国主义的。《共产党宣言》早已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真理:“工人没有祖国。”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322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47卷第1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6卷第18页。一——译者注
④同上,第17页。——译者注

  由于工人们每天都在战壕里不断证明他们要为祖国而战斗和为祖国而牺牲的愿望,列宁便反复引用这句话。1914年8月4日,德国国会中的社会党人声明:“在危险时刻,我们不能让祖国处于无防御的状态。”于是他们多数人都投票赞成恺撒的军事拨款。列宁把这称之为“机会主义的”第二国际的破产。他毫不犹豫地继续坚持这样的看法:“工人群众定将冲破一切障碍创立一个新的国际。”因为“战争造成的牺牲愈大,工人群众就会愈加看清机会主义者背叛工人事业的行为,愈加认清把枪口转向各自国家的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必要性。”①

  列宁显然了解,他所提出的问题俄国人首先需要予以回答。他是否对自己的祖国漠不关心呢?

  列宁以演说家的口吻问道:“我们,大俄罗斯的觉悟的无产者,是不是根本没有民族自豪感呢?当然不是!我们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②尽管俄国被“正确地叫做各民族的监狱”;一百多个少数民族在帝国境内遭受着大俄罗斯人的压迫。“我们满怀民族自豪感,正因为这样我们特别痛恨自己奴隶般的过去(过去地主贵族为了扼杀匈牙利、波兰、波斯和中国的自由,经常驱使农夫去打仗)和自己奴隶般的现在,因为现在这些地主在资本家协助下又驱使我们去打仗,去扼杀波兰和乌克兰……”③列宁号召俄国人扔掉枷锁:“谁都不会因为生下来是奴隶而有罪;但是,如果一个奴隶不但不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反而为自己的奴隶地位进行辩护和粉饰(例如,把扼杀波兰和乌克兰等等叫做大俄罗斯人的‘保卫祖国’),那他就是理应受到憎恨、鄙视和厌弃的下贱奴才了。”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1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09页。——译者注
③④同上,第110页。——译者注

  列宁在自己的活动范围里找到了失败主义政策的拥护者。列宁的博学多识、刻苦努力和对事物狂热般的追求精神常常使周围的人为之倾倒。他的严肃的生活方式、坚定的目的性和毁灭性的辩论威力使他享有很高的威信。他那外斜视眼中愉快的火光和他那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使他具有某种吸引力。而他对异己思想的不能容忍、他对论敌的无情策略和他那不择手段的作风——直至为了补充党的金库竟采用武装方式进行抢劫的作法,这一切又使某些人同他疏远起来。但是,凡是同他意见一致的人都对他感到留恋。不过,在远离他的地方,有时候他的吸引力便消失了。例如在西伯利亚,某些布尔什维克就同孟什维克联合成为护国主义集团。在有些地方,护国派竟超过了列宁主义者一失败主义者,他们坚决主张布尔什维克派同孟什维克派应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

  在列宁的党的队伍中,虽然这个党的人数不多,但是关于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问题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相信,战争是由于奥匈帝国进攻了弱小的塞尔维亚而引起的。1914年,恺撒军队侵入中立的比利时,这激起了人们对这个小国的同情。它的盟国企图来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威尔逊总统在1917年和1918年准备向波兰、向奥匈帝国的少数民族宣布实行自决的主张。欧洲的疆界在被改画。

  同一个原则被布尔什维克用作反对俄罗斯帝国的武器。在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合写的、1915年在日内瓦用俄文和德文出版的《社会主义与战争》这本小册子中着重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在俄国那样对国内的多数居民进行这样的压迫:大俄罗斯人只占人口的43%,即不到一半,而其余一切民族都被当作异族看待,没有任何权利。在俄国的17000万人口中,有近1亿的居民遭受压迫,没有权利。”加之,“沙皇政府进行战争是为了夺取加里西亚并彻底扼杀乌克兰人的自由,是为了夺取亚美尼亚和君士坦丁堡等地。”因此,列宁宣布:“在帝国主义战争中,谁如果不做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也就是说,谁如果不承认被压迫民族有获得解放的权利,有同压迫它们的大国分离的权利,谁就不能做一个‘民族的’政治家。”①

  喜欢提出绝对要求的列宁,要求“承认一切民族都享有自决权。包括放弃任何‘兼并’即对自决权的侵犯。……如果认为一切民族都有这种权利,那就不能单单提出,譬如说,比利时一个国家,而必须包括欧洲的一切被压迫民族(英国的爱尔兰人、尼斯的意大利人、德国的丹麦人等、俄国的百分之五十七的居民,等等)和欧洲以外的一切被压迫民族,即一切殖民地。”②“仅仅要求解放比利时和赔偿比利时损失的比利时社会党久,实际上也是在维护比利时资产阶级的要求,即希望照旧掠夺刚果的1500万居民,照旧在其他国家享有租借权和特权。”③

  然而,列宁认为可以这样来讲:“我们也绝不是无条件地主张小民族独立;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我们当然拥护集中制,反对小市民的联邦制理想。”④,这样就预想到了专政。但是其他的条件并不相同,因为掌握集中制的是沙皇。列宁写道:帮助沙皇摧残乌克兰等等,不是社会主义者应做的事。另一方面,“如果历史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有利于大俄罗斯大国资本主义(这里表现出列宁对布尔什维主义早日胜利表示怀疑·——路·费·注),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应当是:大俄罗斯无产阶级这一由资本主义造就的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的社会主义作用将更加巨大。”但是,在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俄国之前,“必须长期地用最充分的民族平等和友爱的精神来教育工人。”⑤列宁着重指出,教育将是长期的,因为他了解俄国群众。列宁宣称:“马克思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英国住了几十年,已经成了半个英国人,但是,为了英国工人社会主义运动的利益,他仍然要求保障爱尔兰的自由和民族独立。”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293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14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14一315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11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112页。——译者注

  但是,既然“工人没有祖国”,那为什么还要求小的民族可以实行自决呢?既然如列宁本人所说,社会主义要求国际统一和消灭现存的民族疆界,那为什么还要在通向统一的道路上设置新的障碍呢?1914年11月1日,列宁发表文章,主张在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上建立“欧洲联邦”②,后来列宁改变了主意,确切些说(不管这多么奇怪),他让自己去说服卡尔·拉狄克(他后来是苏联国际问题专家)和伊涅萨·阿尔曼德,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意见,并于1915年8月23日取消了关于欧洲联邦的口号,宣布这个口号是不正确的。③列宁写道:“把共和制的欧洲联邦这一口号作为政治口号提出来,是无懈可击的。”但是,“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④于是列宁提出了“世界联邦”这一新的口号。

  那么,要求解放殖民地或者要求让小的民族实行自决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列宁怎么能够在同一时间既捍卫最广泛的国际主义又捍卫最狭隘的民族主义呢?列宁的一些同志,尤其是尼古拉·布哈林,对此提出了异议。

  注定要成为卓越的和有声望的苏联领袖的布哈林,在1915年时才27岁,可是他竟在自决问题上反对列宁。布哈林对列宁是热爱的,但他并不盲目热爱。布哈林在1916年10月,即在他去往美国(他在那里住到1917年5月,于同年途经日本回国) 的前夕,给列宁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了一个请求:如果列宁要继续进行辩论的话,那请他所使用的口气不至于迫使布哈林弄到与他彻底决裂的地步,因为正如布哈林在信中写的,如果将来他不能同列宁一起工作,那将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他对列宁像对自己的革命领袖那样,充满着无限的尊敬和热爱。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112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17一1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6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365页。——译者注

  随着战争的延长,列宁的神经愈来愈紧张。艰难的物质条件愈来愈使他受到刺激。1916年秋他写信给施略普尼柯夫说:“至于我自己,告诉你,很需要稿费。否则,简直活不下去了!!物价飞涨,难以为生。”①过去列宁的母亲可以从政府方面领到一笔数量很大的养老金(每年1200金卢布),她常把一部分钱寄往先后在西伯利亚和欧洲的造反的儿子,而这时她已经去世3个月了。因此列宁陷于贫困状态。列宁向自己的通信人指出,必需向出版者“硬把钱要来”,他在信的最后,痛苦地说:“如果这件事办不妥,我的确维持不下去了,这是真话,百分之百的真话。”②(13个月后,他成了苏维埃政府的首脑)在同一封信中,列宁抱怨同俄国的运动没有联系:“目前最大的弱点是我们和国内工人领导人的联系太差!!根本不通信!!……这不行。”③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7卷第43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437页。——译者注

  列宁的战友们没有敢于讲出自己的怀疑,因为他们注意到了列宁在精神上的紧张状态,担心讲出来会使列宁对自己发怒。不过布尔什维克的挪威小组(其中有布哈林和皮达可夫)拒绝了列宁的提纲。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在他们的宣言里猛烈地抨击了民族自决的口号,把它称之为乌托邦式的(因为这个口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能实现的)和有害的(因为它促使人们普遍地产生幻想)口号。宣言指出,就这后一方面来说,自决的口号同国际仲裁和裁军等口号毫无区别,因为后面这些口号是以能够实现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为前提的。宣言在结束时措词很不客气:“顺便指出,所有的极端左派都有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对(自决口号——路·费·注)的理论。”宣言问道:“这是否意味着他们都是叛徒呢?”布哈林和皮达可夫集团已经预感到他们将受到列宁的尖刻的抨击。

  列宁的驳斥也确实是很不礼貌的,他说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已经滚到泥潭里去了,他们的思想无论是同马克思主义,还是同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都毫无共同之处。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

  亚·施略普尼柯夫写信给列宁,小心谨慎地指责他对布哈林集团采取了难以共处的和很不妥当的态度。但是列宁却依然故我。不过他的立场实质上是温和的。他知道,他同布哈林在理论上的搏斗等于是一位年长战士用带毒的镖枪反对一位年轻战士的闪闪发光的利剑,这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因此,他决定把天空让给鸟儿去飞翔,而自己则采取一种通常称之为“改良主义”的立场。他断言,不只是民族自决权,就连政治民主的一切基本要求在帝国主义时代都是能够达到的,不过不是全部达到,而只是部分地达到,而且是在一种罕见的例外的情况下达到的。这种断言包含有一种被矛盾掩盖着的让步:“一切要求是在一种罕见的例外的情况下”达到的。列宁毫不含糊地说,我们应当要求解放被压迫的民族,而不要把问题拖到建立社会主义时才去解决。

  列宁的目的依然是在革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不可避免的融合”。但是列宁认为,这个目的只有经过彻底解放一切被压迫民族,也就是只有经过使它们获得分离自由这一过渡时期才能达到。这个过渡时期有可能不是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就是“被压迫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列宁根据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或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享有分离自由这一原则得出了十分明确的结论。列宁说,具体地讲,这种政治的和民主的要求意味着为实行分离而进行宣传鼓动的充分自由和通过要求分离的那个民族进行全民投票的途径来解决分离问题的自由。

  列宁为了掩护其未设防的理论侧翼,便在思想上来了个新的转变。刚才他还在捍卫分离的原则,而现在却来反对这个原则。他写道,要求自决决不是要求分离、分开和建立一些小的国家。这种要求只不过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的逻辑表现。列宁断言,民主的国家制度愈是接近于实行充分的分离自由,实际上要求分离的愿望将会愈来愈少,愈来愈弱。

  这样说来,“民主专政”的首脑只需要确认一下他的政府承认各民族享有的自决权是不受限制的就可以了,这样作就能够证明“实际上”是谁也不愿意分离的,这样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1960年时,赫鲁晓夫在纽约就使用了这种牺牲一卒以取得优势的手法,他证明,苏联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愿意分离出去。

  列宁在观察一切问题时,都是从它们对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现时它还没有到来)、对加强阶级斗争能够具有什么意义这一角度来考虑的。1916年3月,列宁写道:“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最近的将来爆发。……然而,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也许还要经过5年、1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①而当革命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应当采取各种行动来削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因此,列宁为对付沙皇俄国所制定的政策就包括解放过去被兼并的领土:“芬兰、波兰、库尔兰、乌克兰、希瓦、布哈拉、爱斯兰和其他非大俄罗斯人居住的地区。”②列宁声明:“我们决不反对争取改良的斗争。”③自决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达到的许多改良之一。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20、26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24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8卷第94页。——译者注

  列宁甚至在付不起瑞士公寓中的房租时,也仍然是一位讲求实际的政治家。他用一些实际手段来冲淡理论的内容,并轻而易举地从国际主义转到民族主义,再从民族主义转到国际主义。作为一位理论家,他认为国际上一些大国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实际上,他却希望现今各大国的崩溃将使它们成为革命所轻易获得的战利品。

  列宁同意把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易动感情的事实和潜在的革命因素来对待,这不仅激怒了布哈林和其他左派布尔什维克。而且也激怒了德国的左派社会主义者,尤其是激怒了罗莎·卢森堡。罗莎·卢森堡的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于1916年以“尤尼乌斯”这个笔名在德国出版。列宁指出了这本小册子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并且“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者不可缺少的自我批评”①,他开始批评尤尼乌斯以及除本人而外的其他所有的人。

  尤尼乌斯的主要错误就是她断言:在帝国主义时代“再也不可能有民族战争了”②。于是列宁写道:“任何战争,即使起初是民族战争,也会……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③这个论据的错误是很明显的:它只有一半是对的,因此,与之相对立的论据也是对的。列宁解释道:“民族战争可能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反之亦然。例如,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确实是这样的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2页。——译者注
②③④同上,第5页。——译者注

  列宁的辩证观点以及他过去的显著的例子说明了后来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来源于历史上他所建立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苏德条约签订一周之后爆发的。这个协定为了缔约双方的利益而批准了它们所兼并的土地。对于德国和俄国(虽然俄国并没有参加军事行动)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的和扩张主义的战争。当时,希特勒侵入了苏联,占领了斯大林在国境上所兼并的土地,深入到俄国的心脏。这时战争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是一次卫国战争。后来,红军占领了外国的领土,克里姆林宫兼并了这些领土,或者是奴役了这些领土上的居民。这样一来,就把民族战争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这种情况同样地也在东德、波兰和匈牙利激起了民族起义来反对苏联的帝国主义。

  列宁预见到,民族战争或民族起义即使在社会主义胜利后也将仍然有可能发生。因此,列宁确立了自决的原则,而不管国家制度如何,并且还谴责了那些否认“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能实行民族自决”的荷兰的和波兰的社会民主党人。

  列宁认为,自决和分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合乎愿望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在帝国主义时代也是能够实现的。他说,持相反观点的人就是在捍卫“直接的公开的兼并主义”①,也就是在捍卫帝国主义。他对波兰的和荷兰的左派社会主义者不止一次地进行了这样的指责,因为他们由于梦想要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便想让那些被压迫民族留在“各民族的监狱”里遭受苦难,一直受苦到苦尽甘来的那一天为止。

  波兰社会民主党人进行抽象的评论:社会民主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在欧洲树立新的国界标志,因为如支持那样做的话,就等于是恢复被帝国主义扫除了的障碍。帝国主义者所建立的一些大国将纷纷落人社会主义者之手,那样的话,干吗还要摧毁各个帝国并解放各附属领土呢?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29页。——译者注

  波兰人紧跟在自己的教条主义的尾巴后面。他们和列宁一样,也反对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因此他们不能够提出解放波兰的要求。如果要求波兰独立,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是同波兰民族主义者一资本家们同流合污。波兰的国际主义者断言,独立的波兰任何时候都将是俄德两国进行搏斗的战场。他们说,在推翻一切资本家和建立统一的俄波德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同德国的和俄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不是更好一些吗?然而,就是这些拒绝波兰自决的波兰社会主义者却要求欧洲各国和亚非各殖民地实行自决。

  列宁认为他知道应当如何避开这一两刀论法的两个锋芒。他承认,“当前的状况的确非常混乱,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还是有的,这就是所有参加讨论的人都做国际主义者,俄国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要求给波兰以五条件的‘分离自由’,而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则为大小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团结而奋斗,在当前时期或目前阶段不提波兰独立的口号。”①

  列宁发挥自己的思想说:“可是,俄国和德国的工人将成为兼并波兰的参加者(这意味着教德国和俄国的工人农民去干最卑鄙的野蛮勾当,同意充当残杀异族人民的刽子手)还是波兰将获得独立,这对他们并不是无关紧要的。”②如果波兰的社会主义者拥护本国的独立,那他们就将是帮助了阶级敌人——资产阶级。这就会削弱阶级斗争,而在列宁看来,阶级斗争是高于一切的原则。他希望阶级斗争不要在战争期间熄灭,即使为此而不得不牺牲实行自决和废除兼并的口号也在所不惜。不过,列宁作了一个改良派的重要保留。“这不能成为反对在两次战争的间隔时期争取更广泛的政治自由(从而也争取政治独立)的理由。”③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48页。在列宁看来,就是后来的形势也是混乱的,其部分原因是苏维埃在1920年同波兰的战争中遭到了失败,当时列宁采取了1916年时拉狄克所采取的立场,而拉狄克所采取的则是1916年时列宁所坚持的立场。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47页。——译者注

  波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起义将会加速资本主义的俄国在军事上的失败,这是列宁所迫切希望的。但他到底还是反对起义。他是否对波兰工人中民族精神的高涨感到担心呢?但是,战后的政治独立能起同样的作用(就像1920年所发生的情况那样)。这是列宁所没有预见到的。

  列宁的著作遗产极其庞大,因此在许多问题上都可以从中找到彼此完全相反的引文。今天那些反对被共产主义帝国所征服的民族可以实行自决的人,能够在列宁那十分广泛的理论著作中找到理论上的支持。列宁的理论阵地是这样一座桥梁,它的一端架在国际主义和世界国家的左岸上,另一端架在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分离自由的右岸上,在这座桥梁下面可以航行的不止是一艘轮船。但是,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大部分名言是主张自决的。认为自决是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一个工具。不喜欢没有根基的乌托邦主义的列宁懂得社会帝国主义的危险性,社会主义者对自己原先原则的背叛有可能导致社会帝国主义。所以列宁写道:“如果有一个社会党宣称,它‘反对把被压迫民族强制地留在兼并国疆界以内’,那么,它一旦执政,就必须拒绝强制留住这些民族。” ①

①同上,第25页。——译者注

  关于这一点,列宁引证了弗·恩格斯于1882年9月12日致卡·考茨基的信。恩格斯向欧洲将来的各社会主义政府提出了这样的劝告:“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①列宁认为,这“无疑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列宁懂得,社会主义制度不会是永不犯错误的。例如,1916年秋他公开声明:“无产阶级决不会仅仅因为它完成社会革命就变成圣人,保险不犯错误和没有弱点。”不但如此,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还可能“自私自利——企图骑在别人头上”。②列宁没有排除社会主义的、布尔什维主义的或共产主义的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政府的可能。他预见到,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陷阱。他说:“革命的困难是大家都知道的。革命在一个国家虽以辉煌的成就开始,但以后可能要经历痛苦的时期,因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靠各国工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取得胜利。”③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第49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4卷第313页。——译者注

  一个国家内的革命是民族革命,它产生民族主义。大国民族主义产生帝国主义。列宁并没有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的或反帝国主义的国家。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