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36卷 前言 本卷收载列宁1919年3月至6月所写属于国内战争中期的著作。写于2月的《俄共(布)纲领草案》因与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密切相关,也编入本卷。 1919年初,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红军在各主要战线上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白卫军的进攻,收复了乌克兰、顿河州、拉脱维亚、立陶宛、乌拉尔和顿巴斯的大部分地区,并继续为扩大战果而英勇战斗。红军的胜利迫使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改变策略,不再以自己的军队为主力,而把他们支持和控制的白卫军以及几个与俄国毗邻的小国的军队推到前面,组织新的联合进攻,企图最后扼杀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局势开始逆转,苏维埃俄国又处于敌方各战线包围之中。连年的战火使铁路遭到严重破坏,运输阻梗,燃料匮乏,粮荒严重,国内经济状况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以度难关。 本卷文献反映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战争再度激化的严峻日子里,为鼓舞和领导苏维埃人民克服艰险、争取战争彻底胜利所作的努力,同时表明列宁仍然十分关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在彼得格勒民众文化馆群众大会上的讲话》和《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等文献估量了苏维埃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了布勒斯特和约签订以来国际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论证了接受和约是唯一正确的策略。列宁指出,国际形势虽然还很严重,但毕竟在好转,和约削弱了敌人,我们却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军队,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暂时还占上风,但从发展来看,他们的强大是不会长久的。谈到国内形势时,列宁除了分析面临的粮食危机、指出解决的途径外,着重阐述了对待中农和军事专家的问题。这是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将要重点讨论和解决的两项重要政策。 1919年3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大事。代表大会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新党纲,确定党的中农政策和军事政策。本卷所收的《俄共(布)纲领草案》和《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反映了列宁对当时一些迫切的政治、经济问题的观点和关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景、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根本问题的重要思想。 俄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是1903年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在《远方来信》和《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修改党纲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并向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提出了党纲修改的方针。随后又写了《党纲的理论、政治及其他一些部分的修改草案》、《论修改党纲》和《党纲草案草稿》等文献,还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这些文献分别编在本全集第29、32、34卷)。本卷中的《俄共(布)纲领草案》是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草拟的。联系这些文献,可以更好地理解《俄共(布)纲领草案》中一些重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列宁为新党纲的正确性、科学性所进行的不懈斗争。 《俄共(布)纲领草案》理论部分除保留1903年党纲对资本主义性质的评述外,增加了对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性质的分析,指出全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不论革命将遇到多么大的曲折和困难,“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本卷第80页)。党纲草案的实践部分规定了党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时期中的各项基本任务。在政治方面,草案扼要阐述苏维埃国家的性质,揭示苏维埃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指明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展的道路。草案还规定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民教育的任务。经济方面的任务在党纲草案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列宁的基本观点是:必须把剥夺资产阶级的任务进行到底,把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变为全民所有;利用工农联盟使小农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根本条件。这个党纲草案是在国内战争条件下拟定的,在它所规定的具体经济任务中,也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某些思想,如生产管理高度集中化,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商业,扩大非货币计算的领域并准备消灭货币等等。 列宁草拟的党纲草案,大部分条文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设立的党纲委员会所采纳,写进了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党纲中。列宁认为,尽管新党纲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但它已作为总结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新阶段的纲领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1920年12月列宁说,这个党纲是一个政治纲领,是我们的任务表,是阶级间和群众间的关系的说明。它应当用第二个纲领,即具体的经济建设计划——全俄电气化计划来补充。 俄国共产党在党纲制定过程中曾发生意见分歧和争论。布哈林反对在新党纲中保留旧党纲对垄断前资本主义和简单商品生产所作的分析。他认为只须对帝国主义作出评述就够了,金融资本是“决定新时代性质的最典型的东西”。列宁在关于党纲的报告和总结发言中,批评了布哈林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没有资本主义这一主要基础的纯粹帝国主义从来没有过,任何地方都没有,将来也决不会有”。(本卷第140、137页)“纯粹帝国主义”论必然导致否认中农的存在及其作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作用。列宁用事实说明:旧资本主义这一极深厚的基础还存在着,不仅俄国,而且当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还存在着小农经济;只有承认这种现实,阐明小商品经济的性质,才能正确解决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列宁强调指出,党的纲领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它应该以绝对确定的事实为出发点,向群众说明,共产主义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它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意义、实质和力量在哪里,它应当解决什么问题。 列宁还批驳了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他们不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存在着民族和民族差别的事实,反对承认民族自决权,主张只应承认各民族劳动阶级的自决权。列宁阐明,既然各个民族还处于从中世纪制度进到资产阶级的民主或者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进到无产阶级的民主的道路上的不同阶段,那么党纲中关于民族自决的原则便是绝对正确的。承认民族自决权,才能保证各民族劳动群众之间保持正确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信任,才能保证各民族的自愿的和平等的联盟。列宁认为,在不同国家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分离、分化是循着不同道路发展的,对待这个问题必须特别谨慎,要考虑到其他国家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耐心等待,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不能借口民族内部在发生分化而只承认劳动阶级的自决权。民族自决权这个问题本身在整个党纲中实际只有很次要的意义,列宁批评布哈林等人把这个问题的意义不适当地夸大了。 对中农的态度是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着重解决的、也是列宁在这一时期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时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村中实行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反对城乡资产阶级,中立中农的路线。当无产阶级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并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如何对待中农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上了日程。废除土地私有制之后,中农日益增多,农村逐渐中农化。至1919年初,中农已占全国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农村中的基本群众,中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农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又是红军的主要兵源。中农的情绪和倾向对红军的政治精神状态,对国内战争的胜败,对社会主义建设顺利与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立中农的政策过时了。1918年秋,列宁提出了同中农妥协、对中农让步、同中农结成联盟的口号。同中农结成牢固联盟的新政策对于吸引中农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有极重要的意义。列宁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总结报告、关于党纲的报告和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中,论证了党对中农的新政策,强调中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处理好同中农的关系是在小农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很困难很复杂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农的阶级地位和特性,规定“俄共对中农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吸引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党的任务是把他们同富农分开,关心他们的需要,把他们吸引到工人阶级方面来,用思想影响的办法而决不用镇压的办法来克服他们的落后性,在一切触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力求同他们妥协,在确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面向他们让步”(本卷第114页)。列宁在阐释这一政策时强调,应当把中农同富农和资产阶级严格加以区别,决不容许对中农采取任何暴力手段,对中农施以暴力是会葬送全部事业的极愚蠢极有害的行为;需要的是说服教育,长期合作,首先要帮助中农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然后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列宁反对用强制手段实现向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过渡。他指出,只有那些由农民自由发起的、经他们实际检验确有好处的联合才是有价值的,要“向农民学习向更好的制度过渡的方法,决不可发号施令!这就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准则”(本卷第190页)。列宁按照这些精神为代表大会草拟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规定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同中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具体措施。这一决议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代表大会之后列宁又在《关于推荐米·伊·加里宁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候选人》、莫斯科工人和红军代表苏维埃全会非常会议上《关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告红军书》和《论中农》等讲话中反复对党的中农政策作了阐释。 列宁在这次党代表大会上论证并维护了党在红军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在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和关于军事问题的讲话中,列宁根据红军建立一年来的经验,说明了军队正规化建设和吸收旧军事专家的必要性,批评了“军事反对派”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军事反对派”留恋游击习气,反对正规化,反对利用军事专家,这些错误给红军造成了极大危害;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必须把群众的热忱和革命创造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必须把红军建设成为拥有军事专家、具有严格纪律的正规军队,这样的军队才能掌握现代技术和现代作战方法。 在代表大会上和大会前后的一些著作中,列宁非常强调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利用科学技术专家不仅在军队中,而且在经济建设各部门中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列宁指出: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是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文化落后,人才缺乏的俄国,更应该善于利用旧专家,使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根据苏维埃政权一年多的经验,阐明了党对待旧专家的正确政策。同时,列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指出群众文化程度低对于发展经济、发展苏维埃民主的不利影响。列宁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广大劳动群众真正参加管理,要克服官僚主义,要真正实现工农平等,都必须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本卷所收的《为支援东线告彼得格勒工人书》、《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同高尔察克作斗争》和《中央关于军事统一的指示草案》是动员党和人民的力量去粉碎敌人进攻的战斗纲领。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局势日趋紧张,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纠集30万兵力向伏尔加河流域推进,邓尼金从南部进攻,尤登尼奇进逼彼得格勒,米列尔和英法干涉者的部队从北面进犯,形成四面包围的态势。其中高尔察克的威胁最大,东线的局势将决定着革命的命运。4月10日苏维埃政权发布了动员令。列宁亲自草拟的上列文献提出了援助东线的具体措施,号召工人、士兵、农民和其他居民立即动员起来投入抗击白匪的斗争,要求党和工会各组织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这期间,列宁接连在莫斯科工人和红军代表苏维埃全会非常会议、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和莫斯科枢纽站铁路员工代表会议等场合作报告或讲话,向干部和群众阐明形势和任务,帮助他们认识困难所在和解决办法,看清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坚定苏维埃必胜的信心。列宁认为,开诚布公地说真话会得到更大的好处,即使这是一种沉痛的真话,只要讲清楚,任何一个觉悟的工人和农民都会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对三个国际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分析、对比和评价,指出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第二国际是为这个运动在许多国家广泛的大规模的开展准备基础的时代,由于当时运动是向横的方面发展,革命的水平不免暂时降低,机会主义暂时加强;刚成立的第三国际接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第三国际的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开始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最伟大的口号——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回答了为什么欧洲最落后国家之一的俄国竟能第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他列举了俄国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比较容易的六个原因。列宁还指出,第二国际思想上破产的最清楚表现是它不懂得无产阶级民主的意义,企图把资产阶级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调和、溶合起来。对于第二国际的这种机会主义观点,列宁在一个多月后写的另一篇文章《伯尔尼国际的英雄们》中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的讲话以及为出版这篇讲话写的序言,透彻分析和回答了当时机会主义者对布尔什维克攻击最激烈的一些重要理论、政治问题,如革命和战争的关系,对帝国主义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妥协,对待民主、自由、平等的态度,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等等。列宁揭露那些宣扬“纯粹民主”、把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的机会主义者的虚伪面目,指出民主、自由、平等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的利益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在批驳考茨基所谓布尔什维克不是依靠多数而是依靠军事手段维持政权的指责时,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革命就是极端残酷的殊死的阶级斗争,要摆脱资本主义,固然非有暴力不可,但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暴力,而且是比先前的组织更高级的劳动组织;“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反资本的联盟,是为彻底推翻资本、彻底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并完全粉碎其复辟企图而建立的联盟,是为最终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而建立的联盟”(本卷第362—363页)。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列宁在《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文中又作了深刻的表述。他写道,无产阶级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必须采取暴力手段,“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本卷第375页)。这篇文章是为祝贺匈牙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而写的。列宁注意到匈牙利革命的独特性,要求匈牙利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正确对待俄国的革命经验,不能简单仿效苏维埃俄国的实践。当匈牙利无产阶级政权成立之初,列宁在给库恩·贝拉的电报中就指出,“毫无疑问,在匈牙利革命的特殊条件下,生吞活剥地全盘照搬我们俄国的策略,会是一种错误”(本卷第205页)。 在本卷所收的三篇悼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的讲话中,列宁对斯维尔德洛夫的伟大一生和非凡组织才能作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指出:毫无疑问,没有革命暴力,无产阶级就不能胜利,但同样毫无疑问,只有在革命发展的一定时期,只有在一定的特殊的条件下,革命暴力才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革命手段。而组织无产阶级,组织劳动人民却始终是这个革命无比深刻的、持久的特点,始终是革命胜利的条件。“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本卷第69页)列宁认为,斯维尔德洛夫完整地体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22篇,其中有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军事问题的讲话》、《在莫斯科县工农代表苏维埃第五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委员会关于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印刷局的决定草稿》、《俄共(布)中央关于派遣一批工人小组参加粮食和运输工作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铁路员工粮食供应的决定草案》、《关于同中农的关系问题》,莫斯科工人和红军代表苏维埃全会非常会议《关于苏维埃共和国国内外形势的报告的决议草案》、《对国防委员会关于加强军事防御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关于专家工资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动员苏维埃职员的决定草案》等等以及《附录》中的全部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