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27卷 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昆塔尔会议)文献[149] (1916年4月中旬) 1
|
列宁 [客观地] (实质) |
无产阶级对和平问题的态度提纲草案
|
不对!用改良主义手段是不能实现的,没有革命是实现不了的,没有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持久的,例如…… |
因此,当资产阶级政府及其代理人断言战争的目的是建立持久和平的时候,他们是在撒谎,或者故意不看达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条件。正如兼并亦即对其他民族的压迫不能成为保障人类和平发展的手段一样,持久和平也不能用那些尽管是善良的但与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相矛盾的要求,诸如限制军备、设立强制性的仲裁法庭、对外政策民主化等等来确立。 |
主要问题不在这里。 |
在阶级社会的基础上这些要求始终是空想。限制军备本身只不过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实行休战的手段,它既不能消除战争的原因,也不能使这种原因减少,更不用说,在帝国主义时代不存在共同必须遵守的限制军备的比例。强制性的仲裁法庭是以公认的法律为前提的,而这种法律既不能凭借帝国主义战争这种野蛮的暴力来建立,也无法在阶级社会中实现,因为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意识总是由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所决定的。对外政策民主化是以各国国内生活中既有政治民主又有社会民主为前提的,然而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剥削人的制度,这种社会民主也就不能建立。 |
完全不对!!意味着反对民主。 |
同样的前提对于所谓的民族自决权也是必需的。当各民族在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上受有产阶级的统治,在有产阶级支配着全部经济的和国家的权力手段,凭借这些手段压迫和剥削自己的同胞时,民族是不可能自决的。 |
改良主义的。ˇ改良主义的(机会主义的)。 |
根据这些理由,无产阶级应当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那样坚决地拒绝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以及资产阶级化了的社会党人的空想要求,他们打算激起新的ˇ幻想来代替旧的并迫使无产阶级为这些幻想服务,而这些新的幻想归根到底只能更加引起混乱,进一步激起和煽动沙文主义,助长战争狂热,为把战争打到底的政策推波助澜。(2)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不可能确立持久的和平,持久和平的前提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过程中,同时也就消除有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剥削,从而消除民族压迫以及战争的原因。因此争取持久和平的斗争只能存在于 |
不明确:改良也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 这是正确的论据。 |
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之中。无产阶级任何一种放弃阶级斗争并使无产阶级的目的服从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目的的行动,既然是与本民族剥削阶级利益协调一致,那就都是在阻挠为持久和平创造条件。这样的行动不仅是让资本家阶级及资产阶级政府去完成它们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它们还毫无意义地把工人阶级的精华投向屠场,从而使工人阶级中最精锐最有才能的部分,即无论是在战时或战后和平时期都是首先负有为争取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使命的部分,不可避免地遭到灭亡。 |
+揭露秘密条约中所规定的掠夺政策等。 |
+因此,针对资产阶级的和平目的,从无产阶级的利益来看,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管现阶段军事和战略形势如何,号召从速停战,立刻开始和平谈判。(3) |
和革命 在这里忽略了革命这一特殊的词,因此这句好的句子就成了机会主义的陈词滥调。 |
只有这个号召在国际无产阶级队伍中得到响应,并导致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为最终目的的阶级斗争有力地开展起来的时候,工人阶级才能够对未来和约的内容发生影响。任何别的立场都会使无产阶级无法影响和约的内容,而使各国政府、外交界和统治阶级能够为所欲为地确定和约的条件。 在进行群众革命斗争,以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从而使人类摆脱军国主义和战争的灾难的时候,无产阶级必须同时反对各交战国任何兼并的欲望。无产阶级之所以必须进行反对兼并的斗争,不是因为它把在战前存在的世界地图看作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不是因为它认为将来形成新的国家疆界是不需要和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本身将竭力通过各民族在民主基础上的经济和政治的联合来消灭任何民族压迫,而这种联合在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疆界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正是兼并,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会阻碍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暴力肢解和任意瓜分某些民族,把它们并入其他国家,就会使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条件恶化。 正如兼并一样,战争赔款的要求也是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相容的。就像每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竭力把进行战争的费用加在工人阶级的肩上一样,有关国家的无产阶级最终也不得不承担偿付战争赔款的重负。这样转嫁经费负担也会使战胜国的工人阶级遭受损失,因为一国的无产阶级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另一国家的无产阶级,从而使国际阶级斗争的条件增加了困难。 |
+取消国债。 |
既不是兼并,也不是战争赔款,而是通过每个国家中无产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共同解除战争负担——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人争取立即实现和平的行动口号。 |
译自《列宁文集》俄文版第37卷第42—46页 |
(1916年4月15日〔28日〕)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54卷第376—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