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第四国际    相关链接:皮埃尔·弗朗克

克里姆林宫在反对北京的运动中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折

皮埃尔·弗朗克

1964年12月11日


  〔说明〕原载《托派第四国际资料第五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4月出版


  由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提出的、目的在于纠合一个多数以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的二十六国共产党会议,原订12月15日召开,现在却决定延期了,这是赫鲁晓夫被革职以后,大家所预料到的事。苏联党同时宣布,中国也拒绝参加建议在明年3月召开的会议。
  毫无疑问,企图把中国共产党攘之于正统共产主义运动之外的计划,已遭到了严重的挫折。这个计划本身对赫鲁晓夫的倒台,也起了,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相当大的作用。自那时以后,这个会议就肯定不可能在12月15日举行了。可是我们仍不禁要问——有可能妥协吗?
  最近几周来,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们公开陈述了过去总伴之以辱骂提出的两党的分歧。现在,辱骂停止了,但分歧却并没有消除。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们仍各自坚持过去的立场,丝毫也没有转向温和的迹象。问题是非常明显的,如果现在会谈,在一开始,两方面都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坚持自己原来的立场,但这也并不一定表明妥协是决不可能的。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在为止,两方面还都很少谈到中苏两国国家关系上的分歧。莫斯科——虽然没有根本改变苏联官僚集团的国际政策——就帝国主义对待刚果和越南问题所发表的几次声明,态度已强硬了一些。这样,分歧的表现在目前就仍然只是在意识形态上。
  尽管别的一些亲莫斯科的共产党,在中苏分歧的问题上仍然尽可能保持沉默,铁托却完全不理会那一套;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的代表会上,他对中国人大事攻击,并且宣称,这根本不是什么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问题,而是“中国领导人想推行他们的大国计划和取得霸权”。这种说法是有矛盾的,铁托忘了,从国家关系上来说,赫鲁晓夫对待中国的态度,正是当年斯大林对待南斯拉夫的态度,他忘了,那时候,他也曾经使用过同样的言辞正确地谴责过苏联的领导。
  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赫鲁晓夫的倒台暂时阻止了走向分裂的趋势。使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分离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并不是由于头脑的活动过多产生的结果;分歧的根源实是这两个官僚集团所面临的不同的处境。一个希望能够同华盛顿达成全面的协议;另一个则看到自己同美帝国主义有冲突,同时又有物质上的困难,因而感到,除了尽量削弱它的敌人之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出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苏联的官僚集团,虽然得到大多数共产党领导的支持,而且在国际关系方面表面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实际上已处于守势。它现在是在尽量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群众的冷漠态度,和苏联人民希望立即提高生活水平的心愿。而相反地,殖民地革命却倾向于赞成中国的路线,象这样过于忽视殖民地的人民群众,对于苏联官僚集团的威望肯定是不会有好处的。
  目前时期的这种秘密协商、不直接指名的批评和假惺惺的态度,使人不禁想起没有多久以前,中国和苏联领导,通过对南斯拉夫或阿尔巴尼亚的攻击,来进行间接斗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法,同那个时期一样,是不会产生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可能通过妥协从此结束;相反地,分歧将不可避免地日益加深。最近,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导人中,阿门多拉甚至比陶里亚蒂在修正主义的道路上还要走得更远一些,他公然提出了同社会民主党合并的问题。
  苏联官僚集团已经大大地丧失了它的威信。它永远也不可能再重新建立起一支完全听从它指挥的队伍了。现在,任何一个官僚集团都不可能占据它过去所占据的地位了。过去,为斯大林主义所付出的代价是一系列的失败;现在所付的代价则是长时期的混乱。可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最后终将在世界革命的道路上重新取得它本来应该占据的地位的。

(译自《世界展望》第2卷第43期)




感谢 鲍晓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