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销售市场和销售条件的变化
每个“民族”资本主义总是表现了扩张的趋势,即扩大它的势力范围,越出国家疆界的趋势。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
“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这个内部矛盾力图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的办法求得解决”。[①]
这个大量生产的规律,同时也是大量生产过剩的规律。我们不应当把这一规律理解为越出“国家疆界”是一种绝对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是在利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而利润的总量则是全部运动的调节原则。我们知道,利润总量取决于商品量和从每一单位商品获得的利润(后者等于售价减去生产成本),如果我们以字母V单位商品的数量,字母P代表商品的价格,字母C代表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那么,总利润量就可以用公式V(P-C)来表示。生产成本愈低,单位商品的利润就愈大,假定销售市场情况不变或者在扩大,那么,利润总量也就愈多。但是,投入市场的商品数量愈多,生产成本就愈降低。生产方法的改进、生产力的扩大、以及因而所产生的商品数量的增加,都是促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因素。既然因而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增加,都是促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因素。既然生产成本降低了,那么,即使在国外的销售无利可获,即使按照生产成本出售,利润总量也仍然是增加的(在这里,我们不谈及为了“战略上的目的”,即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打垮竞争对手而进行的亏本销售)。在总公式V(P-C)中,生产成本的量将不是与商品量V相应的量,而在与公式V+E(E代表输出的商品数量)相应的一个比较小的多的量。正因为这样,所以,利润的运动,驱使商品越出国家疆界。上述的资本主义的调节原则——利润率,还以另一方式发生作用。我们说的是,在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形成问题。
甚至在商品资本时代这个超额利润的形成过程已经极明显了。
马克思写道:“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品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撇开商业资本榨取不同国家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就这方面来说,它对拉平和确定商品价值发生影响)不说,那些生产方式也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商人资本占据了剩余产品的绝大部分,这部分地是因为它是各个共同体之间的媒介,这些共同体基本上还是生产使用价值,对于它们的经济组织来说,进入流通的那部分产品的销售,一般来说,也就是产品按照起价值的出售,还是次要的;分部地是因为在以往那些生产方式中,商人与之做生意的剩余产品的主要占有者,即奴隶主,封建地主,国家……代表供人享受的财富”。[②]
在上述情况中,“侵占”和“欺诈”所以能起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交换过程不是经常的,因为交换在具有世界性分工的社会里,不是“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过程。反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偶然现象。但是,在国际商品交换已经成为世界资本再生产中经常发生的要素时,也能获取到超额利润。关于这种超额利润的经济性质,马克思作了如下详尽的说明。
“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的便宜。只要比较发达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更便宜。这好比一个工厂主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采用的新发明,他卖得比他发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就是说,他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价值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黑体字是我标的。——布哈林注)。另一方面,至于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利润率一般较高,由于使用奴隶和苦力等等,劳动的剥削程度也比较高。为什么投在某些部门的资本以这种方式提供的并且送回本国的较高的利润率,在没有垄断的妨碍时,不应当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因而不应当相应地提高一般利润率呢,这是不能理解的。”[③]
这里,马克思从劳动价值学说出发,对超额利润作了阐明。依据这个观点,超额利润来源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所谓“社会”,应理解为世界资本主义整体)同它们的个别价值(所谓“个体”,应理解为“各国民经济”)之间的差异。而且,马克思已经预见并且解释了,在一定的领域里,由于垄断组织的支配地位,会发生超额利润的某种固定性。这种情况,在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以,十分明显,世界资本主义的动力,不是因为在国内不可能从事经营活动,而是在于追求较高的利润率,甚至现代的“资本主义充血症”也不是绝对的界限。比较低的利润率,驱使商品与资本愈益远离它们的“祖国”。这个过程在世界经济的各部分同时进行着。各个“国民经济”的资本家在这里作为竞争者相互冲突。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膨胀越强而有力,对外贸易的发展越蓬勃迅速,竞争战就越激烈。近几十年来,这个领域里发生的量变已经如此巨大,以致现象的质变表现出新的形式。
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从两端发生的。一方面,大量生产的进程极其迅速,就是说,寻求国外市场的商品量日益增加这是现代所特有的现象;另一方面自由的市场,即“列强的”垄断组织尚未占有的市场愈益狭窄。列强在本国资本的要求推动之下,很快地征服了尚未被占领的土地;从1870—80年起,“夺取领土”的过程以狂热的速度进行。只要简短地叙述一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这一政策已成为所有这些国家的狂热——的结果,就可以十分了然了。
已经拥有广大帝国领土的英国,在1870年以后,继续兼并了许多新领土:亚洲的俾路支、缅甸、塞浦路斯、英属北婆罗洲、威海卫、香港及其邻近地区,它扩大了海峡殖民地,在科威特建立了保护国(1899年),占领了西奈半岛等;在澳大利亚,英国吞并了一些岛屿,还有新几内亚的东南部、所罗门群岛的大部分以及汤加群岛。在非洲这个竞争特别激烈的地方,英国夺得了埃及、苏丹埃及与乌干达、英属东非、英属索马里、桑给巴尔和彭巴;在南非,它占领了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罗得西亚、英属中非;在西非,除去扩大了先前的殖民地以外,它还占领了尼日利亚。[④]这些就是英国所取得的“成就”。
法国的活动也一样是“有成就的”。
一个法帝国主义者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1870年起,我们目睹了实在的殖民主义的复活。第三共和国把安南置于它的保护之下。它征服了东京,吞并了老挝,在法国的保护地扩大到突尼斯和科摩罗群岛(附近马达加斯加——布哈林注),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它扩大了在撒哈拉、苏丹、几内亚、象牙海岸、达哥米、索马里海岸的领地,从而建立了从大西洋和刚果到乍得湖的新法兰西。”[⑤]
到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殖民地面积已经是法国本土面积的19倍了。
德国帝国主义登上世界舞台较晚,但是它急起直追,以弥补已失去的时间。德国的殖民政策开始于1884年。它征服了西南非洲、喀麦隆、多哥、东非,“获得了”新几内亚以及许多岛屿(威廉皇帝领地、俾斯麦群岛、加洛林群岛、马利亚纳群岛等)。1897年德国侵占了胶州湾,并准备攫取土耳其的一部分及小亚细亚。所有这些“进展”,都是以狂热的快速完成的。[⑥]
关于俄国的殖民政策,应当注意的是征服中亚细亚、俄国对满洲和蒙古的政策、以及最近在英国协助下推行的对波斯的政策(这个政策的中心任务是里亚科夫上校)。[⑦]欧洲以外的国家,其中主要是美国和日本,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由于“分割”尚未占领的土地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由市场,“民族”资本家集团之间世界性的竞争必然极度尖锐起来。下面的表可以说明现时领土与人口的分配情况: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领土[⑧]
(面积单位: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单位:百万居民)
|
殖民地 |
宗主国 |
共计 |
|||||
1876年 |
1914年 |
1914 |
1914年 |
|||||
面积 |
人口 |
面积 |
人口 |
面积 |
人口 |
面积 |
人口 |
|
英国 |
22.5 |
251.9 |
33.5 |
393.5 |
0.3 |
46.5 |
33.8 |
440.0 |
俄国 |
17.0 |
15.9 |
17.4 |
33.2 |
5.4 |
136.2 |
22.8 |
169.4 |
法国 |
0.9 |
6.0 |
10.6 |
55.5 |
0.5 |
39.6 |
11.1 |
95.1 |
德国 |
— |
— |
2.9 |
12.3 |
0.5 |
64.9 |
3.4 |
77.2 |
美国 |
— |
— |
0.3 |
9.7 |
9.4 |
97.0 |
9.7 |
106.7 |
日本 |
— |
— |
0.3 |
16.2 |
0.4 |
53.0 |
0.7 |
72.2 |
六大国总计 |
40.4 |
273.8 |
65.0 |
523.4 |
16.5 |
437.2 |
81.5 |
960.6 |
其他强国(比利时、荷兰等)的殖民地………………………………………… 9.9 45.3 半殖民地(波斯、中国、土耳其)……………………………………………… 14.5 361.3 其他国家………………………………………………………………………… 28.0 289.9 |
全球…………………………………………………………………… 139.9 1,657.0
可见,在1876—1914年期间里,列强获得了大约2,5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土地,相当于欧洲面积的两倍。全世界在强大国家的“经济”之间被瓜分了。因此,竞争令人难以置信地激烈起来;随着向其余尚未被占领的土地进行资本主义扩张的压力的增大,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发生大混战的可能性也以相同的程度增大了。[⑨]
关税更使这种可能性增大。关税是阻挡商品输入的壁垒;除了强制,即除了使用强力这个办法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攻破关税壁垒。往往采用关税战作为初步的手段,就是说,把关税率提高,逼迫其他国家作出让步。例如奥匈帝国对罗马尼亚(1886—90年)、塞尔维亚(1906—11年)、门的内哥罗(1908—11年)进行过关税战;德国对俄国(1893—94年)、西班牙(1894—99年)和加拿大、法国对意大利(1888—92年)和瑞士(1893—95年),也进行过关税战,等等。自由的市场被“分配”得愈快,它们就愈快地被包括进关税壁垒之内,因而竞争就愈发猛烈,列强之间的关税冲突就愈加尖锐。但是,关税战不过是局部性的出击,或者说是只一种试探。这个冲突最终要由“实力”对比来解决,也就是武力解决。所以,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必然引起资本的“民族集团”之间的冲突。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近时期里自由的市场的极度缩小,与金融资本的统治相联系的列强的关税政策,以及在实现商品价值方面的重重困难——所有这些,造成一种局势,作后只有凭借军事技术来解决。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生产力的增长与分配的对抗形式相冲突,与资本主义生产各部分之间的不均衡相冲突,因此,造成了资本的扩张。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劳动与私有的企业资本的组织相矛盾。其表现是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竞争。社会机制各部分没有均衡,没有协调的发展,最近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因此发生深重的危机和急剧的变化。
[①]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上),第272—273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上),第369—370页。译文中“共同体”一词,以改译“社会”为宜。——中译本编者
[③]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上),第264—265页。
[④] 济·施尔德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1912年柏林版,第147页及往下各页。
[⑤] 保罗·加法黑尔:《1870年至1915年法国的殖民扩张史》一书的序言。
[⑥] B·冯·康尼格:“德国殖民地的商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载于《国际经济》杂志,1907年第4册,第130页。
[⑦] M·N·波克洛夫斯基:《十九世纪俄国史》一书中“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对外政策”。
[⑧] 此表是弗·伊林(弗·伊·列宁)同志编制的,引自他的最近著作之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⑨] 因此,从1871年以来,所有的国际冲突都是由于殖民政策引起来的。参阅乔淦·弗迪南兹·普利达:《十九世纪国际冲突史》,1901年巴塞罗那版,第118页及以下各页。扩张政策所以首先指向尚未被占领的土地,是因为遵循阻力最小的路线这一资产阶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