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资料汇编·毛时代职工工资的变迁:1947-1965
上一页 |
(1948.05.01)
【本报消息】中央局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及陈伯达同志的“发展工业的劳动政策与税收政策”发表后,本报印刷厂领导方面当即根据政策精神,对厂内工资制度作了初步检查,发现不但工资过高,且还有相当严重的平均主义错误。按现行工资规定:三等一级者每月小米三百斤,和中央局指示中所批评的军工等厂的高工资规定恰相等,一等一级者三百九十斤,低于前项规定。但练习生工资却较前项规定的学徒待遇(每月一百五十斤)高的多——一级练习生每月二百卅斤,二级二百一十斤,三级一百九十斤,和技术工人差额不大。如一级练习生和标准工人工资二百八十斤,其相差只五十斤。平均主义还表现在印刷各部门劳动强度与技术繁简不同,而工资上没有差别。平均主义的形成,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印刷厂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供给制,改订工资制度以后,学徒待遇也还参照机关供给制,强调生活享受上的平均。如穿用费、食用费、零用费工人和练习生相同,而练习生还要领技术津贴(一级的每月高至小米五十斤)。另一方面土改中农民获得土地,生活改善,工人片面的与农民比生活,想当干部,若待遇微薄,学徒就不易招收。实际上,该厂工人生活一般都比当地中农生活富裕的多。一个二级练习生养活一个老婆,一个孩子,每月平均还可节余六、七千元,足供衣服。这样平均主义的高工资制度,主要是厂方的尾巴主义,无原则的迁就落后思想所造成,形成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工资待遇,是完全不符合于陈伯达同志提出的按件、按等、按分、按节约(减低生产资本)等的合理与适当的累进工资制度的。不但不能刺激工人钻研技术,提高生产热忱,相反地,工人一进厂,生活就较富裕,甚或还可养活家属,创造研究钻研技术的热情就相对减低。工人中间,特别是练习生中间,普遍存在着熬年限,等升级的思想,熬到一定年限就可一步步往上升,即便不升生活也有保障。一般练习生进厂后对工资制度表示非常满意。但有的进厂三年多,技术提不高,依然是练习生。同时由于各部门间工资不公平,这一部门老想往另一部门跳,因为打版部的技术较排字房和机器房的简单,这两部门的某些工人就想到打版部工作。就整个工厂讲,工资制度起不了刺激生产的作用。平时业务上的创造改进,都是由于领导上的政治鼓舞或一定的运动热潮下产生的,而不是经常的自觉的改进钻研。例如经过三查学习,今年报纸整个生产过程缩短,质量提高,原料节省也都有进步。如排字部初校错字过去最高到千分之十以上,现在减少到千分之一到三。机器部上版时间,过去为四十分到一点钟,现在则为十九分到二十七分钟。打版部一张毛边纸纸型可浇八张(过去两张或三张)。但据负责同志谈,这主要是靠政治教育,热潮一过,容易疲塌下去。现在劳资双方正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检查研究,已初步提出改正与减低工资意见,等候统一规定解决。同时在五一节后将要展开全厂职工对工业政策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作为改正工资制度的准备。
——————————————————————————————端正工资政策 整顿生产组织 冀鲁豫公营工厂初获成绩
(1948.08.21)
【冀鲁冀电】冀鲁豫行署工业处所属机器修理厂、火柴厂、纺织厂、化学厂、制革厂等,端正工资政策,整顿生产组织,已获初步成绩。各该工厂自六月份开始,克服工资中的平均主义,对技术工人,大胆提拔使用,提高待遇。如机器修理厂机工班长李培文,技师常贵河提升为工务员,又根据李培文的技术提高一级两等。工匠学徒,过去工资高,现在则适当降低。在机器修理厂、火柴厂、纺织厂端正工资政策后,比原有工资开支降低百分之三十四。简化生产组织方面,克服了过去多头领导现象。只设工务。经理两部,提出“人少多做事”口号,减少非生产人员。计纺织厂减少百分之五十,机器修理厂减少百分之十九,过去生产单位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是四比一现在是六比一。只对车子、牲口大车按生产需要进行了调整和增减。经过端正工资政策和整顿生产组织后,减少了月工浪费工时现象,生产情绪提高。六月份纺织厂、机器修理厂、火柴厂三个厂平均实用工数百分之八十九点四,其中纺织厂实用工百分之九十二点五。机器修理厂实用工百分之八十七点三,火柴厂实用工百分之八十八点一。以纺织厂与去年同一时期比较,增加工时百分之一十八,过去每人每天织白洋布最高纪录七十尺,现在能织一百一十尺。提高百分之廿七点七。火柴厂排杆机提高百分之十六点三。获得成绩的几点体验是:第一、目前公营工厂经营管理不善,主要是生产组织机关化,经营管理上供给观点,生产上没有严格的核算制度,造成浪费,不注意推销,致使好货变成冷货。工人说“工厂赔本,主要是不会管理工厂”这是真理。过去认为讲企业化是投降思想,现在证明只有整顿生产组织,强调企业化,才能克服机关化和供给观点。第二、端正工资政策,有的工人赞成,有的工人反对,赞成的是有技术的,反对的是无技术或技术低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的酝酿、动员,不能简单从事,强迫命令。这次端正工资政策中,做得好的工厂没出问题,使生产情绪提高。做得差的工厂就出了些问题,个别工人不干或怠工,这是我们工作中的很大缺点,因此,对工人必须以实际例子说服教育,从政治上逐步提高,使他们从长远利益出发。一般的说,工人在开始思想上接受不了,完全从个人工资收入计较,但只要我们很好的教育,是能够说服的。比如纺织工厂,他们先做调查研究,决心教育动员,在五、六天内全厂工人思想都打通了。第三、端正工资政策后工人要求记件、包工。这时只要我们掌握不降低质量有利于生产的原则,积极答应群众的要求,工人情绪不但不降低,而且很快被提高。如纺织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未减低工资前每人每天织白洋布最高七十尺,现在织一百一十尺。火柴厂女工包装实行计件后,过去每人每天装六七盘,现在装十二盘。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