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资料汇编·毛时代职工工资的变迁:1947-1965
上一页 |
孟帆 (1956.08.28)
工资改革给一个普通工人带来了什么?
新华社记者 孟帆
在天津市的国营工厂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逐年提高,工人的工资也是逐年增加的。到这次工资改革以前,工人的平均工资已比1950年增加了30%,工人的生活普遍地有了改善。据市工会联合会在今年第二季的调查,全市只有5%的工人生活有困难,约有10%的工人遇到重大的事情需要补助。现在,市工会联合会和有关部门正在对这5%生活有困难的工人采取包下来的办法。但那10%的工人怎么样呢?
记者访问了地方国营橡胶二厂。这个厂的工人工资改革刚刚结束,90%的工人都在这次工资改革中增加了工资,还有35%的工人升了级。记者在这个工厂的工资科里找到了那些因重大事情或子女多需要经常补助的工人名单,也找出了这些工人这次新评定的工资和原工资的比较表。对照看来,在十五个工人中,有十四个人增加了工资,一个人保留原工资。这十四个增加工资的工人中,有八个人每月增加的工资超过了过去每月受补助的钱数;有四个人增加的工资比补助的钱少一元到三元;两个人差五元到八元。可以看出,经过这次工资改革,生活困难的工人人数是缩小了。
那么,究竟这次工资改革给这些工人带来了什么呢?记者访问了轮胎车间的保全工人李连枝。他今年四十一岁,六级钳工,原来每月工资六十四元,妻子和六个孩子都靠他供养。他和他的妻子草略地算了一笔账。每月花费最多的是伙食,平均需要二百八十五斤粮食(约有四分之一是细粮),再加上每人每天平均五分钱的菜钱,至少要四十元。另外,房租、水电费、煤火费需要十元;有三个孩子念书买文具纸张需要三元;李连枝每天上班吃早点和吸烟需要四元。去掉这些必不可少的开销,余下的钱用来给孩子买糖果的不过几角钱,买肥皂、牙粉等日用品也不过一元,主要的是李连枝妻子买些布头、针线给全家做鞋和修补衣服,偶而也给某个上学的孩子添件新衣服。
李连枝算了这笔账后说,这样算来生活不宽裕,也够全家八口人吃饱饭的。可是每逢要添些衣服或者大人孩子病了,钱就不够了。因此,每隔两、三个月,钱周转不过来,就需要工会补助一些。1955年工会补助了几次记不清楚了。今年前七个月补助了三次,每次七元到十元。有了这样经常的补助,全家的生活就维持下来了。
接着,李连枝说,党和工会对我这样照顾,我也不能辜负,在生产上要多给国家出力。去年李连枝曾提出了两项合理化建议,为国家节省了钢铁材料;今年每月都提前完成修理任务,第一季和第二季都被评选为工厂的先进生产者。这次工资改革,由六级工升为七级工,加上新工资标准的差额,每月工资增加到八十五元,比改革前多二十一元。
这带给李连枝的利益是显著的。22日,记者到他家里去访问,正是他补发工资后的第一个休假日。他早晨高兴地给最大的男孩子买了一双胶鞋,还给另外的两个正上学的孩子买了两个新书包。他说:现在三个孩子上学,到9月份又有第四个孩子上学了。今天也给他买了个新书包。他的妻子也说:前些日子我还担心四个孩子上学,生活更紧了,现在工资多了,心里也畅快了。
李连枝指着坐在窗沿上的孩子们说:我时常对他们讲,他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我小的时候,饭都吃不上,那有钱念书。十三岁我到天津学徒,整整四年半,受的罪就别说了。好容易出了师,在一家铁工厂做工,挣的钱养活自己都不够。老婆和孩子在乡下种几亩地维持生活。1949年,我到工厂做了临时工,后来又转成了正式工。开头,连住处都没有,自己在市郊用高粱秸搭了个窝铺对付了两年。1952年搬到工厂的宿舍里。这几年,工资增加了,三个大孩子都上了学,全家住上了楼房,冻不着、饿不着,工厂又实行了劳保条例,有困难工会还给补助。这次又增加工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无锡缫丝工业工资不合理
朱源鑫 (1956.11.21)
无锡缫丝工业工资不合理
朱源鑫
从1954年以来,无锡市缫丝工业中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企业计划超额完成了,工人却普遍达不到生产定额,经常拿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以去年来说,全市十四家丝厂生产总值计划完成120%以上,但劳动工资计划仅完成98%,少支出工资十八万多元,被作为企业利润上缴了。今年1到9月,产值计划、产量计划、质量计划、节约原料计划等都超额完成,而工资计划只完成98.5%,平均每个工人每月的工资不到四十元,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少两元多。今年8月份,地方国营缫丝厂只有18%的工人拿到标准工资,有一个工人上半月因病请假,得到病假工资二十二元,下半月上班,因完不成定额只拿到二十元工资。工人反映:“做工还不如请病假好!”这个厂在今年6月份,因为定额高,工人缺勤率达17%,有二十一台机器因为无人挡车而停工。
工人们不能随着生产的提高得到合理的报酬的原因,主要是:
一、加工定额指标不合理。无锡市所有的缫丝厂都为丝绸公司加工。丝绸公司通过试样厂确定不同原料的加工定额指标,作为计算加工费的依据。试样工厂的设备、原料、技术力量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一般加工厂优越,而且是小批试样。加工厂在生产时不仅原料堆放时间长,而且机器设备、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不一,特别今年以来,大批坐缫工人转为立缫工人,技术水平相对下降。因此,实际上是试样厂确定的加工定额高,而加工厂实缫的生产成绩低。企业行政干部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解决。缫丝绸公司却回答说:“应该加强措施,充分发挥原料性能,维护国家利益。”
各缫丝厂把完成企业的财务成本计划完全建立在工人的劳动定额上。各厂在制订生产定额时,不是根据本厂的生产条件和工人技术水平,选择带有代表性的工人进行厂内试样,然后确定生产定额;而是抽调先进工人担任试样,并且还抽调技术人员进行具体指导,从各方面创造许多有利条件,使厂内试样成绩能符合加工定额指标的要求,因而生产定额偏高。
厂内试样工人的条件已经较实缫工人好得多,但是,有些企业往往还在“反对保守”的口号下,在试样成绩的基础上再加上“先进因素”来提高定额。结果,定额更加脱离实际。地方国营缫丝二厂今年上半年工人普遍学习了先进经验,计划完成较好,工人工资多支出了六千多元。8月份,行政领导便以完成财务计划为理由,盲目提高定额,结果82%的工人达不到定额。像这种事例,并不是个别的,所以有的工人说:“先进经验推广了,生产提高了,工资反而降低了。”
二、缫丝厂的生产特点是原料多变,又是半手工操作,企业管理和技术措施不能适应这个特点,工人没法知道原料性能和特点及时改变操作方法。有时定额虽然合理,但由于技术措施下达不及时等原因,工人仍然达不到定额而降低了收入。
三、计算计件工资的办法有些不合理。缫丝工人计算计件工资的内容多,办法复杂。它包括产量、原料耗用、质量。在质量中又包括匀度、纤度二项;在纤度中还要包括平均纤度、单绞纤度和纤度差异等,几乎包括了缫丝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这些项目,只要一项达不到定额,便被扣除工资。在原料耗用方面,在形式上虽然是工资有增有减,但是影响原料耗用多少的因素很多。如车间温湿度控制不适当和煮茧质量不好都会多耗用原料,这本来不应由缫丝工人负责,但在计算工资时,却全部由缫丝工人负责。
上述现象不仅在无锡市缫丝工业中存在,在江苏其他各地也存在。九月下旬,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纺织工会曾派工作组去调查,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江苏省丝绸工业局也作出了初步改进方案。我们希望有关部门都重视这个问题,迅速地合理地给以改进。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