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筠
在马里可以看到全世界关注的西非大旱的景象。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我们总感觉舌头在嘴里发粘发涩,唾液很快会在口角旁结上一层痂。汽车开出巴马科,公路两旁田野是黄的,草丛是黄的,树叶也象用黄色染过。司机说,去年这里很少下雨。
这还是马里的鱼米之乡塞古和锡加索一带的情景。据从北方过来的旅客说,北部名城廷巴克图的水井,多数已经干涸,树枯草黄,撒哈拉大沙漠正向城市逼进,古城将有葬身沙海之虞。
由于连年干旱及其它原因,在素有“西非粮仓”之称的马里,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现在每年缺粮三十万吨左右。
在塞古地区的尼奥诺采访时,我们串了几户农家,还看了看他们的尖顶圆形小粮囤。存粮不多,个别户的粮囤已经空了。正值收稻季节,农民们指着打谷场上堆放的稻谷说:“很快就要分新粮了。”这里还是幸运的非灾区。可以想象,在马里广大的灾区,尤其在颗粒无收的重灾区,情况会更严重。马里全国七个大区,就有六个遭受旱灾,去年粮食约减产六成。旱情在发展,形势是严峻的。
在困难面前,马里政府一方面针对以往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调整经济政策,使之更切合实际;一方面大力兴修水利。过去国家对农产品统得过死,收购价格又偏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新政策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也允许自由买卖粮食。在锡加索,我们碰巧赶上一个集市日。天蒙蒙亮,农民们赶着驴车来集市卖粮,也有卖蔬菜、家禽、家畜、小农具的,许多妇女头项柴草步行几十里来赶集。一位马里同行向我们解释说,集市很活跃,群众感到方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也避免粮食外流了,这是新的经济政策带来的结果。
在尼日尔河上的马尔卡拉大水坝,一位年轻的马里工程师给我们介绍水坝的历史和现状时说,“西非粮仓”的美名是同这个水坝紧紧联系着的。水坝于1947年建成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大片沃土变成千顷良田。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坝基部分损坏,总干渠多处流水不畅,再加上干旱,大坝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政府正大力疏通和整修马尔卡拉水利工程的渠道,让它恢复当年的青春活力。我们沿着几十公里长的干渠看到挖掘机、推土机在分段施工。这是马里政府为振兴农业生产、重建“西非粮仓”而作的大量努力的一部分。
当然,困难还是不少的:要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解决肥料和运输工具以及资金的不足等等,尤其是改变农民的生产习惯,要花很大力气。
例如,在塞林格水坝脚下,已经平整出一千公顷水田。只要打开水坝的闸门,就可自流灌溉,从水利条件讲,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田里什么也没种。我们问:“为什么还不播种?”
水坝负责人颇感惋惜地说:“是啊,按马里农民的习惯,现在还不是播种季节,只好让这千顷水田躺在水坝旁边休息几个月了!”
我们在马里短暂的逗留所获得的印象是:马里是一个发展农业有很大潜力的国家,它有足够的耕地、丰富的水利资源、适宜的气候和勤劳的人民。
马里的可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8%,而现在实际耕种面积却只有1.5%左右。马里的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尼日尔河上的马尔卡拉水坝的灌溉潜力可达百万公顷农田。塞林格水坝的灌溉能力为六万公顷。西部塞内加尔河上游的马南塔利大坝建成后,灌溉面积可达九万公顷。马里全境处于热带,全年均可耕种,南方广大地区可一年两熟。电力也不缺乏。刚落成不久的塞林格水利工程,三千米长的大坝象一条坚强有力的臂膀,将二十亿立方米的河水拦截在四百平方公里的大水库里。装有四台发电机组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四十七万千瓦,比马里全国现有发电量还多出三分之一。但是只有两台发电机组在运转,是水库储水量不够吗?
电站工程师说:“这运转着的两台发的电还用不完哩。另两台机就只好躺在这里睡大觉了。”
“为什么不用电力来浇灌干旱的土地呢?”
“没有电缆、铁架等输电设备,政府现在还没有资金购进这些设备。”工程师耸了耸肩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