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1991.03.04)


   

  汪勤梅 

  贝宁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自主。但独立30年来,由于受西方世界经济困难的冲击,国际贸易条件的日趋恶化,贝宁的外贸逆差和外债的逐年增加。这对发展贝宁民族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面对严峻的挑战,贝宁人民并没有消极退缩,而是努力拚搏,并取得了成果。
  首先,从无到有地初步建立了民族经济的基础。兴办了国家银行和石油、电力、交通运输、通信、保险等各种公司;积极利用有限的本国资源,吸收外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如建立了油脂、纺织、印染、水泥等工厂;还有年产30—50万吨的石油工业。这就改变了独立前没有工业和一切依赖进口的局面。
  第二,已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针对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贝宁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农业生产要争取达到“保证粮食自给,为发展工业奠定基础,出口创汇”三个目标。为此,采取实际措施,如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运动,播种时节从上到下广泛动员;以农业部长为首的各级主管农业的领导人到第一线指导生产,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困难;每年收获结束后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农民,推动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以优惠价格向农民出售农药、化肥、种子,现在全国化肥每公顷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近一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20%—30%;各省成立农业信贷银行,帮助农民解决缺少资金的困难;注意提倡科学种田,设立良种试验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均有农技专门指导机构,有专职技术员具体负责农民的培训和耕作技术指导,形成了农技网络。再加上近几年风调雨顺,因此无论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明显增加。10年来,扩大播种面积14万公顷,单产每公顷提高300余公斤,谷物总产从36万吨增加到60万吨,木薯等根块作物达到213万吨,增产60万吨。1985年粮食已能自给,1989年获得创历史纪录的丰收,去年也是收成较好的一年。
  第三,大力种植棉花,城乡居民一般的穿衣问题也得到满足。独立初,棉花年产仅2.5万吨,现已增至10万吨左右,产量翻了两番。全国棉纱、棉布和一些针织品,除供国内需要外,80%销往欧、非各国。棉花和棉产品已取代棕榈产品成为创汇的主要出口物资。
  就宏观经济而言,贝宁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喜的。据世界银行统计,贝宁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仅2.2亿美元,1988年增到17.1亿美元。同期,生产结构也有所变化,农业和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1965年分别为59%和8%;现在工业上升到13%,农业降为40%。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1974年人均收入仅150美元,1988年提高到390美元。小学生入学率也提高了。
  80年代以来,贝宁的经济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政府从1982年开始对经济逐步进行调整,对国营企业进行整顿,鼓励民族资本发展中小企业;修改投资法,放松对外贸控制,以进一步吸引外资;紧缩财政,精简机构等,这就为争取经济形势的好转创造了条件。勤劳的贝宁人民正在为振兴民族经济进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