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加勒比的“幽冥之国”(1981.04.07)

  郭伟成 (1981.04.07)

  “……叹息声,抱怨声,悲啼声,在没有星光的空气里面应和着”,“千奇百怪的语言,痛苦的叫喊,可怕的怒骂,高呼或暗泣,拍手或顿足,空气里面骚扰不已,永无静寂……”。

  这是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地狱的“幽冥之国”。事实上当然不存在那样的境界,诗人是以此来鞭挞封建专制和教皇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那“遍地都沉重地掩盖着罪孽”的世道。

  人类历史的发展早就埋葬了罪恶的中世纪。但是,今天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岛上,人们却重新看到如同“幽冥之国”般的悲惨情景,那就是海地。人们把这个国家称作“西半球最贫穷的、西方最愚昧无知的国家”,而海地独裁政府则有“鞭子政府”之称。

  说海地仍然停留在中世纪,并非夸张之词。海地的现独裁者让—克劳德·杜瓦利埃,一个29岁的青年,十年前从他父亲、号称“老大夫”的老杜瓦利埃手中接过了海地的权力之杖。这个家族依赖着暴力手段,秘密警察,已经整整统治海地23年,海地人民的境况因而每况愈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个早年行医、后来在外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被称为“老大夫”的独裁者,却是一个嗜血魔王。他野蛮、残忍,抓住反对派后竟能活活剥皮、烹吃内脏。他奸诈、愚昧;为了恐吓和控制人民,竟身着黑衣,把自己打扮成非洲原始宗教伏都教的星期六神。想不到,但丁在中世纪的诗篇中描绘的那些可怖的地狱鬼怪,竟可以在现代海地找到它的影子。但丁曾用象征贪欲的母狼暗指中世纪的教皇统治。他写道:“她的本性非常残酷,肚子从来没有饱足的时候,愈加吃得多,反而愈加饥饿”。真的,到了杜瓦利埃二世的海地,这个家族的贪欲丝毫也未曾有所收敛。现在,杜瓦利埃家族搜刮得来的财富估计已达五亿多美元,大部分都存在瑞士银行。以这个家族为中心的一小撮富豪,仅仅占海地人口的5%,却占有海地90%以上的财富。另一方面,这个小岛国却已民穷财尽,它的外汇储备几乎等于零;十个人中有八个人在挨饿;80%的人是文盲;十个劳动力有六个是失业的;平均每人年收入一百多美元;成千上万的人逃亡到异邦他乡;成千上万的人无辜罹难;监狱里天天都有人死去;在押犯中居然还有不足八岁的儿童。一家美国报纸的文章说:“人类的悲剧在这块赤贫的土地上到处可见。”

  尽管海地不断地因为极度的贫困而从国际上获得大笔大笔的经济援助,海地人民却依然天天在挨饿、呻吟、死去。美元、法郎、英镑统统被杜瓦利埃家族所吞噬、挥霍,被那些独裁者赖以维系生存的官僚、军警们所占用。杜瓦利埃二世的一个婚礼就花费了500万美元,统统由内阁预算支付。而政府的雇员们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听任削减工资。杜瓦利埃的鼓吹者在欧洲和美国报刊上刊登广告说:“海地,投资的天堂,从来没有罢工的国度。”当然没有罢工。假如有人敢铤而走险,只能招来杀身之祸。因为这个独裁政府的镇压是极其残忍的;半夜袭击、肢解人体和屠杀等等恐怖手段,把屈辱的人们变成了杜瓦利埃家族的奴隶。

  人们常说,恶有恶报。杜瓦利埃家族当然也不会逃脱报应的。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这样说:“海地人是于1804年在西半球最先取得独立的。他们是自豪的人民,决不会永远忍受政府的腐败、警察的镇压以及卑劣的施舍。海地的燃点将到。如果历史是指针,那将表明,以后的爆炸会比今天破坏萨尔瓦多的力量泼洒更多的鲜血,引起更多的痛苦。”


海地:金元帝国的后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