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萱 (1980.09.03)
举世瞩目的波兰工人的罢工,在波兰政府先后同什切青和格但斯克联合罢工委员会达成协议后已基本平息。这次罢工,导致了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波兰政府的重大改组,它将对波兰今后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波兰的这次罢工是在波兰政府7月1日宣布提高肉价后爆发的。7月2日华沙“乌尔苏斯”拖拉机厂等3个工厂和卢布林市工人率先举行抗议罢工,随后罢工浪潮蔓延到其他地区。8月中旬,波兰北部沿海城市格但斯克、格丁尼亚和索波特工人参加罢工,并成立了联合罢工委员会。罢工工人不仅提出了增加工资等经济要求,而且提出了成立自由工会等政治要求。这就使这次罢工在全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次罢工持续达两个月之久,波及全国广大地区,涉及到造船、冶金、纺织、机器制造以及港口、公共交通等行业,参加人数估计达三十余万。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波兰70年代发生的两次罢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盖莱克8月24日在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关的波党四中全会上谈到解决罢工问题的措施时指出,要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改革,以便迅速改善国家的困难状况。这表明了出现这次罢工浪潮,是有深刻原因的。
70年代初期,波兰一度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到70年代后半期,波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日益暴露,对外贸易状况不断恶化,外债远远超过偿付能力,而农业又连续6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波兰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正是由于罢工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波兰存在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波兰当局在罢工初期虽然同意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等经济要求,但并不能使罢工工人满意。
波兰党政领导机关进行重大改组,并对工人提出的一些政治要求作了重大让步以后,罢工浪潮才基本上得到平息。外国观察家指出,这次波兰罢工事件的一个特点是,罢工工人和政府当局都采取了克制的态度。罢工工人在厂内静坐,组织了工人纠察队,秩序井然。在整个罢工期间,没有出现大批工人走上街头的情况,更没有发生什么暴力事件。波兰当局也没有采取镇压措施,而同工人进行了反复协商。整个波兰社会舆论也强烈要求以妥善方式来处理这次罢工。当政府委员会与联合罢工委员会谈判一度陷于僵局时,全国各界人士普遍呼吁双方“互相谅解,自己解决自己国内的问题。”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波党中央委员、著名评论员沃伊纳在8月27日的波兰《人民论坛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波兰的地理处境,如果加剧紧张局势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在经历了曲折的谈判过程后,波兰政府和罢工工人终于达成协议。波兰舆论满意地指出,这充分显示了波兰人民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波兰罢工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苏联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它经过50多天的沉默之后,先后由塔斯社和《真理报》发表评论,攻击波兰的“反社会主义分子”利用国家困难“进行投机”。这种威胁性言论,使人联想起1968年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时所持的理由。在波兰政府同联合罢工委员会达成协议的前夕,苏联《真理报》继续对波兰罢工工人进行这种攻击。西方观察家认为,这是“克里姆林宫想向波兰人以及东欧那些试图仿照格但斯克这个坏榜样去干的人提出的一个警告,尽管这场危机已经得到解决。”
现在,波兰罢工事件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波兰《政治》周刊主编、波党中央委员拉科夫斯基指出:波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工人们显然将对我们的统治者起较大的影响。他们将是我们所实行的一切措施的严厉的裁判员”。罢工结束后波兰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是世界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