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陆 (1985.05.28)
在南美洲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一直保持“沉默”的巴拉圭,最近也出现了要求实现民主化的呼声。
5月14日,巴拉圭反对派联盟全国协调会发动有数千人参加的抗议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示威活动,强烈要求结束三十年之久的军人统治,实现同南美邻国一样的民主政治。在此之前,今年初,二月革命党等几个巴拉圭议会外反对党也曾联合发起万余人参加的抗议集会,谴责斯特罗斯纳政府的独裁政府,表示决心“为一个民主的巴拉圭勾画政治轮廓”。这些活动是去年巴拉圭相继发生抗议活动的继续和发展,显示了这个南美内陆国家“民主化进程”萌动的势头。
巴拉圭的这一动向,既有深刻的国内原因,又受整个拉丁美洲,特别是南美地区近年来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三十一年来,巴拉圭一直处于斯特罗斯纳军政府高压统治下,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实际内部矛盾尖锐。1954年,斯特罗斯纳将军通过政变上台后,第二年便下令禁止所有左派集团活动,限制新闻和结社自由,对不同政见者进行迫害。斯特罗斯纳身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而巴拉圭全体军人都是执政党党员,因而他严密地控制着军队和执政党红党,并通过不断宣布延长“戒严状态”对这个面积仅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实行独裁统治。1970年巴拉圭还通过一项“关于社会安宁和人身自由”法令,规定对批评总统、部长和最高法院法官者处六年徒刑。然而,面对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和反抗,军政府不得不在1974年提出进行所谓“全国规模的对话”,企图缓和国内矛盾。但不久,当局又借口学生有“绑架政府官员和首脑的阴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逮捕,迫使大批人士流亡国外。
巴拉圭是个以农牧经济为主的国家,大量土地被少数大地主和外国大企业占有,其中二十五个最大地主占据了全国土地的32%。军政府纵容大量外国移民以及国际犯罪分子、毒品贩子甚至纳粹战犯在巴拉圭落脚谋生,却把大量本地农民从他们常年耕作的土地上撵走,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巴拉圭的经济形势也很严重,负外债四十亿美元,通货膨胀率1984年达13%,失业率为9%。此外,去年空前严重的水灾给以农牧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困难。
很显然,当前巴拉圭出现的要求民主的势头,从根本上看,是军人独裁统治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近两年周围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相继结束军人统治、实现民主改革的新形势也使巴拉圭受到强大冲击。面对南美大陆“民主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斯特罗斯纳军政府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态,1984年2月当局批准流亡在外二十五年之久的巴拉圭红色人民运动一批成员回国。然而,即使这种“安抚性”的做法也未坚持多久。同年3月,军政府便对批评当局的无党派报纸《红色阿贝赛报》“开刀”,勒令其无限期停刊。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军政府的各党派、团体便开展各种抗议示威活动,要求实现民主的呼声进一步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