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专题〗传记·回忆·评论 -> 《回忆列宁》(1970)

回忆伊里奇

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叶利札罗娃



一、家庭情况

(弗·伊·乌里扬诺夫—列宁的父母亲和他们生活的时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1]出身于阿斯特拉罕城的贫苦市民阶层。他七岁就失去了父亲。他全靠哥哥瓦西里·尼古拉耶维奇才受到了教育一他不仅受过中等教育,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地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代替了父亲的哥哥,常常向我们——他的孩子们说,他是多么感激哥哥。他告诉我们,瓦西里·尼古拉耶维奇自己也很想求学,但是祖父去世了,伯父还在十分年轻的时候就成为唯一赡养家庭的人,要养活母亲、两个妹妹和一个年幼的弟弟。他只好放弃求学的念头,进了一家私人营业所任职。但他拿定主意:既然自己不能读书,那就要让弟弟受到教育。弟弟中学毕业后,瓦西里·尼古拉耶维奇就把他送到喀山去上大学,并且继续帮助他,直到从小养成了劳动习惯的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能以教书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为止。
  瓦西里·尼古拉耶维奇自己没有成家,他把整个一生全都献给了母亲和弟妹。
  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的大学生涯,是在尼古拉一世的残暴统治下度过的。当时我们的祖国遭受着农奴制压迫的苦难,大部分居民都是奴隶,他们的主人即地主可以鞭打他们,把他们放逐到西伯利亚去,象牲口一样出卖他们,拆散他们的家庭,擅自主宰他们的婚嫁。备受压迫和欺凌的农民群众完全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到处发生了暴动来反抗特别凶残的地主,农民放火烧掉这些地主的庄园。但所有这些反抗都是没有组织的,因而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农村依然处在暗无天日和悲观失望之中,唯一的慰藉和解脱办法就是酗酒。而对那些最刚强的不甘心屈服的人来说,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跑到草原和森林里去过打家劫舍的生活。

  古老的年代啊,
  生活苦得象黄连。
  有一个人儿啊,
  离乡逃亡走天边。
  他抛弃家园,
  告别妻子心挂牵;
  他寻找自由,
  来到伏尔加河对岸。


  有一首民歌就是这样唱的。
  对当时叫作“下层”的大多数居民的沉重压迫,使得那些真心诚意热爱祖国的“上层”的人们也不能平静和幸福地生活下去。他们对本国没有法纪的状态感到愤懑,他们响应西欧的革命。他们谈论实行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必要性,谈论在行政管理中实施选举制的优越性,而首先是谈论废除农奴制,废除这种耻辱制度(它在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早己不存在了)的必要性。那些表现得特别勇敢的人,都在苦役中死去或者被判处绞刑(如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案件和1848年的彼特拉舍夫斯基[2][3]案件等)。其余的人缄口不言了,或者只是在暗地里低声议论,于是,又出现了一位诗人所描绘的局面:

  四周一片黎明前的黑暗,
  …………
  默不作声的国度啊,
  凶暴的狂风在你上空盘旋,
  一切生灵、一切正直的人都横遭摧残。


  席卷全欧的1848年革命爆发后,这种压迫变得格外沉重。充当全欧洲宪兵的尼古拉一世,当时维护着专制制度,为了扑灭匈牙利的革命,他驱使俄国士兵去流血。当时的专制制度还很强大,它不仅有足够的力量镇压本国的起义,而且还能镇压邻国的起义。
  国内出现的一切自由思想的萌芽都遭到了压制。连大学生也受到沉重的压迫。青年们只有在狭小的圈子里才敢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才敢抒唱当时受到禁止的用雷列耶夫等人的诗词谱写的歌曲。后来,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的孩子们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森林和田野里散步的时候,曾经听到过父亲唱这些歌曲。[4]
  经历了这一段苦难的岁月之后,随着尼古拉一世死去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而到来的俄国改革时期,才使人们感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首先是决定废除农奴制。当然,这个决定,主要是由于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需要获得自由劳动力,以及由于农奴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纷纷发生暴动所促成的。无怪乎亚历山大二世说过:“在人民还没有从下面来夺取自由的时候,要赶快从上面给予他们自由”。农民的解放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变革,所以引起全国一片欢腾。涅克拉索夫[5]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我知道,有人想出了许多别的花样,
  来代替束缚农奴的罗网。
  是啊……不过它们更容易被人们识透,
  诗神啊,请你满怀希望来迎接自由。


  当然,人们很快就开始清醒过来,我国伟大的先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6]第一个敲响了警钟,他因此而被终生囚禁在荒凉的西伯利亚的监狱里。各种革命的青年组织开始陆续建立。在解除了尼古拉制度的压制之后,对那些安宁的文化工作者来说,终于出现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他们都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个天地中去。新型法庭,空前规模的出版自由,还有国民教育,这一切都使那个时期的先进人物心向神往。能使昨天的奴隶获得知识的国民教育,对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
  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就是这许许多多人中间的一个。他愉快地担任了辛比尔斯克省国民学校视察员这个新设的职务。在这以前他是一个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他讲课细致而又耐心,对学生的淘气行为从不疾言厉色,还免费帮助贫苦学生准备考试。他是一个生性热爱自己事业的教育家。但他希望扩大工作范围,希望不是为生活较有保障的学生,而是为那些最贫困、最难于受到教育的人,即昨天的奴隶的子女去做工作。
  工作范围确实是扩大了。辛比尔斯克省原来学校很少,而且都是旧式学校,校舍又脏又挤,教师文化水平低,多半釆用体罚方式进行教学。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他在集会上劝说农民建造新的学校,并通过其他途径筹募建校经费;他为青年教师开办师资训练班,培养他们按新的教育学要求进行教学。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必须到处奔走,因为他一个人要管全省的工作。那时候的道路坎坷不平,泥泞季节难以通行,冬天则坑坑洼洼,这也给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他常常要几个星期甚至一连几个月离家外出,在肮脏的旅店里食宿。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的身体并不很健康,但他热爱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在任职的十七年间,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在全省建立了近四百五十所学校,开办了许多培养新教师的训练班,这些教师也就因之而被人们称为“乌里扬诺夫式”的教师。
  事业发展起来了。省里陆续增派了一些视察员给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当助手,他自己则被任命为总监。他已经要更多地做领导工作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勤勉的普通工作人员,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教师们常常毫不拘谨地向他请教,他有时还到各个学校里代替生病的教师上课。他的全部薪金都用在赡养人口众多的家庭和子女的教育上,他在自己身上花钱很少,也不爱好社交活动和各种享受。工余之暇他喜欢同热心教育的人士交谈,喜欢呆在家里休息,关心孩子们的教育,喜欢下象棋。工作时他对己对人都很严格,休息时他又是一个谈笑风生的人。他常跟孩子们开玩笑,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话。在闲谈和玩耍(下象棋、打槌球)的时候,他就象是孩子们的伙伴,而且跟他们一样起劲。
  他因工作过度劳累早就耗尽了精力,于1886年1月12日突然患脑溢血症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7]是当时一位十分进步的医生[8]的女儿。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乡村度过的。父亲的经济并不宽裕,家里人口又多,因此,这位年轻姑娘在严厉的姑母的教育下,很早就养成了勤劳和俭朴的习惯。父亲按斯巴达方式来教养几个女儿:女孩子们冬冬夏夏都穿短袖敞领的印花布连衫裙,就连这种衣服每人也只有两套替换。饮食很简单,甚至在她们成年后也不让喝茶或咖啡,因为父亲认为这些饮料有害于人体。这种教养方式使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身体长得很结实,使她很能吃苦耐劳。她的性格既稳重、坚强,又愉快、可亲。她天资聪明,学过几种外国语,学过音乐,读书很多。
  她渴望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由于缺乏经济条件未能如愿,这是她终生引为憾事的。
  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对当时上流妇女社会中盛行的穿着打扮和说长道短都不感兴趣,她深居简出,认真而专心地教育子女。她发现孩子们的缺点时,总是耐心而又坚定地同这些缺点作斗争。她从来不大声吆喝,几乎从来不釆取惩罚的办法,而善于赢得孩子们的敬爱和服从。音乐是她喜爱的一种娱乐。她酷爱音乐,能表现出音乐的髙尚精神。孩子们都乐意在她演奏的乐曲声中入睡,后来则在她演奏的乐曲声中学习和工作。
  父亲和母亲生活得非常和睦,就是在教育问题上,他们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争执和分歧,而争执和分歧是常常会对孩子们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的。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他们总是单独进行商量,因此孩子们所看到的始终是一条“统一战线”。
  孩子们感受到真挚的爱,看到父母亲总是把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也就学会了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双亲。我们的家庭是和衷共济、融洽无间的。全家的生活十分俭朴,全靠父亲的薪金过活,而只是因为母亲精打细算,才能做到收支相抵,但孩子们终究不缺少什么必需的东西,他们精神上的要求也能尽量得到满足。
  因此,我们看到,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孩子们智慧和性格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和他的兄弟姐妹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




[1] 伊利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Илья Николаевич Ульянов,1831年7月19日——1886年1月12日),俄国教育工作者,列宁的父亲。

[2]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布塔耶维奇—彼特拉舍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Буташевич-Петраш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日——1866年12月7日),俄国记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起秘密参加革命运动。1849年被捕,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并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60年被流放到米努辛斯克。1866年在被流放到叶尼塞后逝世。

[3] 彼特拉舍夫斯基派是俄国贵族和平民知识分子小组的成员,该小组在米·瓦·彼特拉舍夫斯基的领导下,于1845—1849年间在彼得堡进行活动。彼特拉舍夫斯基派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拥护者,他们赞成消灭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1849年彼特拉舍夫斯基派遭到逮捕。其中一部分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其他人被放逐到高加索,编入囚犯连和作战部队。——编者注

[4] 伊·尼·乌里扬诺夫喜欢唱用诗人阿·尼·普列舍耶夫的诗谱写的“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兄弟……”这支歌。安娜·伊里尼奇娜就这件事写道:“我们不由感觉到,这支歌父亲唱得跟别人不一样,他把整个心灵都倾注在歌里,对他来说,这支歌似乎是‘十分神圣的’……”(安·伊·乌里扬诺娃·叶利札罗娃:《回忆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931年莫斯科—列宁格勒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版第55页)。——编者注

[5]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Некрасов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1821年11月28日——1878年12月27日),俄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

[6] 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年7月12日—1889年10月29日),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

[7] 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乌里扬诺娃(Мари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Ульянова,1835年2月22日——1916年7月12日),列宁的母亲。

[8] 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勃兰克。——编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